红色经典导论
红色经典导论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23
开课时间2019/12/23 - 2020/06/05
课程周期24 周
开课状态已结课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课程背景:“红色经典”是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现象,是中国红色文化内涵的集中投射与艺术呈现,对学生体悟红色文化内涵和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红色经典”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育、意志砥砺与精神重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也成为新时代下深化高校学科建设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大学生素质教育基础的重要环节;“红色经典”从延安时期开始孕育,到20世纪50-60年代趋向繁荣。作为“红色经典”的起源地的高等院校,延安大学以教育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为契机,长期致力于“红色经典”的教育与研究,为课程提供了各方面支撑与保障。

课程主题:从宏观的视域系统解读“红色经典”的起源、内涵、争论的核心问题、评价问题、情爱叙事问题等,理性评价“红色经典”的几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解读“红色经典”从不同的视角对《白毛女》《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等10部“红色经典”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力求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客观深入地呈现“红色经典”的艺术质素;从多元视角拓展“红色经典”内涵,课程最后增加了延安木刻版画的相关内容,以延安木刻版画为重点拓展“红色经典”的外延,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课程目标:增进学生对“红色经典”的理解,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红色经典”的缘起、概念、经典性、真实性、文本内涵等基本问题,从整体上把握红色经典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脉络,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学解读能力与理性思考能力,通过系统的红色经典学习,一方面让学生从宏观视域了解红色经典知识体系,对红色经典作历史的、理性的评判,提升学生理性批判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深入到红色经典作品内部,感知红色经典艺术魅力,提升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坚定学生对弘扬红色文化的自觉性与使命感,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在鲜活的文学作品中感悟红色文化魅力,自觉接受革命精神教育,坚定学生思想意志和道路自信。

课程特色:课程兼顾理论探讨与文本细读,即从宏观层面进行理论问题系统阐释,深化学生对“红色经典的理论认知,又从微观层面进行文本细读,提升学生对“红色经典”的审美感悟。课程兼顾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即培养学生的文学认知、文学审美能力,更通过对“红色经典”精神内涵的挖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课程大纲


“红色经典”的概念缘起与内涵界定


本章主要讲述“红色经典”的概念、内涵、涵盖范围、书写内容等内容。

课时


  • 1.1“红色经典”的概念

  • 1.2“红色经典”的内涵




围绕“红色经典”持续争论的几个核心问题


本章主要讲述红色经典的经典性与历史真实性问题、红色经典的人性与情爱问题等内容。

课时


  • 2.1“红色经典”的经典性与历史真实性问题

  • 2.2“红色经典”的人性和情爱表现问题




如何评价“红色经典”


本章主要讲述“红色经典”的版本问题、“红色经典”的评价问题、歪曲和解构“红色经典”的问题等内容。

课时


  • 3.1“红色经典”的版本问题

  • 3.2“红色经典”的评价问题

  • 3.3歪曲、解构“红色经典”的问题




“红色经典”文本细读(一)


本章主要以《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红旗谱》《林海雪原》《红岩》5部作品为中心进行深入解读,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客观深入地呈现“红色经典”的艺术质素。

课时


  • 4.1《青春之歌》解读

  • 4.2《红色娘子军》解读

  • 4.3《红旗谱》解读

  • 4.4《林海雪原》解读

  • 4.5《红岩》解读




“红色经典”文本细读(二)


本章主要以《荷花淀》《新儿女英雄传》《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白毛女》5部作品为中心进行深入解读,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客观深入地呈现“红色经典”的艺术质素。

课时


  • 5.1《荷花淀》解读

  • 5.2《新儿女英雄传》解读

  • 5.3《小二黑结婚》解读

  • 5.4《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解读

  • 5.5《白毛女》解读




延安木刻版画解读


本章主要以延安木刻版画为重点拓展“红色经典”的外延,讲述了延安木刻版画的缘起、流变、类型、作品深度解读等内容。

课时


  • 6.1延安木刻版画的缘起与流变

  • 6.2延安木刻版画中的红色岁月与农村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