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
教材
虚仿实验
教师教研
研究生教育
创课平台
课外成长
专题
慕课西部行
资讯
历史学
历史学类
《资治通鉴》精读-治国之道的史学表达
《资治通鉴》精读-治国之道的史学表达
2万+
人选课
一流课程
更新日期:2025/05/26
开课平台
融优学堂
开课高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开课教师
刘后滨
、
赵璐璐
、
张耐冬
学科专业
历史学
历史学类
开课时间
-
课程周期
-
开课状态
-
每周学时
-
现在去学习
课程简介
查看更多
《资治通鉴》是中国传统史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本课程从历史上治国理政经验教训总结的角度,按为君之道、君臣鉴戒和用人理念的逻辑,选取书中若干事件的叙事文字,结合其它史料,深入探讨传统史学著作中蕴含的政治智慧。课程还旨在分析文本、事件与真相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多种可能性,力图让历史之光照进现实。
课程大纲
查看更多
第
1
章
课程介绍
1. 考评规则
2. 考评规则
3. 考评规则
4. 考评规则
5. 考评规则
6. 课程团队
第
2
章
第一章 绪论
1. 编纂背景--历史记忆中的司马光
2. 编纂背景--无趣的君子
3. 编纂背景--自我放逐
4. 编纂背景--迂叟
5. 三种文本形态--臣光曰--曹氏篡汉
6. 三种文本形态--臣光曰--玄武门之变
7. 三种文本形态--臣光曰--考异 武后斥群臣
8. 三种文本形态--寓褒贬于叙事 柳玭迁转
9. 三层次--郑国疲秦
10. 三层次--弹劾李靖
第
3
章
第二章 为君之道
1. 论人君修心治国之要
2. 立纲陈纪
3. 以民为本
4. 以民为本--太宗娶妇
5. 以民为本--载舟覆舟
6. 天下为公--雍齿获封侯
7. 天下为公--淮安王争功
8. 天下为公--高熲见疑
9. 天下为公--以公取人
第
4
章
第三章 君臣鉴戒
1. 兼听纳谏 推诚布公--从谏则圣
2. 兼听纳谏 推诚布公--奉天论难
3. 兼听纳谏 推诚布公--君臣论谏
4. 兼听纳谏 推诚布公--太宗纳谏成明君
5. 兼听纳谏 推诚布公--进谏之要在君上
6. 兼听纳谏 推诚布公--炀帝刚愎之鉴
7. 兼听纳谏 推诚布公--人镜魏玄成
8. 兼听纳谏 推诚布公--拒谏而亡
9. 功成身退 君臣正位--酬功报德
10. 功成身退 君臣正位--三杰异命
11. 功成身退 君臣正位--李靖见诬
12. 用人不疑 信而任之--君臣信任之艰难
13. 用人不疑 信而任之--王翦请田
14. 用人不疑 信而任之--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
15. 用人不疑 信而任之--“佞臣”宇文士及
16. 用人不疑 信而任之--杜淹心服封德彝
17. 用人不疑 信而任之--魏徵论房玄龄不当责
18. 用人不疑 信而任之--走出险滩 开创盛唐
第
5
章
第四章 用人理念
1. 以德统才 德才兼备--智赵之兴亡
2. 以德统才 德才兼备--汉祖戮丁公
3. 以德统才 德才兼备--长乐老冯道
4. 以德统才 德才兼备--文宗论党争
5. 以德统才 德才兼备--裴行俭识人
6. 用人如器 各取所长--子思荐苟变
7. 用人如器 各取所长--王珪论群相
8. 用人如器 各取所长--伴食宰相卢怀慎
9. 唐太宗论用人
10. 唐太宗用人的政治背景
11. 因应形势 打破常规--汉武得人--卫青拔于骑奴
12. 因应形势 打破常规--汉武得人--主父偃布衣见幸
13. 因应形势 打破常规--汉武得人--田千秋一言得拜
14. 因应形势 打破常规--汉武得人--温公议汉武
15. 因应形势 打破常规--武后用人--告密授官
16. 因应形势 打破常规--武后用人--禄位致才
17. 举之以众 取之以公--苏东坡之问
18. 举之以众 取之以公--司马光之答
第
6
章
期末考试
1. 课程评价
2. 期末考试
3. 期末考试
4. 期末考试
5. 期末考试
6. 期末考试
7. 期末考试
8. 期末考试
9.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