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中国近现代历史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一是中华民族遭受侵略的苦难史和屈辱史;二是中华民族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抗争史和奋斗史。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带来的双重效应:一方面给中国带来的无尽的屈辱和灾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迸发。本章三节以史论结合具体展开,一是屈辱史、二是抗争史,三是民族的意识觉醒。
-
●1.1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与侵占中国领土: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之军事侵略
以马尔萨斯《人口论》为切入点,缓缓展开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的一幕幕凄惨历程,点出沙俄屠杀中国人民的实质。进而,从内外两个原因分析,近代中国丢失大量领土的原因。从当今微妙中俄关系中,深层次认识我们的近邻。
-
●1.2火烧圆明园: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之抢劫中国财物和珍宝
从天津条约签订,到大沽口大捷,再到外交使臣被扣押,点出火烧圆明园的原因。结合时下热点问题兽首拍卖事件等,分析文物毁损对于国家利益的侵害。
-
●1.3天津教案: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之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解读天津教案发生地——望海楼教堂的发展变迁,提出天津教案对于曾国藩、李鸿章命运走势的影响。通过天津教案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讲述,给出学生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的研究范式。
-
●1.4七子之歌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从鸦片战争、二次鸦片战争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出发,谈甲午中日战争对于中国社会质的影响。在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的对话,天津成为11国租界的史实中,感悟近代中华民族受到的灾难,以一首饱含感情的《七子之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
●1.5“关税”之门的开or关——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之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通过买汽车的案例,用国外名车与买国产车做对比,得出关税是一个国家经济杠杆的结论。通过对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点出关税之门到底应该开还是关,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关的问题。
-
●1.6由《黄祸国》想到的: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之文化渗透
通过成吉思汗西征、昭君出塞、贞观之治、《清明上河图》等历史铺陈,客观分析“黄祸论”的错误思潮,对比时下的“中国威胁论”,进而抵御西方文化渗透。
-
●1.7民族之魂——邓世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通过电影《甲午风云》引出邓世昌将军壮烈殉国的壮举,提出现实中学生应该如何面对英雄,如何弘扬英雄的民族精神等问题。对比当下《山楂树之恋》等作品,指出我国在文化建设中挖掘近代历史资源的重要性。
-
●1.8解密“时局图”: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分析《时局图》中青蛙、老鹰、太阳的特殊之处,由浅入深,透析粉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原因。在民族反抗斗争,以及资本主义与封建社会命门的比较中,看到“王朝天下观”与“世界观”的区别。
-
●1.9慈禧六十大寿的背后: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原因
通过慈禧60大寿到底应该不应该过的拷问,引出反对外国侵略失败的原因。从传统国家渗透力极弱的角度,指出落后加腐败的巨大危害。
-
●1.10睁眼看世界:民族意识的觉醒(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
林则徐是怎么睁开眼的,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不足之处,严复社会进化论的思想。指出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出路和方向,以中外古代历史中重要标志性事件的对比,点出国人渐已醒的事实。
-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由于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激化了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给中国带来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对此不能不有所反应。近代中国的原有的两大阶级: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以及新出现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分别提出了带有各自阶级色彩的救国方案。
-
●2.1神秘的拜上帝教
通过洪秀全借神起事的心路历程,分析其创立拜上帝教的原因。用当时的历史史实,分析拜上帝教为什么灵,拜上帝教又为什么不灵的原因,指出这种宗教对于天国命运走势的影响。
-
●2.2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谈谈“杨、洪、韦、石”等四个人之间的相互仇杀,细致再现天京事变的具体情境,提出在天京事变中反应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跳出太平天国本身,分析农民阶级的特征,指出中国社会的领导力量。
-
●2.3近代化的一小步:洋务运动
讲解洋务运动学习洋枪洋炮的直接诱因,缓缓展开一幅器物救国的磅礴图景。再论中体西用,用企业的运行流程,分析洋务派企业的弊端,指出洋务运动只是现代化的一小步。
-
●2.4马拉火车:中体西用的尴尬
通过讲述“马拉火车”铁路的荒诞历程,由点及面再现清王朝与现代国家的距离。对比日本、美国看到“体”不变的巨大危害,剖析小案例背后,中体西用的尴尬。
-
●2.5甲午海战:魂断黄海
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在军事实力、经济动员力、人的现代化等层面全方位PK,分析孰强孰弱的问题。指出李鸿章的梦,还有梦碎的彻底性,提出洋务运动不能救中国的命题。
-
●2.6七日较量:戊戌政变
重点分析1898年9月14日至20日这一决定维新变法运动最终走向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再现这7日之内,异常浓缩的紧张气氛。带领学生感受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帮助学生发掘维新派的问题。
-
●2.7“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维新运动失败原因
由谭嗣同血溅菜市口为切入点,指出改革的实质,改革与革命的区别,分析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讲解改革到革命的转变,看到一场革命风暴即将来临。
-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假“新政”与真变革: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
●3.1假“新政”与真变革: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清末新政作为清王朝最后一场自救运动,在一场深层次的改革背后,却蕴含了深刻的社会危机。一场假新政背后隐藏着真变革,不论清廷是否乐意,一场革命将要如约而至。
-
●3.2孙中山与革命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个拿过手术刀的人却成为了革命家,他一生奔走海外,为一场革命呕心沥血,多少艰辛,多少无奈。曾记否当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作为固有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为“革命者”三个字做出了最好的注脚。
-
●3.3三民主义学说: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旗帜
中山先生也不禁要问——谁是我国家?答: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位革命的理想主义者,思考着一个国家的未来。三民主义中一个“民”字,体味他的多少牵挂。一个时代需要一代巨匠高擎火炬,而中山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
●3.4武装起义那一夜:封建帝制的覆灭
武昌起义那一夜,几个小人物的擦枪走火;一次不经意的查房,却因为一场睡觉引发了血案。那一夜的机缘巧合,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无论如何从那一天开始,中国人开始了民主共和的艰难创建之旅。
-
●3.5南京临时政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临时约法》取法欧美,扎根华夏,未免水土不服。它是中国宪政的早产儿,却为时代送来了一股清流。政治变革先行,文化的现代化却未曾跟进,革命与复辟就必然螺旋式上升。
-
●3.6共和肇始: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它给了千千万万人做人的希望。它为一个古老国度带来了新的曙光,对于近代中国人总是需要一点寄托,民国给了人们一种可能。
-
●3.7剪辫子与中山装——近代文明开化
一条辫子剪还是不剪,从明朝争论到民国,这是一种变革,更是思想上的洗礼。一件中山装看似风俗习惯的变化,其本质更是一种新思想的莅临。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新的变革,国人必将拭目以待。
-
●3.8洪宪迷梦: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个聪明人开始做梦了,做梦要当皇帝了。但皇帝哪里是那么好当的,理想是这样的,现实却是那样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当他梦醒时,还想回到从前,那只能是痴人说梦,这个人就是袁世凯,他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
●3.9“城头变幻大王旗”: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这是一个戏剧性的时代。这个时代能人辈出,这个时代变幻莫测。它就是这么一个时代,一个在裂变中,寻觅方向的时代,一个军阀的时代。
-
第四章开天辟地大事变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入准备了条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
●4.1一刊一校:新文化运动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为探寻中国出路又一次努力。 新文化运动也造就了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一刊一校的完美结合。
-
●4.2德先生与赛先生:新文化运动的两个基本口号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在中国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
●4.3“隔着窗纱看晓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运动的序幕,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
●4.4我的1919:五四运动
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努力一再碰壁,他们开始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和保留态度,转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
●4.5盗取天火救中华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诞生了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
●4.6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便焕然一新了。
-
●4.7唤起工农千百万:革命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面貌。掀起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个伟大高潮。
-
●4.8“革命者来”:北伐战争
以消灭北洋军阀为目的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起了重要作用。
-
●4.9血雨腥风:大革命的失败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革命进入了低潮。
-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力量在向农村转移的过程中开启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十年。由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出现了复兴的态势。三次“左”倾错误使复兴的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但是伴随着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
●5.1新瓶装旧酒:国民党政权的本质
南京国民党政权对内实行军阀独裁,对外出卖国家权益,从本质上讲仍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中国仍然没有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南京国民党政权建立不久,新军阀混战就开始了,正所谓“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
●5.2中国共产党创建武装的开始
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枪杆子和领导权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到、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中国共产党在独立领导武装斗争过程中也开启了建军大业的征程,党对枪杆子的领导从一开始就被确立起来,崭新的人民军队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开始出现。
-
●5.3星火燎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伴随着农村根据的建立并波浪式的向前推进,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保存下来的革命火种在农村地区出现了燎原之势。陷入低潮的中国革命,伴随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开始走向复兴。
-
●5.4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的失败,已经证明苏联的老路不适合中国。农村斗争的新实践需要新的理论的指导。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探索力量在农村斗争的新环境中,在理论和实践上破解了中国红色力量能否存在、怎样存在、如何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工作第一位,城市工作第二位”的崭新论断,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形成。
-
●5.5成长的烦恼:三次“左”倾错误及其原因
由于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道路理论并没有在中共中央确立领导地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使中国革命力量在复兴中遭受了严重的挫折。究其原因,主要的就是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正确地结合起来。
-
●5.6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
第三次“左”倾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90%,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了100%。红军三大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在长征途中,红军不但面临雪山草地等恶劣自然条件的挑战,还有国民党几十万部队的围追堵截,还遭遇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破坏,但是,最终还是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毛泽东指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就是宣言书,长征就是宣传队,长征就是播种机,长征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的。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伴随着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通过全民族的抗战,中国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6.1蓄谋已久: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深度透析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的野心,从戚继光抗倭,日本1万钞票封面人物,结合日本漫画、日语特征、中日敏感问题,在历史的纵深中,一层层揭开日本侵华计划的层层迷雾。
-
●6.2罄竹难书: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由名作《菊与刀》入手,点出日本人国民性特征。点出中国军人的悲哀,再论对南京大屠杀的反思。展示731部队的灭绝人寰,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至今日本右翼势力没有被肃清的原因。
-
●6.3捐弃前嫌: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1936年的西安事变层层递进,教师通过活灵活现地再现西安事变的场景,由歌曲《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展现各个阶层由分到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局面的艰难历程。
-
●6.4浴血奋战: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节选了淞沪会战、血战台儿庄、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微镜头。选择孙立人、薛岳将军等人抗战的精彩桥段,在战争与硝烟的弥漫中,将学生带入一个活灵活现的“历史电影”,分析国民党抗战的功过是非。
-
●6.5中流砥柱:抗战中的共产党
选了平型关战役、游击战术等典型战例,从毛主席的诗人情怀,大生产运动中的背景资料,沂蒙山区小媳妇支援抗战为切入,发现人民抗战的伟力,分析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
●6.6抗日战争的胜利:民族复兴的转折点
通过“全体玉碎”与原子弹、9月2日那一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等专题描述,总结抗日战争的价值,提升其在世界战争史中的地位。
-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从战后国际、国内形势切入,分析国共两党由和到战的原因。以重庆谈判、政协会议召开为点,指出内战一触即发的现实。对比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点出中共得天下的原因。通过第二条战线、第三条道路的分析,论证国民党处于全面包围中的深层成因。最后系统讲述“大决战”、渡江战役,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光辉时刻。
-
●7.1三国四方:国共内战的缘起
从中、美、苏——三国,中方、美方、中共、国民党——四方,即“三国四方”关系角度,认识大国关系对于中国政局走向的微妙影响。以重庆谈判的危机四伏,看中美、中苏关系在国共内战前的重组与变更,感悟中国内战一触即发之际的国际、国内形势。
-
●7.2得民心者得天下: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以当时中共土地政策为讲述的落脚点,通过讲述《小二黑结婚》、《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反映的农村生活,感受土改进行中人民独特的精神面貌,洞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对于中国共产党得天下的推动力。
-
●7.3后院起火: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讲解法币贬值的荒唐旧事,从《三毛流浪记》等作品中感受国民党丢天下的原因。通过学生运动的高涨表现,带领学生感受当时第二条战线的磅礴力量。
-
●7.4谁能容得下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分析民主党派的性质,感悟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了解民主党派在夹缝中生存的现状。透过其政治立场转化的心路历程,帮助学生了解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细微变化。
-
●7.5大决战: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教师声情并茂地再现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陈年旧事,从历史的细节、微镜头中,感受战争中战略、战术变化对于战局的影响,把握渡江战役的豪迈气魄,体察中共得天下的伟力。
-
●7.6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
从开国大典、政治协商会议切入,讲解国旗、国歌的由来,再现共和国历史上,一次次大型阅兵的接力赛,凸显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
-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8.1立国之战: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美国帝国主义的一次伟大战争,为中国赢得了直到现在的和平环境,可谓立国之战。
-
●8.2一体两翼:工业化道路、三大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8.3新中国的外交:一边倒
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外交上的政治立场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
●8.4新中国第一大案: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开展了全国范围的“三反”“五反”运动,处决了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成为新中国反腐第一大案。
-
●8.5何谓新民主主义社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分为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思想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的道德风尚和社会氛围。
-
●8.6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重困难和紧迫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是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第一,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第二, 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第四,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
●8.7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近代以来的历史已经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中国必须采取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这不仅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向,是中国人民的主体性选择,而且在当时也具备了基本条件。
-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后,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既取得过社会主义的重大建设成就和理论成果,也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
●9.1良好的开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在国内经验和国外教训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上既不走别人的老路,也不丢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第二次结合”核心就是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独特矛盾和历史任务相结合。此后,《论十大关系》、中国共产党八大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报告》围绕着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展开一系列的科学且系统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局。
-
●9.2探索中的挫折: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伟大的梦想。近代以来积累起来的振兴中国的热情与期盼在新中国建立后迅速地释放出来。但是,因为胜利,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片面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严重估计不足,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于是,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无独有偶,在中国“大跃进”发生半个多世纪前,美国也发生了类似大跃进的实践,而且持续十多年。田野上蹲满了小汽车一大的兔子,河流里挤满了几米长的大鱼,一辆重型卡车只能拉一棒玉米等等。可见,大国治理都不会是一番风顺的,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难免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只要立足于中国国情,遵循客观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就一定大有作为。
-
●9.3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两弹一星”
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世界战争的规则。对于核武器,中国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20世纪 50 年代中国先后遭受 的4 次核打击威胁,加速了中国追逐“蘑菇云”的步伐。中央把原子弹工程定名为“596工程”,要造“争气弹”。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挤入世界核大国行列。
中国拥有原子弹和氢弹这样的“子弹”后,还要有能发射这样的“子弹”的“枪”。中国通过实施两弹(导弹、原子弹)结合的方案,把导弹当“枪”来运载核弹头。在成功发射第一枚地对地近程导弹“东风1号”之后,东风2号载着核弹头的“两弹结合”的方案获得成功,打破了国外敌对势力对中国“有弹无枪”的嘲笑。1966年7月1日,中国组建了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并将其命名为第二炮兵。此时,中国不但“有枪有弹”,而且有了实施战略核反击任务的新兵种。 -
●9.4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面对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所展示出的令人恐怖的作战能力,中国政府决定自行研制核潜艇并制定研制计划,代号“09工程”。在寄希望于苏联援助的梦想破灭后,毛泽东坚定地指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在建造核潜艇所需的物质和知识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玩具、算盘、磅秤”齐上阵,中国核潜艇工程艰难起步。
面对苏联撤走全部原子能专家、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以及政策上的失误,中国的国防科研工作把研制原子弹、氢弹放在第一位,1963年核潜艇研制工程不得不暂时下马。伴随着形势的好转,1965年3月,核潜艇研制工程重新上马。此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又使核潜艇的研制受阻。但是,中国核潜艇工程还是经受住了考验。1970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生日这一天,091型核潜艇首艇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交付海军使用,舷号为401。091型核潜艇被西方称为“汉”级核攻击潜艇,国际海军界还给它取了一个很有趣的绰号:独角鲸 。 -
●9.5科学分析错误,反对历史虚无
1956年到1976年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头20年,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对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要分清错误的性质,对错误采取科学的态度;要采取全面的分析方法,既要反应错误和挫折,也要反应成绩和进步,防止以偏概全;要把这些错误放在党的领导中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大历史格局中来看;要看犯错误本身,还要看党是如何纠正这些错误的,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做到对党史国史的历史清醒。
-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正确的选择。
-
●10.1真理标准大讨论
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是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
●10.2命运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内外局势都要求中国共产党迅速做出政治判断和政治抉择的背景下召开的,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
●10.3“永远保留下去”:坚持毛泽东思想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1981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同时也向世界宣告:毛泽东以后的中国,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中国。
-
●10.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首次提出是在1981年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式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共产党领导搞社会主义不是搞资本主义,还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
●10.5《春天的故事》: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1月-2月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并发表了重要谈话。邓小平南方谈话,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提出了“两个不等于”,强调发展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等。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及时深刻地回答了我国改革开放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成熟。
-
●10.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200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
●10.7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2002年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首先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
●10.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更为远大的目标。
-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5年真是浓墨写华章,“四个全面”战略全面深入,祖国统一进程继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熠熠生辉,“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
●1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之源
从追求真理的科学性,不忘初心的人民性和关照人类的开放性等三个方面进行解读,让青年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放飞青春梦想
-
●11.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新时代我们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需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把蛋糕分好。如果要解决好分配问题,需要寻找政治现代化的突破口,依托全面依法治国。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要依靠这个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小气候引领大气候。
-
●11.3砥砺奋进的五年——深耕中国梦,浓墨写华章
把新时代极不平凡的5年,放在改革开放39年,建国68年,中国近代以来177年,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等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中,在比较中回眸,看中国人民继往开来,砥砺奋进的5年。
-
●11.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2017年党的十九大、2018年人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都明确提出了中共当前有一重要任务: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台湾岛内政治生态不容乐观,目前台湾岛内人们的历史观、文化观、政治观在影响祖国和平统一,要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寻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路径。
-
●11.5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什么叫听党指挥,怎么才可以能打胜仗,如何叫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视频中都有答案。在作战上需要积极防御,在继承传统上需要恪守军魂,才能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
●11.6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在国际社会上的中国声音、中国方案,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国际间共同发展新文化和新思想。
-
●11.7新时代新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新思想是我党在政治上、理论上、组织上、实践上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必将对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