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序言
是《世界古代史(下)》的导言。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世界“中世纪史”(也就是中古史)的含义,二是理解封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只有理解了它两个,我们才能以它们为统领,去理解“中世纪”(中古时期)各区域封建文明的情况,才能理解,这一阶段,世界各区域封建文明有共同的一些本质属性,这些共同的本质属性使其成为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本部分内容由五个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小专题组成,分别是:“中世纪”的概念、“封建”和“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如何看待历史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封建生产方式的特征。
-
●0.1中世纪的概念
中世纪,英文为middle age,本身的含义是“中间时期”、中间阶段。是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提出来的,指的是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西欧文艺复兴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后来逐渐被给予了“黑暗”内涵。这个黑暗的中间阶段是欧洲历史的一个时段,并不包括西欧以外的历史。马克思将中世纪作为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借用了欧洲学者的“中世纪”概念及其有独立清晰内涵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含义。在马克思看来,中世纪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独立阶段,其根本特征是封建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中世纪是世界范围内封建生产方式兴起、发展与衰落的历史。
-
●0.2“封建”和“封建社会”
“封建”指的是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同姓的和异性的诸侯来守卫边疆和治理边疆的统治制度。从秦始皇开始,西周的封建制度就被统一的郡县制度取代了。“封建”在中国历史上是存在过的,是一种政治制度。把封建和社会发展方式对应起来的,是中国清末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严复。在西欧的早期文献记载中,封建也不是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发展方式,最初只是一种法律制度。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在“封建法律”的题目下分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把“封建”从法律制度延伸到了一种经济和生产关系的层面。19世纪,西方学者对中世纪的封君封臣关系、封土、庄园、农村公社、城市等进行广泛研究,使“封建”从最初的作为法律制度的分封,向封土、经济、生产关系等一系列层面扩展的社会制度——封建制度。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马克思借助欧洲学者对中世纪的研究而提出了封建生产方式的理论,把封建从政治、法律层面上升到了一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层面,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础来看待社会发展时段,以社会生产方式是界定和定义社会发展阶段。因此,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封建就作为了一种社会发展方式,封建社会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时段。
-
●0.3封建社会的普遍性问题
西方学者在研究中世纪、研究封建的时候,都是以西欧作为研究对象。他们认为,封建和封建社会都是西方社会、尤其是西欧社会特有的,东方各国是没有没有封建社会的,东方社会是专制主义盛行和发展停滞的“亚细亚社会”。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把封建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其本质是大地产和小生产的结合,土地所有者对生产者实行超经济剥削,生产者和土地占有者对立。这一特征在世界各地、各文明区域是普遍存在的,虽然中国和西欧的封建社会和封建时代,各有不同的表象和表现形态,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因此,封建生产方式的普遍性是无疑的,封建社会作为人类历史的一个发展阶段也是肯定的。
-
●0.4如何看待历史发展的共性与个性
中古时期,各地区、各国家和民族,也不是同步同态向前发展的。在农业生产力下,在大地产和小生产结合、超经济剥削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它们的发展不仅呈现出了多样性,也呈现出了非常的不平衡,但这种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并没有掩盖它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都存在着共性和相似性,并没有否定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
-
●0.5封建生产方式的特征
构成封建社会基础的封建生产方式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封建大地产与农民的个体小生产相结合,二是超经济剥削。不论是西方的封建主还是东方的国家,他们都占有大片土地,形成了大土地所有制。大土地所有制下,土地所有者把土地分成一个个的小块,让农民耕种,农民依附在这小块土地上,进行独立的个体小生产。经济剥削,就是用经济方式剥削别人,或者说占有剥夺他人的财富。超经济剥削,就是指剥削超出了经济的范畴,在经济范畴以外,还有其他剥削和控制他人的形式或方式。
-
第一章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
公元一世纪到六世纪,由匈奴西迁而引发的亚欧大陆游牧民族的民族大迁徙,导致了整个欧亚大陆民族分布格局和文明格局的大变化,是人类历史的新开端。本部分内容由三个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小专题组成,分别是:农耕与游牧世界的形成、亚洲民族迁徙、日耳曼人的民族迁徙及影响。
-
●1.1农耕与游牧世界的形成与对峙
农耕世界、游牧世界出现的前提是农业革命。上古时期,在西亚的两河、北非的尼罗河、南亚的印度河、东亚的黄河、长江流域和欧洲的爱琴海等农耕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国家,并发展成为王国甚至帝国的社会组织体系,和比较高水平的文化形态。之外,还有游牧文明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北牧南耕的格局。两种文明并行发展的同时,也有相互交往:双方在互补的基础上进行和平的交往,因为双方生活方式不同、理念不同而导致的战争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两个世界的隔离状态被打破,不同文明和民族有了融合,人类的文明区域也得以扩大。民族大迁徙,就是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交往的一个重要方式。这种交往,打破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对峙,促使了两大世界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它对欧亚大陆原先的文明格局进行了大的冲击,欧亚文明开始了新的重组和新的发展,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开端。
-
●1.2亚洲的民族大迁徙
公元前3世纪,匈奴兴起于中国的黄河河套及阴山一带,进入军事民主制时代的匈奴,扩张性和掠夺性非常强,不断南下入侵中原,对中国的边疆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战国时期到汉初,采取修筑长城抵御、和亲政策。在汉武帝一系列军事外交联合夹击下,匈奴势力逐渐衰落。南匈奴降汉,北匈奴在汉朝的连连打击下,约20万人,在91年开始西去,开始了漫长的西迁。匈奴西迁280年,大致分为悦般、康居、粟特、阿兰几个时期。在匈奴一路西行过程中,游牧世界的一系列民族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匈奴的冲击下,西进或南下,涌入了亚欧大陆的农耕世界。有两支影响是很大的,一是鲜卑为主的五胡人,二是月氏人。在匈奴冲击下,以鲜卑人为主的五胡南迁进入了中原。月氏人在匈奴的冲击下南下,征服中亚的阿姆河区域,在中亚和印度次大陆的一部分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
-
●1.3日耳曼人的民族迁徙及影响
日耳曼人来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和日德兰半岛,公元前6-1世纪,逐渐扩及欧洲中部日耳曼尼亚的广大地区。在民族大迁徙之前,日耳曼人因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划分为许多小的民族集团,每个集团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凯撒的《高卢战记》与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记载了早期日耳曼人的社会状况。早在民族大迁徙之前,罗马人经济文化生活中的某些因素就已经浸入了日耳曼社会,已经开启了两种人、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文化互相接触、彼此影响的历史进程。4、5世纪,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发生,直接原因是匈奴人的入侵,根本原因是罗马奴隶制出现全面危机,国势衰弱,无力抵抗外族入侵。日尔曼人处于军事民主制阶段,热衷于对外掠夺,人口的增长需要更多的土地也是重要原因。日尔曼人的民族大迁徙和建国,从四世纪末开始至六世纪末结束,经历200年,有十几个日尔曼人部落先后冲入罗马帝国版图内,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日尔曼人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深远,引起了西欧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导致了西欧文明的重构与再生。
-
第二章西欧封建社会的构建
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启了西欧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新发展是以日耳曼人王国为载体,以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为核心,还有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重构。本章以法兰克国家的兴衰为线索、以法兰克的封建化为脉络、以西欧的封建庄园、农奴制度、封建等级为观测点,解析日耳曼人的入侵与建国导致的西欧历史转折、崭新时代的开启及特征。本部分内容由四个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小专题组成,分别是:法兰克王国和查理曼帝国、影响西欧封建化的因素、西欧的封建化过程、西欧的封建庄园和封建等级制度。
-
●2.1法兰克王国与查理曼帝国
包括法兰克王国的形成、法兰克王国的发展、查理曼帝国的形成与分裂三个内容。
-
●2.2影响西欧封建化的因素
包括四个内容:关于西欧封建化决定性因素的三种观点、西欧封建化过程中的罗马因素、日耳曼因素和基督教因素
-
●2.3西欧的封建化过程
西欧封建化的主要内容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封建主阶级、农奴阶级的出现。6—9世纪是法兰克的封建化阶段。在这一时段,封主封臣制和封土制的形成和变化、自由农民的农奴化,两条线相辅相成,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六——七世纪。主要内容是奴隶制的解体、一部分封建大地产的形成和农村公社解体、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农民的出现;八世纪,自由农民农奴化过程加快,加快的推进因素是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8世纪末——9世纪末,是法兰克封建化的第三阶段,采邑分封的继续与特恩权的推行,自由农民完全农奴化。
-
●2.4西欧的封建庄园和封建等级制度
西欧封建化完成的标志是封建庄园的形成和封建等级制度确立。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初期一种普遍的经济组织,是建立在封建大地产之上的土地经营方式,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载体。通过土地层层分封,西欧形成了上自国王、下自骑士的金字塔似的、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封建等级制度。
-
第三章东亚封建文明国家
公元7世纪前后,东亚各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唐宋时期的中华文明在东亚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大放异彩,在中国先进文明的带动下,朝鲜、日本分别通过统一战争和政治改革的途径进入新的时代。东亚各国在政治体制、经济结构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明区域——儒家文化圈开始形成。本章主要是以朝鲜、日本历史发展的脉络为线索,以两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为观测和剖析点,解析两国在中古时期的发展演变,从中理解儒家文化圈的特色,并理解日本后来“脱亚入欧”的历史基础。本部分内容分古代日本和古代朝鲜两个独立平行的节,每一节又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分为了8个和6个专题视频。
-
●3.1古代日本
这部分内容,包括从日本文明产生一直到17世纪初的历史,以大化革新为支点,把它划分为了大化革新前的日本、大化革新、大化革新后的日本,其中大化革新前的日本包括日本早期历史、大和国的统治、大化革新的背景、圣德太子改革、大化革新、律令政治、幕府政治形成、幕府政治发展8个微视频。
-
●3.2古代朝鲜
这部分内容,包括从日本文明产生一直到17世纪初的历史,以王朝更换为脉络,把它划分为了新罗统一前的朝鲜早期历史、新罗统一与朝鲜的封建化、高丽王朝、李朝前期的发展、李朝后期的朝鲜5个微视频。
-
第四章南亚封建文明
中古时期,南亚次大陆仍是当时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区域,其文明社会所涵盖的范围以恒河流域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民族成分复杂,语言、宗教、风俗各异,在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历史现象与发展趋势。本章既梳理南亚次大陆在中古时期的发展脉络,更重点剖析此时南亚次大陆的重大历史事件与现象,理解当今南亚次大陆那一时段的丰富与精彩。
-
●4.1笈多王朝
公元3世纪30年代,贵霜帝国衰弱后,南亚次大陆又陷于分裂,4世纪初,印度北部恒河上游摩揭陀地区的一个王公笈多起兵攻占曲女城,此后逐渐强盛并征服周围小国,320年,国王旃陀罗笈多一世以吠舍里城为中心,建立了笈多王朝。之后,不断扩张,旃陀罗笈多二世(380—412年在位)时期,笈多王朝的疆土和实力达到了鼎盛时期。笈多帝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经济繁荣,对外贸易也比较活跃,文学艺术获得繁荣。后期,诸王争夺继承权,地方王公拥兵自重,最终导致帝国的分裂,来自中亚的匈奴人乘虚而入,笈多帝国在内外交困的窘境中走向灭亡。 中国东晋僧人法显(342—423年)来到笈多王朝,写成的《佛国记》(又名《法显传》),成为研究当时印度历史的重要资料。
-
●4.2戒日帝国
6世纪末、7世纪初,北印度分崩离析、外族入侵日益危机,各地诸侯纷纷独立、割据称雄,但经过一个时期的纷争和动荡,恒河与朱木那河流域的坦尼沙王国逐渐强大起来。606年,戒日王继承了该朝的王位,并把首都迁到曲女城,他率领大军南攻北伐,东征西讨,先后征略了印度北部各地王公,使北印度基本上处于戒日王政权的统治之下。戒日帝国仍然实行中央集权制。农业有了很大的进步,手工业除了纺织业外,金属冶炼和武器制造业也较发达,国内外贸易也有一定的规模。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到达戒日帝国,他将所见所闻撰写成著作《大唐西域记》,为后世研究印度以及中亚一带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646年,戒日王死去,戒日帝国很快陷入争夺王位的政治混乱中。
-
●4.3印度的封建化
印度在中古时期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它的封建化进程在各地不平衡,一般认为,印度的封建制度萌芽于笈多时期,在戒日王统治时期,封建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封建土地国有制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封建化基本完成。自公元前后起至四世纪,次大陆的奴隶制逐渐走向解体,封建性的生产关系逐步产生、成长起来,其重要标志是奴隶劳动在生产领域被逐步排除,雇工、佃农和依附农民开始代替了奴隶劳动。到笈多王朝时,奴隶主要用于家内劳动,在生产中应用很少。法显《佛国记》记载,农民已经分化为“耕王地者”的自由农和称作“民户”的封建依附农民,封建的食邑制也出现。六至七世纪,封建制度在次大陆继续发展,到戒日帝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基本确立。封建化过程中,国家政权作用大,通过自上而下的赐地形成封建主和依附农民,封建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荡,从而使农村公社、种姓制度都保留了下来。
-
●4.4中世纪种姓制度的变化
印度的种姓制度形成于国家形成之初,是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为特征的社会等级制度,在古代就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了一些变化——职业、婚姻界限的松动、四个等级社会地位的变化等。随着印度奴隶社会的解体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印度的种姓制度又发生了变化。婆罗门和刹帝利仍然属于高级种姓,是统治阶级;吠舍和首陀罗发生了明显的职业变动;手工业者形成各种各样的迦提;不可接触的贱民出现。
-
●4.5印度教的兴起
伴随封建化的进行,佛教的禁欲苦行不适合封建主奢侈生活的需要,佛教的行善戒杀也违背王公割据独立的愿望,众生平等对下层人民也失去了吸引力,佛教开始衰弱,婆罗门教信仰复兴并发展,但在婆罗门教的圣殿里又增加了印度各地的民间神祗,婆罗门教开始向印度教过渡。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它是由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及民间信仰等综合而成:信奉吠陀,信奉多神教的泛神论,相信业报轮回说、灵魂解脱说。印度教在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四大教派:尸摩多教派、湿婆教派、毗湿奴教派、性力派。
-
●4.6德里苏丹国
戒日王帝国分裂后,7—12世纪,北印度处于分裂割据时期,史称“拉其普特”时期,为外族入侵提供了条件,先后有贾兹尼王朝、古尔王朝侵入并统治印度西北部。1206年,古尔王朝国王穆伊兹·乌丁遇刺身亡,王朝驻德里的总督库特卜·乌丁自立为苏丹,以德里为中心,统治印度北部地区。德里苏丹国在印度的统治开始,共存在320年,历经5个王朝。政治上,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以苏丹为主的、以穆斯林为基础的伊斯兰教神权专制政体。经济上,实行伊斯兰教式的土地国有制度和包税制度。实行宗教同化政策,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德里苏丹国时期,伊斯兰教广泛传播,巴克提教派运动的兴起。伊斯兰教从公元8世纪开始从印度的西北边陲地区传入印度,10世纪后随贾兹尼王朝和古尔王朝的征服而传入印度内地,德里苏丹国时又定为国教,推行宗教同化政策,使伊斯兰教在印度广泛传播。巴克提教派运动的出现反映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融合历程,是两种宗教融合的产物。12世纪兴起于印度南部,后传入印度北部地区,主要流行于城市下层群众之中。初期代表人物罗摩奴阇,强调“梵天”在印度教诸神中的至高地位,认为“梵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保护者和毁灭者,一切皆由“梵天”而来。后期代表人物罗摩南沱和科尔比,不仅强调“梵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而且强调众生平等的原则。德里苏丹国是印度历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对印度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伊斯兰教广泛传播与发展,改变了印度次大陆的民族构成与宗教信仰,形成了印度与伊斯兰教的宗教、民族矛盾,把阿拉伯、波斯、突厥等民族的语言、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带入印度,与土著文化结合,奠定了现代南亚文化的基础。
-
第五章阿拉伯世界的兴起
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传教,以宗教为先导,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阿拉伯半岛迎来文明的曙光。之后,穆斯林经过整整一百年的征战,建立起一个西起大西洋,东至帕米尔高原,北迄高加索,南达阿拉伯海和亚丁湾的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在三洲五海的舞台上,穆斯林创造了璀璨夺目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形成了伊斯兰文化圈。本章主要是以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与发展为线索,以阿拉伯国家形成和帝国创立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统治体制为观测点和剖析点,解析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世界的作用,从中理解“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加深对当今中东世界的了解。
-
●5.1伊斯兰教产生与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
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动荡不安,穆罕默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创立了尊安拉为唯一至高神的伊斯兰教,形成了系统教义和社会观点,以宗教为先导,很快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
●5.2阿拉伯帝国
默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后,在四大哈里发统治时期和倭马亚王朝时期不断对外扩张,形成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分四大哈里发统治、倭马亚王朝和阿巴斯王朝三个时期,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帝国统治制度
-
●5.3伊斯兰教的政治理论
在伊斯兰教产生和阿拉伯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伊斯兰教维护了政权的合法性,政教合一的政权又维护社会秩序。在这一社会秩序的运行过程中,伊斯兰教的宗教思想和政治理论浑然一体。正统的穆斯林政治理论,基本框架一般来说有两个。第一个是乌玛原则,第二个是沙里亚原则。
-
●5.4阿拉伯人的迁徙与交融
阿拉伯人最初的对外迁徙是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进行的。在圣战的旗帜下,阿拉伯人如潮水一般涌入紧紧相邻的比较发达的地中海东岸、西亚、北非,并越过非洲,到达了西班牙半岛、欧洲、西亚和中亚。倭玛亚王朝时期,阿拉伯人与广大阿拉伯半岛以外地区居民的关系,也从武力征服向和平交往与正常的控制的这样的方式转变。物质生活的交流,生产生活方式交流,带来了语言、文化、宗教深层次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交融就开始出现了。
-
第六章东欧的封建文明国家
“东欧”,指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及以北的各族和国家。罗马灭亡后,东罗马则在外族冲击的战火中维系着所谓“罗马的”皇统和法律政治体制,历经13个王朝,最后于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在中世纪开始时,拜占廷北部各族均未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东欧居住的主要是印欧人种一支的古斯拉夫人,在向外迁徙中,形成东、西、南三支斯拉夫人。中世纪,东斯拉夫人建立了古罗斯国(基辅罗斯),为后来的俄罗斯民族、白俄罗斯民族、乌克兰民族的共同祖先;西斯拉夫人建立了波兰和捷克两个国家;南斯拉夫人建立了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东欧的历史格局基本形成。本章主要是以拜占廷帝国的发展演变、罗斯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为线索,重点剖析这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统治体制及影响,解析中古时期东欧历史与文明特色、及对世界的贡献,加深对当今这一地区的了解。
-
●6.1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通常指的是东罗马帝国,但拜占庭帝国与东罗马帝国两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东罗马帝国可视为罗马帝国的继续,是罗马帝国在东部的统治,拜占庭帝国则是一种与罗马文明、阿拉伯帝国并行于世的传统文明,具有明显的“半东方性”。拜占庭帝国史的历史分为早期(324-565年)、中期(565-1081年)、晚期(1081-1453年)三个阶段。早期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出现“拜占庭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中期是希腊化的帝国在艰苦的环境中维持生存并发展成熟的时期,出现了持续一个世纪之久的“破坏圣像运动”,实行了军区制,封建化基本完成,晚期西欧教会发动的十字军东征对拜占廷帝国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
●6.2中世纪的俄罗斯
中世纪,俄罗斯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俄罗斯的第一个发展时段是基辅罗斯公国,基辅罗斯公国的原居民就是东斯拉夫人,九世纪末,在斯拉夫人原始社会瓦解、进入文明社会的门槛之际,诺曼人入侵,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基辅罗斯公国。罗斯的封建化,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受拜占庭生产方式的影响,直接进入了封建社会。基辅罗斯封建化后,很快陷入了分裂割据状态,导致了基辅罗斯公国的解体和外族统治。1240年,蒙古人攻陷了基辅,基辅罗斯从此开始沦为了蒙古的统治之下。在蒙古统治期间,莫斯科公国迅速崛起,带领罗斯开始了摆脱蒙古统治的斗争,1480年,摆脱了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获得了民族的独立。之后,莫斯科公国不断扩张,完成了全罗斯的统一。莫斯科公国在统一罗斯后,逐渐加强中央集权。伊凡四世进行了政治、经济、司法、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把权力全部集中到了沙皇的手里,确立了沙皇专制制度。
-
●6.3胡斯改革和胡斯战争
15世纪初,东欧的捷克发生了宗教改革和宗教改革引发的战争,即胡斯改革和胡斯战争。捷克地处东、西欧之间,天主教在捷克占了统治地位,11-12世纪,德国的封建主就利用捷克的内讧干涉其内政,使捷克成为了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大量德国移民涌入了捷克,在捷克社会中享有的各种特权和优势地位,还与捷克统治者相互勾结,共同剥削压迫捷克的下层人民。14世纪,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刺激了剥削者的贪欲,在德国的移民中,教会是最大的封建剥削者,天主教会成为了捷克社会矛盾的焦点。人民的反教会斗争在捷克的神学家、布拉格大学教授、兼伯利恒教堂的传教士约翰.胡斯的的宗教改革思想指导下高涨。胡斯被统治阶级烧死后,胡斯倡导的宗教改革演变成了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农民战争——胡斯战争。起义队伍分成圣杯派和塔波尔派,以失败而告终。但胡斯改革的精神遗产不仅对当时的捷克产生了重大影响,对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也是一个重要的引领。
-
第七章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公元1000年左右,西欧的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以城市的兴起为标志,西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商业发展、城市兴起、庄园经济与农奴制逐渐瓦解、王权得到加强,在社会新的发展趋势中,西欧还先后发生了十字军东侵、政教之争、百年战争、收复失地运动、黑死病等重大历史事件。本章以10-11世纪西欧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城市的兴起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这一时段西欧的发展趋势、剖析重大历史事件及影响、阐述十四、十五世纪欧洲社会的变化,深入理解西欧近代崛起的历史基础。主要内容是: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十字军东侵、英、法、德、意各国的发展、中世纪的教会与政教之争、中世纪西欧文化的发展、十四、十五世纪欧洲社会的变化。
-
●7.1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与十字军东侵
十至十一世纪,西欧各国城市如雨后春笋不断产生。城市的兴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西欧封建社会初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制度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条件。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重大,使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与面貌,促使了西欧封建社会从初期向中期过渡。城市兴起后,引发了阶级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出现了一系列新斗争,催生了1096——1291年罗马教廷、西欧各国的封建主发动对近东各国的十字军东侵。
-
●7.2中世纪的英国
五世纪初,罗马军队撤离不列颠,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裘特人入侵不列颠,并在东南部建立了许多小国。在争战和兼并中,丹麦人入侵促使了统一国家形成,1066年的诺曼底公国的公爵对英国的征服对英国历史影响巨大。12世纪,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出现,市民和骑士成为一支新兴的经济与政治力量。十三世纪,英国王权出现出现,“自由大宪章”“牛津条例”、孟福尔议会、“模范国会”成为英国议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
●7.3中世纪的法国
独立以后的法兰西王国,分裂割据继续延续。10世纪城市的兴起后,国王利用社会发展态势和需求,在市民与中小封建主的支持下,开始加强王权:扩大王室领地,收复了英国对诺曼底、安茹等地的统治权,强化王权的物质基础。法国的国王也进行政治改革来强化统治力量,尤其是路易九世的军事、司法、经济和政治改革,进一步加强了王权,改变了法兰西王国初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
●7.4英法百年战争和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从1337年到1453年,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英国、法国两个国家断断续续进行战争,因此被称作百年战争。百年战争对两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15世纪末,两国都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
●7.5中世纪的德意志和意大利
中世纪的德意志和意大利分裂割据严重,但分裂割据中,还形成了“神圣罗马帝国”,《黄金诏书》使分裂割据合法化,城市自我结盟,汉萨同盟使典型。意大利半岛历史变更频繁,分裂割据中,城市获得独立,建立城市共和国,威尼斯和佛罗伦萨是两种城市共和国的代表。
-
●7.6收复失地运动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中的西哥特人进入了西班牙半岛,建立了西哥特王国(419-711年)。711年,阿拉伯人灭亡了西哥特王国,建立起了以科尔多瓦为中心的总督区,西班牙半岛纳入了阿拉伯帝国的统治版图。经历了阿拉伯人统治、伊斯兰文化几个世纪的熏陶以后,11—15世纪末,半岛上的基督教徒就以宗教斗争为旗帜,以基督教反对伊斯兰教的名义来进行社会动员,形成了一个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收复失地运动。12-13世纪,在收复失地运动过程中,西班牙半岛上逐渐形成了几个国家——阿拉冈、卡斯蒂、莱昂、葡萄牙,1031年后倭玛亚王朝分裂成了二十多个伊斯兰小王国,彼此相互混战,为基督教王国的扩张、基督教徒赶走阿拉伯人提供了机会。在收复失地运动推进的过程中,西班牙半岛上形成了阿拉冈、葡萄牙、卡斯提三个基督教国家,1479年,卡斯提和阿拉冈两国合并,形成了统一的西班牙王国,半岛上就形成了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王国并立的局面。
-
●7.7中世纪的西欧教会
西欧社会由古典奴隶时代向中古封建时代的转变过程,也是由希腊罗马文化向基督教文化演变的过程,基督教本身也由古典时代的基督教转向了中古时代的基督教。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实现了基督教化,基督教实现了封建化,分裂为了东正教和罗马公教(天主教),借王权衰落之机,基督教实现了教义系统化和理论化,信仰礼仪规范化和教阶制,教权膨胀,引发了以主教授职权为核心的政教之争。古代西欧政权与教权关系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发展变化过程,也一直存在与正统的教义和理论相左的异端派别。
-
●7.8中世纪的西欧文化
西欧中世纪早期,古典文化消失、新的文化没有发展起来,不够发达的文化主要是基于宗教基础发展起来的,西欧文化,不论是教育、文学还是艺术,最主要的特征是浓厚的基督教色彩。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城市兴起、东方文化影响等,是12世纪西方文化发展繁荣的推动力,主要表现为世俗文化兴起、大学兴起、城市学校兴起、罗马法复兴、骑士文学兴起、经院哲学出现、骑士文学兴起。
-
●7.9中世纪末期西欧社会的发展变化
14世纪,西欧经济繁荣之中已潜伏着危险因素,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影响使危机进一步加剧。自然灾害一是连年的粮食欠收与饥荒、1348—1349年黑死病,认为灾害主要是百年战争。在危机中,经济发展变化为突破西欧传统的农本经济奠定了基础,政治上传统的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传统社会势力与新社会势力的对峙逐渐形成,君主专制强盛,教会与罗马教廷的衰落,一系列新的社会特征出现,西欧处于大变革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