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概述&中国传统绘画的概念
“听说中国传统绘画”课程从内容上涵盖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全领域,从深度上切入到中国传统绘画审美与精神的本质内核;课程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概念、分类、特点、工具与材料、基本技法与表现以及中国传统绘画之美六个方面的内容。
-
●0.1概述&中国传统绘画的概念
中国传统绘画,即中国画、国画,主要是指卷轴形式(含镜片、册页、扇面等)用毛笔、墨、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所作的画。
-
第一章中国传统绘画的分类
中国传统绘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留下来无数的旷世杰作,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中国传统绘画进行不同的分类:从艺术的表现手法上来分,中国传统绘画可以分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形式;从题材上来分,中国传统绘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从材料技法上来分,中国传统绘画可分为水墨、彩墨、没骨、白描;从风格体系上来分,中国传统绘画可分为文人画、院体画、民间画;除此之外,还有“界画”和“指画”等。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面貌多样、风格各异、门类繁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体系。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体系的内容与形式还将不断的丰富完善。
-
●1.1工笔、写意、兼工带写
从艺术的表现手法上来分,中国传统绘画可以分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是用笔工整细腻,敷色层层渲染,刻画细致入微的表现方法,“工”指工细,故名“工笔”。写意,相对于“工笔”,用笔简练、豪放、洒脱,用概括、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对象。兼工带写则是将工笔与写意,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的表现方法。
-
●1.2人物、山水、花鸟
从题材上来分,中国传统绘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人物画,是以人物作为题材及主要表现对象的中国画。山水画,以山水、自然景观等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中国画,又可分为水墨山水画、浅绛山水画、青绿山水等。水墨山水画,即只用墨,不上色,通过墨色的枯、湿、浓、淡等变化来表现的山水画。浅绛山水画,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之上,敷以淡淡的赭石、花青等色的淡彩山水画,特点是素雅清淡,明快透彻。青绿山水画,是用矿物颜料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以表现山石树木的苍翠而见长。花鸟画,是以花卉、鸟虫、竹石、各种植物和动物等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中国画。
-
●1.3水墨、彩墨、没骨、白描
从材料技法上来分,中国传统绘画可分为水墨、彩墨、没骨、白描等类型。水墨画是专用水、墨,而不施色彩的中国画。彩墨画是既用水墨,又用中国画颜料所作的中国画。可分为重彩、淡彩、浓淡相兼三种形式。重彩,设色浓重艳丽,多用矿物颜料与粉质颜料;淡彩,设色淡雅朴素,以墨色和透明水性颜料为主;浓淡相兼,介于重彩与淡彩之间的色彩效果。没骨画是指不用墨线勾勒轮廓,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制而成的中国画。白描是纯以毛笔勾勒线条,不设色,不渲染的中国画。
-
●1.4文人画、院体画、民间画
从风格体系上来分,中国传统绘画可分为文人画、院体画、民间画等。文人画也称 “士夫画”,字面上是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但文人画其实并不只限定为有知识的文人所作的画,而是指具有“文人气”(或“士夫气”)的画。院体画,是历代画院中宫廷画家所绘的作品体式,通常是专为皇家服务的绘画,讲究法度,形式工致规整,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民间画,指长期活动于民间以绘画为终身职业的艺术工人所作的绘画。
-
●1.5“界画”和“指画”
界画,因为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得名。界画在古代称作“屋木”,又称“宫室”,亦名“楼阁”或“楼台”。在绘制建筑物时需用界尺划线,用以表现造型严谨,结构精密的宫殿楼阁、亭台廊榭等。界画作为山水画中独特的一种画法,是我国传统绘画的画科之一。指画,又名指头画,是写意画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头画是一种特殊的画法,作画时用指甲、手掌、手指等部位蘸上水墨或色彩代笔作勾、皴、点、染,也可与毛笔混用,艺术风格偏于粗旷、古拙、奇崛。
-
第二章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中国传统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绘画形式,有着区别于其它国家与民族绘画的显著特点,本课程将其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丰富而独特的画幅形式、散点透视的章法布局、以线为主的艺术语言、主客相统一的艺术观。
-
●2.1丰富而独特的画幅形式
中国传统绘画的画幅形式,与传统装裱形式一致,相对于其它绘画的画幅形式,有长卷、条屏、立轴、扇面、册页、镜片等多种形式。长卷,也称为“手卷”、“横卷”。立轴,也称为“挂轴”或“中堂”。条屏,单幅画身狭长,常为四条、六条、八条、十二条,最多的可以达到十六条,一般紧挂相联,成双数的组成完整的画面。扇面,是“扇形”的画幅形式,相对于方形的画幅形式,可谓是别具一格的异形。册页,多为画幅较小的多幅作品组合而成,分为折叠式与活页式两类。镜片,是长方形的画幅形式,并且长宽相同或相近的画幅,多放置于镜框架中欣赏,故名“镜片”。
-
●2.2散点透视的章法布局
章法布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画面构图,即画面的布局和结构。中国传统绘画的章法布局具有的独特艺术规律,就是“散点透视”。“散点透视”也称为移动视点透视,是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章法布局,即视线是移动的、不固定的、不受视域的限制,散点透视的画法可根据画面需要,将不同视点上所看到的不同内容组织进同一个画面之中。“散点透视”使中国传统绘画的章法布局极为自由,表现极具延展性。散点透视使中国画在构图上打破了时空的束缚,获得了表现上的极大自由,形成独特的魅力。
-
●2.3以“线”为主的艺术语言
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语言是以“线”为主的笔墨。线条,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被发挥地淋滴尽致。以“线”为主的艺术语言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物质材料关联紧密。中国传统绘画中对线条的总体要求,正如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先生提出的关于用笔用线的“五笔”之说为:“平、圆、留、重、变。”现在通俗的说法是,好的线条一要有力;二要流畅;三要变化。另外,中国传统绘画以水墨为上,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只讲配合得宜,不呆守实际色彩。
-
●2.4“主客相统一”的艺术观
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是:既主观又客观;既抽象又具象;既写意又不失精微;既注重再现客观物象又注重表达主观情愫……。这种“主客相统一”的艺术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绘画不特别看重形象的视觉真实;而是缘物寄情,借以表达主观意念。二是,中国传统绘画注重主观的表达,因此将诗词、书法、金石(篆刻)入画,使其成为了诗画结合、书画同源、款印相随的综合性艺术。三是,中国传统绘画采用高度概括与大胆裁剪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特有的“留白”。
-
第三章中国传统绘画的工具与材料
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形式面貌与其独特的工具材料密切相关。只有对工具与材料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真正的认识、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也更能有助于欣赏与品鉴。中国传统绘画的工具与材料,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它的内容完善、形式齐备、工艺精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工具与材料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版面材料、墨、毛笔、中国画颜料。
-
●3.1版面材料
版面材料是指所使用的各类纸、绢、布等材料。传统中国画的版面材料主要是“绢”和“宣纸”。绢为纯丝制就,呈平纹,分圆丝、扁丝两种。绢有生和熟之分,即生绢与熟绢,主要区别在于表面是否上过“胶矾水”。 宣纸,为中国所特有,专供书写绘画之用,宣纸产于安徽泾县,因泾县古属宣州,故因地得名“宣纸”。宣纸具有纸质柔韧,洁白润滑,细腻匀整,色泽耐久等特色。宣纸,从性能上也可以分为生宣纸和熟宣纸两大类型。
-
●3.2墨、毛笔
墨是中国传统书画中的特别重要的材料,主要原料是煤烟、松烟、胶等,常见的墨一为“墨锭”,二为“墨汁”。“墨”的历史悠久 、制作复杂 ;“墨”可以分为油烟墨、松烟墨、漆烟墨等; 中国传统绘画中讲“墨分六彩”,又讲“墨分五色”。毛笔是中国书画最重要的用具,主要用于:勾勒线条、蘸水调墨、调色、皴、擦、点、染、渲染等。毛笔可依笔毛的尺寸、原料、特点、形状等来分类。依常用尺寸可以简单分为:小楷、中楷、大楷等。依笔毛弹性可分为:软毫、硬毫、兼毫等。依形状可分为:圆毫、尖毫等,或长锋、中锋、短锋等。毛笔四德论(尖、齐、圆、健)是衡量毛笔的好坏的标准。
-
●3.3中国画颜料
颜料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传统中国绘画颜料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制作与使用中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色彩效果,具有沉稳、雅丽、保存时间久远等优点。经历漫长的发展,中国传统绘画颜料品种已经十分丰富,大体可分为矿物性颜料、植物性颜料、金属颜料等。矿物性颜料又称“石色”,常见的有朱砂、赭石、石青、石绿、雄黄、雌黄、蛤粉等。植物质颜料又称为“水色”,主要有花青、藤黄、西洋红、胭脂等。金属类颜料使用的历史悠久,主要是金和银两种。
-
第四章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
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是指熟悉、掌握、运用中国画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的方法和技能,常用专业术语“笔墨”一词来总括。本章就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些基本技法、主要规律以及常见的作画步骤等进行讲解,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的笔法与墨法;以及白描、工笔、写意的基本步骤与常见的方法,即笔法、墨法、白描技法、工笔技法、写意技法5个部分。让同学们透过绘画技法与表现的层面,更多从画面效果与细节中获得具体真切的审美感受,更深入地体悟、更仔细地品鉴中国传统绘画。
-
●4.1笔法
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常用专业术语“笔墨”一词来总括。笔法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中的精髓。关于“笔法”,本节主要介绍执笔方法、笔锋运用、行笔方法、用笔技法、用笔规律5个方面。执笔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紧握笔杆,用无名指和小指抵住笔杆,五个手指各自的动作与作用不同。笔锋可分中、侧、逆、拖、散数种。凡行笔,都有起笔、运笔、收笔三个基本动作和过程;行笔的关健在于掌握好力度和速度。最常见用笔技法主要是勾勒、皴擦、点厾等。历代中国画家总结的用笔规律是:意、力、韵、趣,即用笔“四要”。
-
●4.2墨法
关于“墨法”本节主要介绍墨色的认识、墨的使用方式以及常见用墨技法。中国画把墨当作色彩来运用,就有了“墨彩”之说。“墨彩”是比喻墨色之美在于单纯中蕴含万物的光彩。“墨彩”主要是黑、白、浓、淡、干、湿6种因素的对比效果,所以,可叫作“墨分六彩”。墨色由浓到淡的层次变化,叫做墨阶。墨阶可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阶梯。在传统中国画中,墨的使用方式很多变,有新墨、焦墨、宿墨、退墨、埃墨等多种使用方法。常见用墨技法总结起来主要有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
-
●4.3白描技法
本节介绍什么是白描、白描的发展历程、分析白描中线条的功能,并进行白描基本画法的演示。白描是中国绘画特有的表现形式,白描技法开始是中国绘画起稿的一种方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白描也称作“线描”,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与核心造型方法,白描不借助任何色彩或明暗关系,线是其唯一的表现手段。白描技法是采用单色线条,借助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浓淡、干湿、轻重、缓急、虚实、疏密以及顿挫等来表现内容,塑造形象,传达精神内涵。白描中线条的功能一是造型功能,二是表情功能,三是审美功能。
-
●4.4工笔技法
最基本工笔技法有勾勒、渲染、罩色平涂等。勾勒即指用毛笔勾线,这是工笔画的第一个步骤。渲染是工笔画中表现对象的形体、体积、结构以及画面空间与层次等的技法。渲染主要有染低(染凹)和染高(染凸)两种方式。渲染的类型十分丰富,常见的包括:分染、统染、罩染、提染、斡染、接染、点染、烘染、渍染等。罩色是指渲染后在上面平涂一层颜色。平涂是在一定范围内均匀填涂某一种没有浓度变化的色彩。以单枝白梅和两组竹叶的画法为例,演示工笔画的基本技法和流程。
-
●4.5写意技法
中国传统写意画技法,用一个词来总括就是“笔墨”。它包括“勾、勒、皴、擦、点”等笔法以及“烘、染、破、积、泼”等墨法。本节通过两幅写意画作品《淡菊》和《紫藤》的创作现场演示,展示写意技法和写意创作全过程。
-
第五章中国传统绘画之美
中国传统绘画体现着中国人内在的心灵情感,表达着东方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和审美趣味,到底是什么让它独具魅力,如此之美?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感受与品读中国传统绘画呢?本章是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以及具体的经典作品等,分别从“形神”、“气韵”、“比德”、“雅俗”、“意境”几个角度去解析中国传统绘画之美。
-
●5.1“形神”之美
“形神”理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奠基理论,也是核心理论之一。评鉴与欣赏中国传统绘画要以“形神”论理为出发点,才能真正的领悟其深邃的内涵与迷人的魅力。“形”与“神”的意蕴虽然复杂,从总体上来说,形是揭示事物外延的,因此说它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神是揭示事物内涵的,因此说它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蕴含的。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神赖以存在的躯壳,形无神不活,神是形赋予生命的灵魂,神无形不存。中国传统绘画中“形神”理论的核心在于“以形写神”、“迁想妙得”。所谓“以形写神”,即传神要通过写形来实现,要求画家在表现现实生活时,必须通过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外貌特征(形),以揭示其内部生命情感(神)。结合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阎立本的《步辇图》两幅具体的人物画作品体悟与感受 “形神”之美。
-
●5.2“气韵”之美
“气韵”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极具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生机、气势、节奏和意蕴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气韵”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生机、气势、节奏和意蕴等,它浓缩着物象本身的自然特点,也凝聚着画家的悉心体验和睿智理解。历代中国艺术家们都追求画面上和谐的气韵美,并努力从画面的构图、线条、笔墨以及自身修养的提高等方面,去表现气的承接连贯、势的动向转折,力求创造蓬勃灵动的生机和节奏韵味,以达到画面的生动性和气韵美,即“气韵生动”。“气韵”产生于画面构图、线条、笔墨等形式因素形成的节奏和韵律,如构图的开合藏露与疏密动静,线条的粗细变化与抑扬顿挫、笔墨的浓淡干湿与虚实刚柔,同时,“气韵”的产生也源于艺术家内在修养气质与客观物象感受的融汇,气韵是蕴含画家激情的内在之气化作的作品生命力。通过荆浩的《匡庐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两幅山水画作品,品读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气韵”之美。
-
●5.3“形神”之美
“比德”体现了早期儒家对自然的一种美学观。“比”,就是从不同角度联想和想象自然与人之间形、性的相类或相似。“德”,即指政治、伦理、道德等。“比德”是把大自然的美丑自觉地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伦理、道德观点联系起来的一种自然审美观。“比德”观深刻地包含了艺术与道德的曲折与复杂关系,促成了“美与善”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悠久而紧密的联系。根据“比德”的不同功能和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样式:宫廷样式、文人样式与通俗(民间)样式。“比德”意识渗入了中国传统绘画全过程,贯穿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始终,给中国绘画贯注了丰富的精神内涵。本节还分别从山水、人物、花鸟的具体范畴解读中国传统绘画的“比德”之美。
-
●5.4“雅俗”之美
在传统中国画的审美准则和品评标准中,“雅”是绘画中不可多得的高尚气质,而“俗”则被视为令人鄙弃的画中大忌,传统绘画发展的历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尚雅贬俗”的,“求雅避俗”也一直是文人画家们的追求。但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雅俗关系开始由对立走向融合,逐渐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审美观。在现代社会,伴随着全社会文化素养、艺术修养的普及,雅俗之间的界限会愈来愈模糊,“雅俗共赏”成为了共同的审美理想。雅俗共赏,并不是雅人和俗人共同欣赏、共同接受艺术作品这样简单的、静止的状态。而是在雅俗融合的基础上,从雅人对俗的关注,创造出“俗中之雅”,到俗人在欣赏中不断地学雅,再创造出“雅中之俗”这样动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呈现出螺旋上升、循环往复的态势。雅俗共赏的特点是以雅为主,俗不伤雅,宾主分明。本节还以倪瓒和“扬州八怪”中的郑燮为切入点,从他们的作品中去体会中国传统绘画的“雅俗”之美。
-
●5.5“意境”之美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是构成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意境”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的美感表现为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一种诗意和美感,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是一种很高级的美。意境是艺术家所创造的一个“境生于象外”的空间,它的营造要采用“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方法。通过马远以及“八大山人”朱耷的作品,具体感受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