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
3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30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湘潭大学
开课教师李佑新刘建平李伏清万平邝倩周慧赵晓薇
学科专业哲学哲学类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在中国共产党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中,英雄辈出,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部传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正是他们那一代人青少年时代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走近伟人的青春岁月,从平凡之中体会不平凡。他们都有着特别高远的志向;都有着深沉、炽烈的爱国情感;有着不同寻常的坚韧意志。为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他们艰苦求学;他们既有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大爱,也有平常人的亲情友情爱情。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修学储能、磨砺意志、友爱亲情正是老一辈革命家生动的人生实践,是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通过总结介绍青年革命先辈们自我实现小故事,学习先辈们的批判性思维,感受先辈智慧,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内容兼顾学习性、故事性和情境式、体验式,达到“事中学、学中悟”,寓教于事、润心于声的境界,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导论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导论
李佑新
理想信念篇
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和世界
李佑新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赵晓薇
邓小平: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油印博士”
李伏清
陈 云:不惧铁窗和杀头
李伏清
彭德怀:君子怀德信念笃
赵晓薇
陈 毅:入党前的三次思想动荡
邝倩
罗荣桓:从“科学救国”到投笔从戎
刘建平
徐向前:弃笔从戎 投奔黄埔
李伏清
爱国情怀篇
毛泽东: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李佑新
毛泽东:舍“小”家为“大”家
李佑新
刘少奇:“刘卫黄”的来历”
周慧
朱德:私塾里的爱国主义熏陶
万平
陈 云:声援“五四”的童子军
李伏清
彭德怀:平江起义献私钱
赵晓薇
聂荣臻:争国权以救危亡
周慧
修学储能篇
毛泽东:勤学苦读,博览群书
李佑新
陈 云:奋发有为的小学徒”
李伏清
徐向前:坎坷求学之路
李伏清
磨砺意志篇
毛泽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李佑新
毛泽东:“行乞”游学 读无字之书
李佑新
刘少奇:赴俄留学的惊险之旅
周慧
邓小平:留法勤工俭学的艰难岁月
李伏清
刘伯承:独眼“军神”美名传
邝倩
贺 龙:两把菜刀闹革命
万平
叶剑英:成则周武三千,败则田横五百
邝倩
友爱亲情篇
毛泽东: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肯为人民服务吗?
李佑新
毛泽东:二十八画生征友启示
李佑新
毛泽东和杨开慧: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刘建平
周恩来和邓颖超:革命伴侣结同心
刘建平
罗荣恒:言传身教的党代表
刘建平
任弼时和陈琮英:“指腹为婚”真爱情
刘建平
结语
结语
李佑新
  • 绪章导论

    恰同学少年导论

  • 0.1导论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历史中英雄人物们青少年时代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他们是平凡的,他们学生时代也曾稚气十足,也曾苦闷彷徨。但他们又是不平凡的。他们都有鸿鹄之志,追求伟大的理想。

  • 第一章理想信念篇

    “百学须先立志。” 青年毛泽东主张立远志,立真志,“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 。他和朋友们“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间的问题,不谈家庭琐事,而只谈论“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 这样的大事;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广为传诵,耳熟能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油印博士”邓小平的故事,展现了青年邓小平改造自我,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历程。“不惧铁窗和杀头”的陈云的故事,体现了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彭德怀为自己取号和为妻子改名字的行为,与段德昌的谈话,体现其笃定信念,立志要以滴水穿石之心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奋斗的决心;青少年时期的陈毅在确立理想信念过程中的三次思想动荡,“成则周武三千,败则田横五”的叶剑英的故事,罗荣桓从“科学救国”到投笔从戎的故事,徐向前少年时期放弃“教育救国”的想法,弃笔从戎、投奔黄埔的故事等等,在斗争实践中,他们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为之艰苦奋斗一生。本篇章选取了“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和世界”等九个故事,感受宏大志向对老一辈青年革命家自我实现的指引,引导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 1.1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和世界

    毛泽东的成长经历、所受教育和所处社会环境,使他很早就有了对穷苦人生活的感知,年少时就产生了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吃上饭的朴素愿望,立志为大多数中国穷苦人民谋得幸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毛泽东决定改造中国和世界,打倒剥削和压迫人民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 1.2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深受全国人民爱戴、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的周恩来同志在国难深重的年代磨砺而出,与其从小志存高远、立身严谨密不可分。周总理幼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一直像一团烈火一样燃烧在他的心中,成为他经久持续的动力,激励着他不断努力学习,不断进行探索。

  • 1.3邓小平: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油印博士”

    随着十月革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万里之外的旅法先进青年邓小平也在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参与各种政治宣传活动。邓小平在传播共产主义理论的理论刊物《少年》的编辑部里从事蜡版刻写和印刷装订方面的工作。由于他工作能力突出,工作态度端正,大家称他为“油印博士”。

  • 1.4陈 云:不惧铁窗和杀头

    陈云作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用他不惧铁窗与杀头的实际行动向我们彰显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者在革命年代的坚定理想信念。

  • 1.5彭德怀:君子怀德信念笃

    15岁的彭德怀带领饥民闹粜,为躲避官府的追捕,不得不逃离家乡开始了戎马生涯。1922年,彭德怀到讲武堂炮兵科深造,并将他少年一直用的名字彭得华改为彭德怀。他为此做了解释:“怀是想念贫苦人民,德是为贫苦人民奋斗,为国家富强奋斗!”彭德怀同志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放弃了旧军队丰厚的待遇,毅然选择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把一生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 1.6陈 毅:入党前的三次思想动荡

    陈毅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一开始想学工,走“工业救国”的道路,到后来又想当文学博士,走“文艺救国”道路。只有科学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够给人们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而陈毅也正是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黑暗和压迫中找寻到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 1.7罗荣桓:从“科学救国”到投笔从戎

    罗荣桓在军阀混战,列强瓜分,民不聊生的旧中国,抱定了要用“科学”救助苦难的中国的决心而努力学习。然而,他终究没有实现自己这个科学救国的梦想,为了救中国,他义无反顾的放弃了自己工程师的梦想,弃笔从戎,投身革命。最终成为了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

  • 1.8徐向前:弃笔从戎 投奔黄埔

    ]出生在没落书香家庭的徐向前,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优异成绩考入山西省国立师范学校,毕业后任职小学教员,结果因为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和反封建思想被屡屡开除。经过失业的打击,徐向前清醒的认识到,教育救国的道路行不通,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便怀着救国救民的志向,毅然决然投考黄埔军校,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第二章爱国情怀篇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有着深沉、炽烈的爱国情感。如毛泽东振臂立志,”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围炉夜话,舍“小”家为“大”家。刘少奇为了表示誓死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保卫炎黄子孙的志向和决心,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刘卫黄”;朱德在私塾里感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声援“五四”的童子军陈云,平江起义献私钱的彭德怀,争国权以救危亡的聂荣臻等。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华民族遭受外侮最严重,国家面临空前危亡的时期,他们都亲历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之痛,都经历了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他们爱国情怀展现得特别炽烈和淋漓尽致,由爱国而革命,激励着他们奋斗与成长。发扬国魂,振兴中华“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

  • 2.1毛泽东: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青年毛泽东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加大侵略中国的沉着脚步声中成长起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从懂事起就立下了救国之志。在得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的那种对民族危难的沉重忧患,那种以雪耻救亡为己任的情怀抱负,跃然纸上,愤慨写下:“何以报国 为我学子”。

  • 2.2毛泽东:舍“小”家为“大”家

    在毛泽东的影响和带领下,毛泽东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一个个都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毛泽东把自己全家人的命运与民族解放、国家振兴紧紧结合起来,牺牲“小”家而建设新中国这个“大”家。

  • 2.3刘少奇:“刘卫黄”的来历”

    1915年5月,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公然接受了日本妄图独吞中国的二十一条。全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袁护国运动。当时在玉潭中学学习的刘少奇与同学一起参加示威游行并发表演说。刘少奇悲愤之余深感亡国灭种的危机,决心投身爱国救亡斗争中去,并将自己的名字“刘渭潢“改成刘卫黄,意即保卫炎黄子孙的特殊意义。这是他经过反袁护国斗争洗礼后,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充满忧患的体现。

  • 2.4朱德:私塾里的爱国主义熏陶

    本故事展现了师生的动人情谊和私塾教师对少年朱德的巨大影响。正是在席聘三先生的教诲和影响下,少年朱德的视野扩大了,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关心整个国家的命运,初步确立起爱国主义思想和读书救国的理想,激发了反抗精神,为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埋下了思想和心理的种子。

  • 2.5陈 云:声援“五四”的童子军

    “五四运动”爆发后,少年陈云所在的颜安小学也积极投入到了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年仅14岁的陈云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同学们组成童子军上街游行,号召大家抵制日货,坚决不当亡国奴。年少的陈云感受着时代风云的激荡,将其从小蕴藉在胸的理智和热情,转为与时代同步的理想,走到了最前列。

  • 2.6彭德怀:平江起义献私钱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发动了震撼全国的平江起义,猛烈反击了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群众的血腥镇压,仅仅只花了三、四个小时就让平江县城红旗飘扬、焕然一新。起义虽大获全胜但面临严重的财政困境,没有足够的经费为后续革命做支撑。彭德怀将所有积蓄全部捐出作为起义公积金,私钱献公的义举和深邃厚重的爱国情怀深深感动和震撼了所有人。

  • 2.7聂荣臻:争国权以救危亡

    1920年1月,聂荣臻怀揣科技救国的理想,留学法国勤工俭学。他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关注时事, 认真思考民族出路。在各种社会思潮中,他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最终转变认识,他的世界观逐渐转变。1922年8月,聂荣臻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 第三章修学储能篇

    修学储能,先博后渊以经世致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少年时期都有艰苦求学的经历。为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先辈们都刻苦攻读,积累知识能力。青年毛泽东充分认识到只有“修学储能”,才能够承担起肩上的重担。陈云、徐向前在店铺里当学徒,利用工余时间刻苦自学,陈云奋发有为的小学徒的故事,徐向前坎坷求学的故事,等等;他们不但刻苦用功,而且特别注重方法,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如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社会调研读无字之书,主张善于思考,学习有法。修学储能篇强调了”行成于勤与思,学业成人而不已”。

  • 3.1毛泽东:勤学苦读,博览群书

    毛泽东是个终生与书为伴的人,他热爱学习热爱读书无人能比。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是他成为伟人、作出丰功伟绩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数十年的读书生涯中,毛泽东积累了渊博的学识,也有着丰富的学习经验。

  • 3.2陈 云:奋发有为的小学徒”

    ]陈云从青浦县颜安小学毕业后,在恩师张行恭的关照下,到商务印书馆当学徒。陈云利用商务印书馆特别丰富的有利条件,如饥似渴地看书,接受新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陈云还劝勉同伴:“青年人应当奋发有为,做些对民众有益的事情,这样生活才有意义”。在商务印书馆当学徒的日子,是陈云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段,为他后来的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3.3徐向前:坎坷求学之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徐向前年轻时候的坎坷求学之路,让他越来越将个人和祖国的血脉相连。深深认识到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昌盛无不要以坚实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 第四章磨砺意志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先辈们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坚韧意志。在他们革命生涯中,经历了多少挫折坎坷,艰难险阻!他们的意志力,在青少年时代得以养成。毛泽东把意志当作“人生事业之先驱”,特别注重锻炼自己的意志力,通过冷水浴、雪浴、雨浴、风浴等体育活动,“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邓小平16岁赴法勤工俭学,在工厂当轧钢工,工作劳动强度大,在摄氏40多度的车间里不停地用长把铁钳夹着几十公斤的钢条疾跑,一不小心,就被炽热的钢条烫伤灼伤;刘伯承在战斗中脑部受伤,子弹又从眼窝飞出,需要做手术,他为了保护大脑,拒绝在手术中使用麻醉剂,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百折不挠的信念支持着老一辈革命家的意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些故事激励着青年大学生应通过有意识的参加一些活动如体育锻炼、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工作等方式,锻炼筋骨磨砺意志。

  • 4.1毛泽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2019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引用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叮嘱青少年从小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用自己的双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祝他们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见于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大意是说,要让人们的精神变得文明,让他们的身体变得强健。毛泽东将其贯彻于一生,十分体育锻炼,以锻炼体格,磨砺意志。

  • 4.2毛泽东:“行乞”游学 读无字之书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在青年时期,毛泽东认为要改造中国,必须要先了解中国,就一定要读“无字之书”。所以毛泽东经常与好友利用课余时间一起去附近的省城做短期调查,亲自深入到广大农村和工厂进行调查研究,与工人,农民“打成一片”。毛泽东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写了不少读书笔记,并发表在湖南《通俗日报》上,让更多关心中国实际想要改变旧社会现状的人真实了解到中国广大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苦难。他这种重调查研究读“无字之书”的治学之道为他以后领导中国革命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 4.3刘少奇:赴俄留学的惊险之旅

    1919年夏,刘少奇来到了北京求学,考入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学习。在这里他如饥似渴的阅读等各种进步刊物,开始接触各种思想主张包括马克思主义,他的思想越来越进步。1920年8月,进入了由毛泽东、何叔衡等发起组建的“俄罗斯研究会”。1920年10月,刘少奇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冬,前往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1921年春,刘少奇一行青年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派往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去莫斯科的路途遥远又充满危险与挑战,历时3个多月,终于到达莫斯科。在莫斯科,他努力学习,经过慎重思考,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了8个月后,回国参加国内革命事业。刘少奇怀揣着救国救亡的崇高理想,强烈的改造贫穷落后社会的信念,积极寻找救国有效途径,接触马克思主义,逐渐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并为之奋斗终生。

  • 4.4邓小平:留法勤工俭学的艰难岁月

    五四运动爆发后,邓小平踏上赴法勤工俭学之路。先后在施耐德钢铁厂,哈金森橡胶厂,雷诺汽车工厂等地做工来维持艰苦的生活,同时也结识了许多在法国勤工俭学的优秀分子,加入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者。

  • 4.5刘伯承:独眼“军神”美名传

    1916年3月20日,刘伯承率部攻打丰都城。在战斗中刘伯承为了掩护一个士兵眼睛中弹受伤。为了不影响大脑,青年刘伯承坚持不用麻醉完成眼部手术。1923年10月,刘伯承奉命攻打重庆大足。战斗中刘伯承不幸大腿中弹。给他治疗的医生曾预言他要告别战场,终身需要拄拐行走,刘伯承却靠坚强的意志矫正曲腿,重返战场。人的意志力来自于对生命的渴望,来自于对更高精神目标的追求。意志力有多强,生命的强度就有多强。

  • 4.6贺 龙:两把菜刀闹革命

    本故事通过贺龙两起两落而不气馁,东山再起,再次以两把菜刀起家,重新拉起革命队伍的故事,教育学生认识到:一是,旧中国的黑暗制度必须要武装斗争才能推翻,“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二是,人生奋斗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三是,人生奋斗中要经得起挫折的考验,要敢于和善于从失败中奋起。

  • 4.7叶剑英:成则周武三千,败则田横五百

    叶剑英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追求真理、救国救民。他先后就读于丙村三堡学堂(小学)、东山书院、云南讲武堂,他刻苦用功成绩优良,为他今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叶剑英走上了一条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生的伟大人生历程。

  • 第五章友爱亲情篇

    无情未必真豪杰。老一辈革命家既有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大爱,也有平常人的亲情友情爱情。“决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这是毛泽东父母相继离世,因湖南驱张运动奔波在外而请塾师撰的挽父联,对父母的眷念之情何其深沉!周恩来与邓颖超,“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堪称共产党人爱情婚姻的典范;任弼时与陈琮英“指腹为婚”的真爱情,揭示着人们维系夫妻之间的感情、建设和谐美满的家庭的真谛: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相敬相亲,同舟共济、白首偕老。爱情可以浪漫,但婚姻需要经营。婚恋的本质是责任,是给予和奉献。友爱亲情篇充分解释了共产党人的真正情怀:共产党员哪里是不顾亲情家庭?他们有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舍小家而为大家的崇高风范!

  • 5.1毛泽东: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肯为人民服务吗?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扇枕温衾(qīn)、卧冰求鲤等孝敬父母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毛泽东学生时代也深受这种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响,也有许多孝敬父母的许多感人故事。毛泽东在父母去世时含泪写下了《祭母文》和《泣父联》,表达了对父母的深深眷念和无限怀念。

  • 5.2毛泽东:二十八画生征友启示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化名“二十八画生”,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开始得到了罗章龙,萧子升,蔡和森三人响应,后来逐渐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以这些人为主体,在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倡导下形成了进步青年团体——新民学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师的君子亭边、橘子洲头、爱晚亭里、岳麓山上都留下了他们漫步的足迹和热切救国的身影。

  • 5.3毛泽东和杨开慧: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在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与杨开慧的爱情故事里,毛泽东既表现出对妻子的侠骨柔情,更体现出他以国为家的责任担当。杨开慧则完美地扮演了毛泽东工作和生活中忠实伴侣与得力助手的角色,用年轻的生命给这份爱情书写出了最美的华章。

  • 5.4周恩来和邓颖超:革命伴侣结同心

    周恩来、邓颖超是毕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著名革命家,也是举世公认的模范夫妇。周恩来邓颖超为了革命目标前赴后继,生死与共的共同追求犹如一根无形的纽带紧紧地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也牢固地奠定了他们革命爱情的基础。他们的爱情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磨砺中,折射出恒久永远、灿烂夺目的光彩。

  • 5.5罗荣恒:言传身教的党代表

    在罗荣恒的革命生涯中,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勤政廉政、勤廉为民的工作作风。并严格要求亲属、子女不搞特殊,努力工作。他努力进取的精神、言传身教的严谨家风和高尚品格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我们是党的干部,要时时想到生活在基层的人民群众,不能官越做越大,楼越住越高,而离老百姓却越来越远,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做老实人,办扎实事。”这正是他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

  • 5.6任弼时和陈琮英:“指腹为婚”真爱情

    真正的爱情并不一定是他人眼中的完美匹配,而是相爱的人彼此心灵的契合。任弼时和陈琮英是“指腹为婚”的娃娃亲,就是这“指腹为婚”的包办婚姻却产生了始终不渝的纯洁爱情。他们的爱情故事犹如绵延的大山,那样厚重而伟大;如诗一般的温馨而感动。革命伟人的爱情观完美诠释了自由、平等及忠诚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 第六章结语

    结语

  • 6.1结语

    结语

  • 开始学习
  • 绪章  作业测试
    绪章导论

    0.1 导论

    视频数1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理想信念篇

    1.1 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和世界

    1.2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3 邓小平: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油印博士”

    1.4 陈 云:不惧铁窗和杀头

    1.5 彭德怀:君子怀德信念笃

    1.6 陈 毅:入党前的三次思想动荡

    1.7 罗荣桓:从“科学救国”到投笔从戎

    1.8 徐向前:弃笔从戎 投奔黄埔

    视频数8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爱国情怀篇

    2.1 毛泽东: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2.2 毛泽东:舍“小”家为“大”家

    2.3 刘少奇:“刘卫黄”的来历”

    2.4 朱德:私塾里的爱国主义熏陶

    2.5 陈 云:声援“五四”的童子军

    2.6 彭德怀:平江起义献私钱

    2.7 聂荣臻:争国权以救危亡

    视频数7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修学储能篇

    3.1 毛泽东:勤学苦读,博览群书

    3.2 陈 云:奋发有为的小学徒”

    3.3 徐向前:坎坷求学之路

    视频数3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磨砺意志篇

    4.1 毛泽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4.2 毛泽东:“行乞”游学 读无字之书

    4.3 刘少奇:赴俄留学的惊险之旅

    4.4 邓小平:留法勤工俭学的艰难岁月

    4.5 刘伯承:独眼“军神”美名传

    4.6 贺 龙:两把菜刀闹革命

    4.7 叶剑英:成则周武三千,败则田横五百

    视频数7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友爱亲情篇

    5.1 毛泽东: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肯为人民服务吗?

    5.2 毛泽东:二十八画生征友启示

    5.3 毛泽东和杨开慧: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5.4 周恩来和邓颖超:革命伴侣结同心

    5.5 罗荣恒:言传身教的党代表

    5.6 任弼时和陈琮英:“指腹为婚”真爱情

    视频数6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语

    视频数1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