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飞行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1)国际民航组织对飞行中人的因素的定义,性质及相关学科;本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应用前景,SHEL模型中与飞行员构成界面的四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民用航空飞行事故统计的基本常识以及全球通用航空与航线运输机飞行安全的现状;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人的行为错误的性质与类型;人的行为错误的主要来源及其应对措施。
3)大气的组成、血液循环及呼吸系统简介、呼吸中气体交换的一般原理和过程;飞行中常见的呼吸、血液循环疾病/障碍;高空缺氧症、换气过度、过载、高空减压病、中耳气压性损伤的发生条件、症状以及应对措施。
4)昼夜生物节律、睡眠及飞行疲劳的一般机理;昼夜生物节律扰乱、睡眠缺失以及飞行疲劳的主要表现及与飞行安全的关系。
5)人类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人类信息加工的过程模型;感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信息加工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局限性;信息加工各阶段与飞行工作的关系。
6)人类视、听通道,前庭器官的解剖、生理学基本知识;飞行中常见的视觉、听觉及前庭觉问题;飞行空间定向的特点、飞行错觉的分类及其发生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及后果;预防与克服飞行空间定向障碍的措施。
7)应激与应激源的含义、类型;应激效应及其与飞行安全的关系;应激的阶段;飞行员可能遇到的应激源;克服急性应激与慢性应激的方法。
8)飞行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和过程。
9)人格、态度与行为的概念、相互关系及对飞行工作的影响;飞行人员的自我概念、自律。
10)酒精、药物使用不当与飞行安全的关系;药物使用的一般原则和吸烟、饮酒对飞行的影响;常见的对飞行安全有影响的疾病或状态。
11)机组资源管理的涵义、发展历史;机组资源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2)处境意识的概念、分类及其与飞行安全的关系;机组注意力分散的涵义及分类;影响机组处境意识的因素;机组处境丧失或削弱的表现。
13)机组交流的含义、类型、过程及交流的一般原则;有效机组交流对飞行安全的重要性;机组交流障碍的分类及影响因素;克服机组交流障碍的方法。
14)机组的角色、地位、权责;管理方格理论及五种典型的机组管理方式。
15)航空判断与决策的定义、类型;DECIDE模型的各步骤;影响飞行员判断与决策的五种危险态度及其矫正方法。
16)文化、企业文化和组织文化。
17)威胁和差错管理。
18)人与机器的关系;民航客机自动化的发展趋势;自动化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