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就是说它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指导意义。 2.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指南。 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态度。
-
●1.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就是说它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指导意义。
-
●1.2毛泽东思想独特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指南。
-
●1.3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态度。
-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侵略有功论的本质就是把西方殖民者对弱小国家的奴役、压迫和血腥的掠夺所带来的客观正效果无限地夸大,从而为其侵略寻找借口,作为其进行侵略的美丽外衣,抹杀其进行的赤裸裸的掠夺和奴役的罪行。 2.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3.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官僚资本主义,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4.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5.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其前途是社会主义。 6.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
●2.1近年来西方国家宣扬的“侵略有功论”的问题
侵略有功论的本质就是把西方殖民者对弱小国家的奴役、压迫和血腥的掠夺所带来的客观正效果无限地夸大,从而为其侵略寻找借口,作为其进行侵略的美丽外衣,抹杀其进行的赤裸裸的掠夺和奴役的罪行。
-
●2.2封建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敌人
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
●2.3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敌人
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官僚资本主义,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
●2.4为什么西方资产阶级能够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而中国资产阶级不行,为什么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
●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其前途是社会主义。
-
●2.6保护民族工商业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既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3.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赎买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
-
●3.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
●3.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与实现的可能性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既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
●3.3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
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
●3.4关于和平赎买何以可能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赎买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
-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毛泽东集中概括了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 3.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4.毛泽东鉴于苏联在发展经济中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5.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4.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
●4.2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的思想
毛泽东集中概括了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
-
●4.3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
●4.4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毛泽东鉴于苏联在发展经济中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4.5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第五章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三大、“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党的十五大等历史节点逐步形成,并最终被写入党章、载入宪法。 2.“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3.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
●5.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三大、“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党的十五大等历史节点逐步形成,并最终被写入党章、载入宪法。
-
●5.2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
●5.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
●5.4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
●6.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
●6.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
●6.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
●6.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是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作为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4.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
●7.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根据
科学发展观是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重大战略思想。
-
●7.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7.3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作为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
●7.4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
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本章主要讲授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八个明确”核心观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
●8.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讲述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这一节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二是主要矛盾的转化;三是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重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取得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和五年来深层次的、根本性的社会变革,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的根本依据,“五个时代”和“三个意味着”,从而认清中华民族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这一个崭新的历史方位。
-
●8.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主要讲述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四部分内容:一是核心要义;二是“八个明确”;三是“十四个坚持”;四是“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的关系。
-
●8.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主要讲述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主要阐释了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的地位;二是政治意义,主要从精神旗帜方面来阐述;三是实践意义,主要阐释了它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和治党管党的指导意义。
-
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也是世界的梦,与世界的梦息息相通。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
●9.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要点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内容,重点是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以及其实现路径。
-
●9.2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主要阐述在“三步走”战略目标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战略内容。着重强调“三步走”战略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系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目标要求。
-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增长。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重要内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树立国家总体安全观。 建设美丽中国,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实现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坚持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
●10.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回答的是“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问题”,主要介绍了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以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
●10.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要回答的是“走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并且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必须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
●10.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主要回答的是“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0.4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再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回答的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因为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
-
●10.5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主要回答的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美丽中国”的问题。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入手,强调了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必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
●11.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中国梦实现的大格局,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从七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描述。三是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详细的战略安排。
-
●11.2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层原因、重要意义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二是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三是从五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如何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
●11.3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一是对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进行了时间梳理。二是指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措施,强调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三是从两个方面说明了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一个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二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
●11.4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一是说明从当前党情、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出发,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二是主要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以及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三是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回答了新时代,我们应如何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问题。
-
第十二章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行动纲领。 推进强军事业、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深入推进练兵备战,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军民融合,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必须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逐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
●12.1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一是深刻阐述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二是着重阐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主要内容和制度保证,并强调,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推进强军事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三是阐述党的十九大绘就了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路线图、时间表,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深入推进练兵备战,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物质技术支撑。
-
●12.2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主要阐述两个问题。一是阐述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重要途径;二是介绍我国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实践取得的丰硕成果,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战略规划,突出重点领域,切实做到应融则融、能融尽融,把军民融合发展任务落实到位。
-
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带一路”建设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
●13.1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一是深刻阐述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性持续推进、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任重道远;二是着重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演变以及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的基本原则,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强调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三是主要阐述中国积极倡导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
●13.2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一是主要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强调其核心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二是主要介绍我国大力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同时,“一带一路”建设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三是主要阐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外交的崇高目标,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世界各国应携手合作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
●14.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一是从分析党的性质和宗旨出发,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说明党的宗旨和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二是从两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展开分析:一方面,通过三个“决定”说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另一方面从三个角度说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三是进一步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通过对“四个伟大”逻辑关系的辩证解析说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我们党的根本奋斗目标。
-
●14.2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一是说明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二是强调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作为最高政治力量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体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自觉坚持党的领导,突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三是通过八个“增强”指出,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新要求,党只有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增强执政本领,才能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
第十五章辉煌的历程
本章主要通过90分钟高质量的晚会式课堂进行课程总结。回顾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走过的令世人瞩目的辉煌历程。特别是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取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行的改革开放,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15.1红旗颂
红旗颂 主要讲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中国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问题、人民武装力量问题、革命统一战线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15.2春天的故事
主要讲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导我们党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根本任务,制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
●15.3走进新时代
主要讲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5.4阳光路上
主要讲述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
●15.5走向复兴
主要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从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蕴藏鲜明时代内涵的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
-
●15.6辉煌历程
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