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鄂南民间音乐舞蹈鉴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虽然随着族群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但对遗产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是始终不变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非物质的无形遗产更加重要,它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鄂南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非遗文化特色鲜明。民间歌舞、音乐、剪纸、布贴等曾远赴欧洲展演,嘉鱼呜嘟、高筒提琴是全国独有的民间乐器,提琴戏是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通山山鼓、赤壁脚盆鼓、通城拍打舞等六个项目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琴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章主要介绍两项最具鄂南特色的“非遗”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崇阳提琴戏”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城拍打舞”。对鄂南文化的描绘与展示,主要的是为了认清自我,把住自己的文化血脉,守土有责,弘扬和传承鄂南文化。让鄂南文化走出湖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
●1.1崇阳提琴戏
提琴戏是湖北省崇阳县别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在鄂东南、湘北、赣北等地区流传的梁山调与崇阳地方小调、民间音乐结合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因以提琴为主奏乐器而得名。2008年,提琴戏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本节所讲是经典提琴戏《双合莲》选段《十想十望》。《双合莲》是流传于湖北崇阳一带的汉族民间叙事长诗,有上百年的历史。叙述清末道光年间一个真实的爱情悲剧故事,为崇阳石城铁匠陈瑞兆撰写。此叙事长诗讲述郑家湾姑娘郑秀英绣莲花于丝帕上,剪一半赠其所爱的人胡三保,被封建势力迫害致死的悲剧故事。诗歌采用鄂南广泛流行的七言五句的“五句头”山歌形式,并将山歌小调中的“十想”、“十望”、“十送”、“十叹”等形式穿插其中,形成叙事与抒情交融的风格。这一长诗后来被提亲戏、采茶戏、花鼓戏、汉剧等不同的戏曲剧种演绎。
-
●1.2通城拍打舞的历史渊源
通城拍打舞,发祥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通城县。此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积存了丰厚的文化遗存,融吴楚文化于一体。楚文化的恢宏、灿烂,和吴越文化的精深、秀丽是通城拍打舞的一大特色。自明代以来至今一直流传于通城县,由当地民间流传的以手相互拍打自娱自乐的汉、瑶原生态舞蹈发展而来。舞蹈以男人拍打胸脯、女人拍打手臂为主导动作,然后再加以扩展到拍手、拍肩、拍背甚至拍脸、膝、臂等,有的躺着拍、坐着拍、跪着拍、站着拍、舞着拍,拍打动作贯穿始终。
-
●1.3通城拍打舞的艺术特征和传承价值
“拍打舞”就是拍打身体各部位,表现一种兴奋、铿锵有力、腾跃、甚至诙谐等心理情绪。因此具有节奏欢快、韵律感强,淳朴敦实的乡土风味的特点。不同的舞蹈内容有不同的节奏,时而高亢激越,时而舒缓庄重,跌宕起伏,快慢有致,营造出一种刚劲而稳健、热烈又庄重的氛围。使舞蹈喷发一种浓郁的泥土芳香及粗犷的优美,有吴楚文化特点,又有瑶族风情展示。是汉瑶文化传承的浓缩与结晶。 1987年通城文化局首次对拍打舞进行采风、创作和编排,搬上湖北省首届民间歌舞电视大奖赛的舞台,一举荣获金奖。此后,通城拍打舞被陆续列为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第八届民间艺术节比赛中,艺压群芳,夺得桂冠;2011年7月,通城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拍打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当地的社区、广场、学校、甚至湖北科技学院校园都有专人教跳通城拍打舞。
-
●1.4通城拍打舞视频赏析
完整欣赏节奏欢快、韵律强劲、淳朴敦实并具有浓厚乡土风味的《通城拍打舞》视频。如何将《通城拍打舞》这类民间艺术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是年青一代,也就是此时此刻正在观看课程的同学们刻不容缓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
第二章中国民族器乐鉴赏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乐器种类、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乐种。本章选取古筝、扬琴两件具有代表性的乐器,通过赏析代表曲目,使大家了解它们的演奏技法、传统流派和艺术特点,从而对中国民族器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2.1古筝简介
古筝历史悠久,演奏技巧丰富,音色婉转悠扬、韵味绵长。本节简要概述了中国民族乐器的历史发展、古筝的历史由来,以及示范讲解了古筝的特色演奏技法,为后面内容的讲授和乐曲的赏析作了理论铺垫。
-
●2.2古筝传统流派赏析
古筝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域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化以及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本节简要讲解了古筝的传统流派、欣赏了各大流派的代表曲目,还介绍了“兄弟乐器”——日本筝,使大家更全面深入了解古筝的精髓。
-
●2.3现代筝曲鉴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审美有着新的需求,古筝曲的创作风格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上,应顺应时代、与时俱进。本节简单介绍了现代作曲家创作的现代派筝曲、创新的演奏形式和一些耳熟能详的流行筝乐,丰富了大家对筝乐文化的认识。
-
●2.4扬琴发展概况
本节主要概述扬琴的发展概况,首先简述了中国民族器乐的基本概况。再具体讲述了中国扬琴的起源与发展概况。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中国扬琴发展历程具体了解扬琴的音乐流派,型号种类,不同的音乐风格及音乐代表作品。
-
●2.5扬琴乐曲鉴赏
中国扬琴以琴竹敲击琴弦发音,音色和谐、明亮,音域宽广,演奏形式多样,乐曲风格独特音乐类型各异,主要类型有传统曲目,代表作《将军令》、《弹词三六》、《苏武牧羊》等;改编曲目,代表作《映山红》、《离骚》、《黄河颂》等;现代创作曲,目代表作《川江韵》《满乡随想曲》《落花叶》等;外来移植曲目,代表作《查尔达什舞曲》《乡村抒怀》《帕格尼尼随想曲》等。这一节主要是通过对扬琴代表作《将军令》和《映山红》的音乐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演奏技术、情感表现等进行详细讲解并配合图片、视频,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中国扬琴的艺术魅力。
-
第三章中国民歌鉴赏
中国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民族艺术遗产中的瑰宝。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都有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歌。几千年来,民歌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民,表达着他们的意志愿望、思想情感、喜怒哀乐,记录着他们的生产生活的历史,闪烁着人民物质精神的智慧光芒,传统民歌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百花园中芳香四溢的奇葩。通过对课程《中国民歌鉴赏》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民歌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并了解体验各类民歌的风格特点。通过对中国民歌的欣赏,可以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能正确去判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大学生拥有更加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学会演唱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的情感。引导学生从音乐本身和文化背景方面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从而去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当代大学生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 。
-
●3.1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调式调性变化频繁。一领众和或众人齐唱,变化多端。在节奏较缓的劳动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中,领句、合句都十分短促。另外,多数情况下,领句唱完之后,合句再接唱,但也有合句在领句结束以前就进入的,两个声部由此构成重叠状态。这种劳动号子虽然也有曲调,但主要还是强调节奏以便人们在同一的有规则的节奏中进行劳动。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劳动号子的歌唱以吆喝呐喊的特点,因此,民间习惯称它为"吆号子"、"喊号子"和"哨子"等。
-
●3.2信天游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其特点形式自由灵活,每两句为一小节,押韵;有的一节表达一个意思,有的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曲调自由,单纯易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叠字和衬字。信天游的比兴非常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风云雨露;下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可以起兴作比。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谐,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
●3.3山歌
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民间歌曲的简称,现在也常常指作曲家创作的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 。民歌可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三类 。在这个章节里主要给同学们介绍山歌 ,知道什么样的民歌是山歌,以及中国传统山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通过对《太阳出来喜洋洋》、《小河淌水》、《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对歌对到日落坡》等山歌的赏析,让同学们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勤劳智慧的祖祖辈辈中国人民创造了如此美妙的音乐艺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夯实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 ,让我们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 。
-
●3.4小调
中国民歌就是传统民间歌曲的简称,现在也常常指作曲家创作的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 。民歌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 。在这个章节里主要是给同学们介绍小调, 知道什么样的民歌是小调,了解小调的音乐特点是曲调优美动听 ,旋律流畅婉转 ,并且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通过对小调《茉莉花》、《龙船调》、原生态小调《十绣荷包》的赏析,让同学们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勤劳智慧的祖祖辈辈中国人民创造了如此美妙的音乐艺术,使我们有了坚定的文化自信 ,让我们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 。
-
第四章中外舞蹈舞剧鉴赏
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中国文明之初,就存在舞蹈这种艺术形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逐渐的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以及东方神韵的艺术形态。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其舞蹈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与特色。本章选取藏族舞蹈、蒙族舞蹈、中国古典舞蹈三种不同类别的舞蹈形式,通过欣赏经典的剧目,使大家了解它们的历史文化背景、舞姿风格特点、表演形式,从而对中国舞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
●4.1藏族舞基本概述和基本特点
藏族一直以来都是圣洁、古朴、神秘的代名词。在漫长岁月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舞蹈样式。本节主要针对藏族舞蹈的地理环境、舞姿动态特征以及动作的形成因素进行简单的介绍。通过欣赏藏族舞蹈作品《天浴》,使大家从视觉上感受藏族舞蹈的魅力,从而开启藏族舞蹈的探索之旅。
-
●4.2藏族舞蹈的种类
藏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藏族舞蹈风格和文化现象,由于地域分布较广,其舞蹈种类与风格也有所差异,本节根据藏族人民的节日习俗、祭祀、生产劳动、生活将藏族舞蹈进行了划分。通过介绍每种舞蹈的舞姿特点、表演形式、舞蹈道具、表演场地并配合图片、视频,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藏族舞蹈的多面性与魅力。使大家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藏族舞蹈文化。
-
●4.3蒙古族舞蹈概述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是由16世纪以后,喇嘛教和萨满教宗教仪式活动中的舞蹈发展起来。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这些舞蹈作为独立的形式,大都失传,但在萨满舞中仍有反映。
-
●4.4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
●4.5蒙古族舞蹈的分类
各个名族民族民间舞种类是有不同类型组成,各具特色又独具风格,其中蒙古族舞蹈种类主要分为:安代、顶碗舞、筷子舞、盅子舞、角斗、圈舞等种类从韵律到风格各显异彩、斑斓夺目的民族民间舞蹈,而蒙古族舞蹈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本科教学体系中最具有特点的种类,深受大家喜欢和模跳。
-
●4.6中国古典舞身韵
今天的中国古典舞,是由中国当代舞蹈家在20世纪50年代以“古典舞”的名义,根据当代人的审美,重建的“古典舞”形态。说到“神”与“形”这一对概念,它指的是中国古典舞动作的内与外。在舞蹈的身体中,我们可以将其视为身与心,或者肉体与精神。“形”作为可以被看见和感知的物质运动,是舞蹈的基础构成,是“神”的载体。“形”对于舞蹈来说,就好比“声”对于音乐,无“形”则无“舞”。舞蹈的“形”、“神”都承载于“人”,都是由“人”来体现的,“形”是“神”的外化,“神”是相对于“形”的精神层面的范畴,是舞蹈的感染力所在,所以,舞蹈一旦具备了神,就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它们二者的关系是中国古典舞建设的核心命题,而“神形兼备”亦是中国古典舞创造与表演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
第五章中国戏曲鉴赏
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起源于原始的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戏曲艺术经过历史长河的演变,发展到21世纪今天的戏曲艺术,不仅传承了以往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还有了现在新的一种戏曲艺术体裁形式,那就是戏歌。
-
●5.1戏歌的歌词音乐结合美
戏歌,是戏曲这种传统而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当今流行音乐所结合的产物,戏歌既有中国的戏曲元素又有现代的歌曲元素,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这种既像戏又像歌的艺术体裁一经推出,立刻风靡全国乃至全世界。
-
●5.2戏歌的曲调旋律构思美
旋律是音乐的首要要素,通常指若干音乐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节奏的序列。戏歌的旋律曲调优美,除了结合中国古老的戏曲曲调,还结合现代爵士乐曲调等相交融,这样的去掉旋律的构思,形成了一种新的贴近现代生活音乐表演方式美。
-
●5.3戏歌的戏曲元素结合美
戏曲的元素指构成戏曲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唱、念、做、打,同时包涵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无数和杂技等表现方式。而戏歌就包括了其中多种戏曲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形式相结合,使得戏歌的音乐元素相比如今的创作艺术歌曲元素更为丰富。戏歌的音乐元素“唱”“念”居多,现代音乐形式基本上只是注重演唱,表演大多数注重声音与表情的情感表达,而戏歌相互的综合戏曲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元素相互借鉴,起到了很好的烘托音乐美的作用。
-
第六章中外歌剧鉴赏
歌剧是高雅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歌剧鉴赏的普及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章歌剧鉴赏分为西方歌剧赏析和中国歌剧赏析。西方歌剧赏析讲授了歌剧的概念、歌剧起源和歌剧的艺术特点。歌剧根据年代发展脉络可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主义歌剧时期、真实主义歌剧时期、表现主义歌剧时期。这里选取最有影响力的浪漫主义时期歌剧泰斗威尔第的歌剧《弄臣》进行重点赏析。中国歌剧赏析讲授了中国歌剧的起源和中国现代歌剧的发展。根据年代发展分期,中国歌剧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繁荣期、荒芜复苏期和多元发展期。这里选取每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赏析。本章歌剧鉴赏对中国歌剧和西方歌剧知识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是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公共必修课选取的歌剧基础知识,旨在加强非音乐类专业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的途径。
-
●6.1中国歌剧简史
中国的戏剧源远流长,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戏剧发展的高峰时期,形成的戏曲多达300多种,以歌舞、宾白并重的各种戏曲,已经具备了“歌剧”的一些性质,但还不是歌剧。那么中国歌剧如何诞生?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怎样的特色?在本节课程中将从中国歌剧诞生开始,以时间为轴把中国歌剧发展分为早期萌芽阶段,探索奠基阶段,发展繁荣阶段,荒芜复苏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本课程将结合每个阶段的部分代表作品来讲解中国歌剧的发展及其特点。
-
●6.2中外歌剧鉴赏
歌剧是融合音乐,戏剧,舞蹈,美术,以歌唱为主的一种综合的艺术。中国歌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状以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本节我们分别来欣赏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苍原》,以及《木兰诗篇》的部分曲目,感受中国歌剧艺术的声乐美,音乐美。大致了解一下中国歌剧的艺术特征。
-
●6.3西方歌剧简介
本节讲述了歌剧的定义,歌剧的要素,歌剧的艺术特点和西方歌剧起源以及歌剧分期等歌剧基础知识。
-
●6.4歌剧《弄臣》欣赏
本节讲述了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艺术特点,“美声唱法”的诞生。选取最有影响力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威尔第的作品《弄臣》,对其中的三种音乐形象进行讲解,以及对其中四首经典唱段进行音乐分析与欣赏。
-
第七章西方流行音乐鉴赏
流行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从音乐体系看,流行音乐是在、布鲁斯、爵士乐、、等美国大众音乐架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其风格多样,形态丰富,可泛指Jazz、Rock、、Blues、、Hip-Hop、、New Age、Funk、R&B等20世纪后诞生的都市化大众音乐。因此,掌握美国流行音乐的历史与风格是了解世界流行音乐的基础。所以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以美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为主线并介绍了其他地方的流行音乐。对于当代的流行作品我们不要一味的陷入分类的误区,对于流行音乐作品,还是要多听、多分析,关键是掌握音乐的内涵与本质。
-
●7.1布鲁斯音乐
布鲁斯,又叫蓝调,意思是情绪低调、忧伤、忧郁。布鲁斯血缘来自非洲黑人。从16世纪的“贩奴运动”在美洲开始。成千上万的黑人奴隶在田间劳动中,白人不许黑奴相互说话,但允许他们唱歌,于是黑奴们就用白人听不懂的俚语演唱进行交流。19世纪,“种植园歌曲”(Plantation song)的出现,为布鲁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
●7.2爵士乐
爵士乐是多元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非洲的黑人音乐、欧洲的古典音乐以及欧洲式军乐都对爵士乐产生过一定影响。众多音乐元素中,Ragtime和Blues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
-
●7.3乡村音乐
乡村音乐自1920年代兴起以来,从农村走进城市,从城市走向全国,再从美国走向世界。直到今天,它那独特的民族音乐味道赢得了全球听众的青睐。
-
●7.4摇滚乐
20世纪50年代中期诞生于美国,它是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的结合。从社会学角度看,摇滚乐具有强烈的社会功能性,它的反叛性和极端性往往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思考;它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监督作用。摇滚乐作为一种载体,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潮,它所折射出的是不同时代的社会面貌。
-
●7.5索尔音乐
Soul,亦称“灵歌”。1969年,“公告牌”用“索尔”来代替原来对“节奏布鲁斯”的称呼。它是由布鲁斯、摇滚乐与黑人福音歌混合而成的一种黑人流行音乐,演唱时较少演奏乐器。 《美国流行音乐通史》中归纳得更为简练:索尔是带有福音歌宗教热情的节奏布鲁斯。
-
●7.6其他流行音乐
一、拉丁音乐(Latin Music)拉丁音乐在流行音乐中的影响早在上个世纪前期就已经体现出来了,探戈(Tango)、伦巴(Rumba)、桑巴(Samba)波萨诺瓦(Bossa Nova)等拉丁节奏被广泛运用到了流行歌曲之中。在本节我们重点介绍了时下最为流行的Bossa Nova风格。Bossa Nova是巴西曼波和冷爵士的结合,同时也融入了一些桑巴的元素,是一种安静、优雅的拉丁爵士风格。 二、雷鬼音乐(Reggae) 一种由斯卡(Ska)和洛克斯代迪(Rock Steady)音乐演变而来的牙买加流行音乐。雷鬼音乐结合了传统非洲节奏,美国的节奏蓝调及原始牙买加民俗音乐, 这种风格包含了“强调反拍的重音”、“弱拍中音节省略”,“向上拍击的吉他弹奏”, 以及“人声合唱”。 歌词强调社会、政治及人文的关怀。四、说唱和嘻哈乐(Rap&Hip-Hop) Rap和Hip-Hop都是70年代末在美国纽约诞生的。在当今乐坛,嘻哈乐和说唱乐基本上已经融为一体了。它们是一对无法分割的同胞兄弟,所有的说唱明星基本都是嘻哈文化的传播者。五、新世纪音乐(New Age) New Age是种宁静、安逸、闲息的音乐,纯音乐作品占的比重较多,有歌唱的占较少。New Age可以是纯ACOUSTIC(即以传统自发声乐器演奏)的,也可以是很电子化的,重点是营造出大自然平静的气氛或宇宙浩瀚的感觉,洗涤听者的心灵,令人心平气和。 New Age音乐具有典型的世界音乐特征,因此有时它也被称作“世界音乐”。
-
第八章交响乐鉴赏
交响乐是“交响音乐”的简称,是用大型交响乐队(Orchestra)演奏的管弦乐曲,与独奏音乐、室内乐相对。交响乐是艺术音乐中最重要的器乐体裁,被认为是大型器乐作品的最高形式。交响乐包含交响曲、协奏曲、交响组曲、交响序曲、交响诗、交响幻想曲、交响随想曲、交响叙事曲、交响进行曲、交响圆舞曲等体裁。交响曲的产生与17、18世纪法国、意大利歌曲序曲及各国的管弦乐组曲、大型协奏曲等体裁有直接的联系。协奏曲是交响乐的重要体裁之一,由一件或多件乐器与乐队进行协奏来完成作品。
-
●8.1交响乐的构成—乐器组
交响乐队主要有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不同乐器组各有独自的特长,如弦乐组具有丰富的表情,木管组具有多样的色彩,铜管组具有鲜明的力度。弦乐组是整个乐队的基础,它音域宽广,适合演奏出悠缓的长音。乐器包括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和低音提琴(double bass)四种乐器,小提琴又分为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两个声部。第一小提琴用以奏出作品的主题旋律;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或在不同音区重复主旋律,或构成和声性的伴奏声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多采用低八度音区奏出低音。如此,形成了“四重弦乐”的构成形式。交响乐队编制以木管乐器的数量作为标准,其他乐器则根据木管乐器的数量进行增减,以保持各声部音响之间的平衡。如乐队中每种木管乐器基本上都是一支,这种乐队就是“单管编制”乐队;如果木管乐器每种都是两支,就被称为“双管编制”乐队。这种乐队最为常见,被称为“普通乐队”;如果木管乐器每种都是三支,这种乐队就是“三管编制”乐队,被称为“大型乐队”;如果木管乐器每种都是四支,这种乐队就是“四管编制”乐队,被称为“超大型乐队”。
-
●8.2交响乐的构成—指挥
在一个交响乐作品中,指挥是乐队的艺术指导,是解释作品的人。指挥右手持指挥棒把握节拍,左手以手势控制乐曲强弱。他以手势、表情,将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传达给演奏者。
-
●8.3交响乐的构成—乐队首席
最早的指挥被称为“手势术”(cheironomy)。在17世纪,有的乐队指挥用脚蹬地,或挥动着手绢,或用手杖敲击地板指挥(音响8-5)。后来有人用谱纸卷成棒状指挥乐队。1820年,德国小提琴家路易斯•施波尔(Louis Spohr)在伦敦演奏时,首次使用指挥棒(baton),于是指挥棒很快风靡世界各地。由于对音乐的认识不同,同一首乐曲,不同指挥家只会出来的音乐效果,有很大不同。比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和汉斯·克纳佩茨布什(Hans Knappertsbusch)两个人指挥出来的效果就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