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绪章:从古至今中国散文的迁流衍变。
-
●0.1“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1.课程目标 2.散文的界定 3. 中国古代散文的衍变 4. 中国现代散文与当代散文的发展
-
第一章概说
概述中国散文从古至现代、至当代的发展历程。
-
●1.1概说
概述”十七年“散文的开端。 报告文学及其主要代表作家的创作个性。 杂文发展概述及“三家村杂文”的内容和艺术风格。
-
●1.2从战地通讯到报告文学
1949年至1966年“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及作品分析。
-
●1.3三家村杂文
1949年至1966年,杂文创作的“小阳春”现象及邓拓杂文。
-
第二章“江山如画,人物风流”
六十年代的“诗化散文”三大家。
-
●2.1诗化散文三家
讲解“诗化散文”的概念及主要代表作家。 分别讲述杨朔、刘白羽、秦牧诗化散文三家的艺术探索。 探讨“诗化散文”创作现象的得与失。
-
第三章思想解放与散文复兴
1979年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给散文创作带来的复兴与繁荣。探讨散文繁荣所需要的条件。
-
●3.1讲真话的巴金
如何理解巴金《随想录》的思想与艺术。
-
●3.2边缘人孙犁
孙犁散文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
●3.3穿隐身衣的杨绛
杨绛散文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
第四章我的趣味我做主
汪曾祺散文、贾平凹散文的写作个性。
-
●4.1汪曾祺:最后一位士大夫
汪曾祺散文的魅力。
-
●4.2贾平凹散文:复古还是拟古
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
第五章女性散文的世界
20世纪最后20年,女性散文的崛起与写作个性。
-
●5.120世纪女性散文历程
20世纪女性散文发展阶段及代表作家简介。
-
●5.2身为女人:生命意识与性别意识
讲解女性散文如何表现或思考其生命意识和性别意识,有何意义与价值。
-
●5.3宗璞散文:咏物抒情之美
宗璞散文的古典气质及艺术风韵。
-
●5.4有一种幽默叫舒婷
理解舒婷诗歌与散文间的互文关系及其散文幽默的抒情风格。
-
第六章学者与文化散文
20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的发特点。
-
●6.1张中行《负喧三话》:话说当年
张中行散文的学者特点及其闲话风写作特点。了解张中行在散文中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品评以及“史”与“诗”相结合的风格。
-
●6.2黄裳《珠还记幸》:见字如面
《珠还记幸》取材上的独特之处。 黄裳散文深厚的文史功底和书卷气息。
-
●6.3余秋雨《文化苦旅》:行吟诗人
余秋雨散文作为“大文化散文”的主要依据。 宏大与碎片如何成为大散文的构思和结构特色。 从舞台与角色来看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点。
-
第七章杂文随笔的思想之美
本章介绍八九十年代几位重要的杂文随笔作家及其创作。
-
●7.1王小波杂文随笔:黑色幽默
王小波杂文如何运用“黑色幽默”来进行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
-
●7.2史铁生散文:在俗世中体验苦难,在哲思中获得救赎
史铁生散文中的苦难与哲思之间的关系。
-
●7.3周国平随笔:过一种真正的灵魂生活
周国平随笔的主旨以及形成缘由。
-
第八章报告文学的盛与衰
本章讲解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报告文学的发展脉络。
-
●8.1八九十年代报告文学
八九十年代报告文学繁盛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八九十年代报告文学的主要类型及其题材内容。
-
●8.2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文采与诗心
作家如何将诗心融入作品,化作这部报告文学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
-
第九章写给天地万物的情书
乡土文学进入九十年代后,首先呈现的是作家写作姿态的改变。如苇岸与刘亮程,这两位作家都试图在散文中阐述他们的“乡土哲学”,但他们的乡土哲学的走向又各不一致,这就和他们写作的姿态息息相关。苇岸是作为现代的逃离者来拥抱土地的,他和自然的接触是为了思考人的完整性,为了将人的尊严从拜物主义盛行的现代中拯救出来,在人和失去的崇高之间,通过感知自然的方式重新搭建向上的阶梯。刘亮程的“乡土哲学”则具有浓厚的存在主义色彩。他是他居住的乡村的旁观者,他观察乡村也被乡村观察,却互相之间没有关联,在他的梦幻的村庄里所有的关系都只是为了积累存在的证据,人人都孤独入骨。但人类在和自然生灵的接触中又隐隐地被它们给牵绊住,他建构起一种想象,想象人之所以没有离开土地是因为荒野中细小的生灵组织成了人类的脆弱的根。作为一个在场的乡土经验者,刘亮程不至于被彻底的虚无笼罩,他从土地中生发出了人存在的根本,而这个根本和苇岸一样,都是与现代和“现代性”的决裂。另一个在场的乡土经验者阎连科则将视野缩小至家族记忆,由农民的身份出发,采用农民的视角,和五四以来传统的、以知识分子身份审视乡村或将乡村作为乐土进行幻想的乡土文学做了一次诀别。他力图在他的乡土散文中呈现出“真”,从农民的视角考察农村与城市之间如鸿沟一般的差距,以及差距带来的一个农民和一个家族的苦难命运。因此他保留了小说写作的许多细节处理手法,使得文章的一幕幕都如临目前,触目而惊心。但他又不贩卖苦难,温情在他的文中一直如暗河一般存在,他拷问自己的内心,直面自己曾隐藏的恶和假,承担着最深的罪与罚。然而他的文字,那些有关父辈的真实的温情记忆,又将他救赎,他的身体在青少年时逃离乡村,心灵却又在中年逐渐回归。 总之,在“文革”之后的文学走向私人化的趋势里,乡土文学或乡土散文的创作呈现出取向多元化,一批出身农村、真正从事过劳动的作家在身份上对土地的体贴使得新时期的乡土文学摆脱了“为乡村代言”的知识分子的想象,而更接近农民的精神世界,真正的、缤纷的人的精神世界。世界的复杂性是文学存在的根本,所有的诗意都由此而来,从政治高压和传统视角中松绑的乡土文学,在新时代中有了更多的可能。
-
●9.120世纪最后一位圣徒:苇岸《大地上的事情》
苇岸对于“人”与“自然”共生并存关系的观察与思索。
-
●9.2世纪末的“乡村哲学”: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面向土地”的刘亮程,他的“乡村哲学”是一种存在主义式的对生命此在的思索与探索。
-
●9.3“父辈”与“第三种乡村写作”:阎连科《我与父辈》
认识阎连科“第三种乡土写作”的创作理念,他对于“真”的散文美学追求,以及从“作家”到“农民”身份的回归。
-
●9.4“远行与回归”:北岛与《城门开》
北岛的“出走”与回归,与其从诗歌转向散文创作之路间的关系。
-
第十章21世纪散文
本章探讨21世纪散文写作中的一些重要现象,讨论散文在网络时代的诸种可能性;概述了“非虚构”散文创作、“新散文”创作、“文学笔记”等创作现象对散文理论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梳理了百年散文追求本体性的过程。
-
●10.1网络将如何改变散文
本节讨论21世纪的网络平台可能对散文写作产生的影响。
-
●10.2 “非虚构”·“新散文”·“文学笔记”
本节介绍21世纪初三种比较有特色的散文写作现象。
-
●10.3不是结语的结语
本节概要式总结百年散文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