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症状学
本章讲述了五个常见症状:发热,水肿,胸痛,呼吸困难,腹痛的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伴随症状等。要求掌握病因,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了解发生机制及其伴随症状。
-
●1.1发热
本节内容讲述了发热的发生机制,病因和分类,临床表现和临床意义。要求掌握发热的病因和分类,常见热型和临床意义,了解发热的发生机制,以及发热的伴随症状。
-
●1.2水肿
本节内容讲述了水肿的发生机制,病因和临床表现。要求掌握全身性水肿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了解水肿的发生机制及伴随症状。
-
●1.3胸痛
本节内容讲述了胸痛的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要求掌握胸痛的病因,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了解胸痛的发生机制和伴随症状。
-
●1.4呼吸困难
本节内容讲述了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要求掌握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其鉴别;了解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及其伴随症状。
-
●1.5腹痛
本节内容讲述了腹痛的病因,分类,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要求掌握腹痛的分类,病因及临床表现;了解腹痛的发生机制及伴随症状。
-
第二章体征学
了解颈部外形、姿势与运动、颈部包块检查方法及改变的临床意义;熟悉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嗅诊的方法及意义;掌握诊断学的内容,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全身状态检查的内容、方法及常见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皮肤检查的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表浅淋巴结的组群分布和检查方法以及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头颅大小、外形变化及运动异常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掌握眼、耳、鼻、口腔、腮腺的检查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
颈部血管检查方法及改变的临床意义
甲状腺、气管检查的方法及其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
●2.1基本检查
掌握诊断学的内容,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
-
●2.2一般检查
掌握全身状态检查的内容、方法及常见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
●2.3皮肤检查
掌握皮肤检查的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
-
●2.4淋巴结检查
掌握表浅淋巴结的组群分布和检查方法以及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
●2.5头部检查
掌握头颅大小、外形变化及运动异常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眼、耳、鼻、口腔、腮腺的检查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
-
●2.6 颈部检查
掌握颈部血管检查方法及改变的临床意义,甲状腺、气管检查的方法及其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
●2.7肺部检查
本章主要讲述了胸廓外形、胸壁、乳房、胸壁血管、支气管、肺、胸膜和心脏、淋巴结等。要求了解胸壁和胸廓的基本情况,掌握乳房、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查体内容、手法及临床意义。
-
●2.8 心脏检查
了解:心音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熟悉:心脏各种震颤的临床意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常见心律失常的特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及心房颤动)。
掌握:心界的叩诊、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杂音的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
●2.9腹部检查
了解: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熟悉:
腹部视诊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
腹部听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
掌握:
腹部触诊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
肝、脾、腹水叩诊及肾区叩击痛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腹部肿块的体征。 -
●2.10脊柱检查
熟悉脊柱的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
●2.11四肢与关节检查
熟悉四肢的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
●2.12神经反射检查
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及方法(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的检查)。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
第三章心电图
了解临床心电学基本知识,掌握心电图的测量和波形特点;掌握心房肥大和心室肥厚、心肌缺血和ST-T改变;掌握心律失常的定义、分类及窦性心律。
-
●3.1临床心电学基本知识
了解临床心电学基本知识。
-
●3.2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本节需掌握心电图的测量和波形特点。
-
●3.3心房肥大和心室肥厚
本节主要讲解心室肥大和心室肥厚。
-
●3.4心肌缺血和ST-T改变
本节讲解心肌缺血和ST-T改变。
-
●3.5心肌梗死
本节主要讲解心肌梗死的主要内容。
-
●3.6心律失常
本节主要讲解心律失常的定义、分类、窦性心理、主动性异位心律和房室传导阻滞。
-
第四章问诊及病历书写
了解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熟悉问诊的重要性、病历书写的种类和要求、病历对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及医疗纠纷等的重要意义。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和要求,住院病历、入院记录、门诊病历的格式与内容。
-
●4.1问诊
了解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熟悉,问诊的重要性,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
-
●4.2病历书写
熟悉病历书写的种类和要求、病历对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及医疗纠纷等的重要意义。掌握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和要求,住院病历、入院记录、门诊病历的格式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