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浙江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浙江中医药大学)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23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中医诊断学》是关于中医诊法技能和中医辨证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基本学科,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学科。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初步学会如何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能根据所学辨证理论与方法,对常见病证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判断,熟悉门诊病历的书写内容及方法。 正如华岫云在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言:“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若识证不明,开口动手便错矣。” 亲爱的同学们,请和我们一起步入《中医诊断学》课程的学习之旅吧!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绪论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走进中医诊断学
周岳君
穿越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历史
周岳君
中医是如何诊病的?-中医诊病的原理
周岳君
中医诊病的原则
周岳君
望诊
什么是神?
刘晓谷
如何望神?
刘晓谷
手把手来望常色
刘晓谷
手把手来望病色
刘晓谷
如何望形态?
刘晓谷
望头面
韩进
望五官
韩进
望颈项
韩进
望躯体
韩进
中医是怎么望舌的
余王琴
舌之神色
余王琴
舌之形态
余王琴
望舌苔及舌下络脉
余王琴
闻诊
神奇的闻诊
刘晓谷
问诊
问诊意义及该注意哪些?
宋红
问诊的内容
宋红
问寒热
宋红
问汗
宋红
问疼痛
宋红
问耳鸣
宋红
问睡眠
宋红
大便便秘和泄泻常见意义
宋红
切诊
诊脉部位与原理
周岳君
诊脉方法
周岳君
正常脉象
周岳君
常见病理脉象
周岳君
八纲辨证
什么是八纲辨证?
方传明
表里辨证
方传明
寒热辨证
方传明
虚实辨证
方传明
八纲证之间的关系
方传明
病性辨证
“风雨寒暑话辩证”之六淫辨证
杨辉
漫谈气血津液辩证
杨辉
“百病生于气”——气病辨证
杨辉
“血为气之母”——血病辨证
杨辉
“怪病多因痰作崇”——津液辨证
杨辉
病位辨证
脏腑辨证概述
周岳君
心病辨证概述
周岳君
心病常见病证
周岳君
肺病辨证概述
余王琴
肺病常见病证
余王琴
脾病辨证概述
余王琴
脾虚四类证
余王琴
肝病辨证概述
宋红
肝阴虚证和肝郁气滞证
宋红
肾病辨证概述
刘晓谷
肾病常见辨证
刘晓谷
腑病辨证
余王琴
脏腑兼病辨证概述及心肾不交证
韩进
心脾两虚证、肺脾两虚证
韩进
肺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
韩进
心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
韩进
  • 第一章绪论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诊断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发展简史、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基本原则,通过教学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 1.1走进中医诊断学

    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以中药、针推等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具有卓越临床疗效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中有着突出的特色和优势。本节主要介绍诊断的含义和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学科性质以及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通过教学带你走进中医诊断学的知识世界的大门,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掌握中医诊察收集病倩的基本方法,熟悉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 1.2穿越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历史

    沿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轨迹,穿越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和进展。了解发展历程中各个时期在诊断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如《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王叔和《脉经》等医家、主要著作和成果等。 重点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和《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 1.3中医是如何诊病的?-中医诊病的原理

    介绍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理解中医诊病的原理,知道中医是如何诊病的!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之上。熟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含义,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了解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典型例证。

  • 1.4中医诊病的原则

    疾病病情的变化错综复杂,临床表现有显、隐、真、假、微、著之别,病、证有先后、标本、合并、并病等的不同。医生要在千变万化、纷纭复杂的表现中,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病、证作出正确的判断,除了应熟悉中医学的理论与知识外,还需要用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指导。通过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介绍,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理解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动静统一的意义。

  • 第二章望诊

    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视觉对人体的全身、局部及排出物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通过望诊的学习,我们需要掌握望全身情况包括望神、色、形、态四个方面;望局部包括望头面、五官、颈项、躯体、四肢、二阴及皮肤等;望舌包括望舌质、舌苔两部分;望小儿食指络脉;望排出物包括望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等内容。

  • 2.1什么是神?

    “神”是中医学中重要概念,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为生命活动的表现,后者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需要通过两个重要的观点去理解神的内涵,一个是“形神观”理论,一个是五神脏理论。

  • 2.2如何望神?

    望神中涵盖了广义的神、狭义的神两方面的内容,即需要望整个生命活动的所有外在表现,又要望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表现,因此望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通过人的目光神情、面色表情、语言声音、体态举止、呼吸气息、舌象及脉象等诸多方面彰显于外,其中即望目光、望面色、望神情及望体态是重点观察点。

  • 2.3手把手来望常色

    望色是指观察人体皮肤色泽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又称“色诊”。这里色泽是重点,色是颜色,即色调变化;泽是光泽,即明亮度。那么常色是什么呢?这一般是指正常的面色光泽,这里的颜色,一般根据个人体质、先天禀赋等划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色调,颜色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五脏之气外发,五脏之色可隐现于皮肤之中。中国人正常的面色是以红黄色为主。

  • 2.4手把手来望病色

    病色是因为生病而产生的面色变化,只出现在在疾病的各个阶段,病色又分善色与恶色,凡五色光明润泽者称为善色。我们根据颜色的不同,分成面青、面赤、面黄、面白、面黑五色的变化诊察疾病,称为五色主病。除了五色主病之外,还需要了解望色十法,即根据面部皮肤色泽的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十类变化,分析病变性质、部位及其转归的方法。

  • 2.5如何望形态?

    望形态分望形、望态两个部分,望形称为望形体,重点在于通过观察患者形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特点等来诊察病情。望态称为望姿态,重点观察患者的动静姿态和肢体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

  • 2.6望头面

    头为精明之府,中藏脑髓,脑为髓海,髓为精化,精藏于肾;发为肾之华,为血之余;头又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及任脉皆上行于面颊,足厥阴经及督脉上达于颠顶。阳明经与任脉行于头部前,太阳经与督脉行与头后,少阳经行于头两侧,足厥阴经系目达巅顶。脏腑精气皆上荣于头,故望头面部的情况,可以诊察肾、脑和脏腑的精气盛衰和病机。

  • 2.7望五官

    望五官内容包括望目、望耳、望鼻、望口与唇、望齿与龈、望咽喉等内容。 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基础理论中的五轮学说将目按照不同部位分属于不同的脏腑,望目不仅是望神的重点,而且对于眼科疾患乃至内科疾患的诊断均具有见微知著的重要作用。 耳为肾窍,少阳经环绕耳周并人于耳中,耳廓上还有脏腑和身形各部的反应点。望耳对于诊察肾,肝胆及全身的病变具有一定意义。 鼻为肺窍,是呼吸之气出入的门户,鼻梁属肝,鼻头应脾,鼻翼属胃,足阳明胃经分布于鼻旁。故鼻与肺、脾胃等脏腑有一定的联系。 口为饮食通道,脏腑要冲,脾开窍予口,其华在唇,手足阳明经环绕口唇。故望口与唇的异常变化,主要诊察聘与胃的病变。 齿为骨之余,骨为肾所主;手足阳明经穿过上下齿龈,故有“龈为胃之络”的说法。 喉、咽分别为肺、胃之门户,是呼吸、进食的要冲。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与咽喉关系密切。

  • 2.8望颈项

    颈项是头和躯干的连接部分,起着支撑头部、连接头身的重要作用。内有气管、食管、脊髓和大经脉通过。其前部称颈,后部称为项。正常人的颈项直立,两侧对称,活动自如,气管居中,男性喉结突出,女性不显,颈侧动脉搏动在安静时不易见到。望颈项应注意其外形、有无包块及动态等内容。

  • 2.9望躯体

    望躯体的内容包括望胸胁、腹部和腰背部等。 胸廓由胸骨、肋骨和脊柱等构成。心、肺藏居于内,宗气聚于胸中,是上行下达的经脉、血管必经之处:胸廓之外有乳房,为胃经所属,而乳头为肝经所属。腋下至十二肋骨的区域为胁,是肝胆经循行之处。故望胸胁部可以诊察肺、心、胃、肝胆等脏腑病变及宗气的盛衰。应注意外形变化和虚里搏动等情况。 腹部指躯干正面剑突以下至耻骨以上的部位,属中、下焦,内藏肝、脾、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胞宫等,亦为诸经循行之处。故望腹部可以诊察腹内脏腑的病变和气血的盛衰,应注意观察腹部的形态表现。 腰为身体运动枢组,为肾之府:背以脊柱为主干,为胸中之府。督脉贯脊行于正中,足太阳膀胱经分行挟于腰背两侧,经上有五脏六腑的俞穴,带脉横行环绕腰腹,总束阴阳诸经,皆与腰背密切相关。故望腰背部可以诊察相关脏腑、经络的病变。望腰背部重点观察脊柱及腰背部有无形态常及适动受限。

  • 2.10中医是怎么望舌的

    舌诊,是通过观察人体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的变化,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舌诊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法之一。舌诊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 《黄帝内经》中便记载有舌诊的基本理论及舌与内脏之间的关系。本节将从舌的形体结构、舌诊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四方面来介绍中医是怎么望舌的。

  • 2.11舌之神色

    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明显,能较为客观地反映病位的浅深、病邪的性质、邪正的盛衰及病势的进退,是临床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舌诊的内容包括望舌质与望舌苔,本节将从正常舌象出发并以常达变,介绍望舌质之2种舌神(荣舌、枯舌)、5种舌色(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绛舌、青紫舌)展开介绍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 2.12舌之形态

    《临症验舌法》指出: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本节从5组舌形(老嫩舌、胖瘦舌、点刺舌、裂纹舌、齿痕舌)、6种舌态(痿软舌、强硬舌、歪斜舌、颤动舌、吐弄舌、短缩舌)展开介绍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 2.13望舌苔及舌下络脉

    舌苔,是指散布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向上熏蒸胃中谷气、食浊,凝聚于舌面而形成。正常的舌苔,一般是薄白均匀,干湿适中,舌面的中部和根部稍厚。由于患者的胃气有强弱,病邪有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性舌苔。望舌苔要注意苔质(薄厚苔、润燥苔、腻腐苔、剥落苔、偏全苔、真假苔)和苔色(白苔、黄苔、灰黑苔)的变化。此外,还可观察舌下络脉分析气血运行情况。

  • 第三章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健康状况,诊察疾病的方法。听声音包括听辨患者的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各种声响。嗅气味包括嗅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及病室的气味。人体的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所以,辨别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以判断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为诊病、辨证提供依据。

  • 3.1神奇的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健康状况,诊察疾病的方法。听声音包括听辨患者的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各种声响。嗅气味包括嗅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及病室的气味。人体的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所以,辨别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以判断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为诊病、辨证提供依据。

  • 第四章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问诊主要包括一般情况、 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方面的内容。询问时,应根据就诊对象,如初诊或复诊、门诊或住院等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地询问。问现在症是询问患者就诊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这是医生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因此,询问现在症是问诊的主要内容,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 4.1问诊意义及该注意哪些?

    问诊是医患之间直接进行语言交流的临床信息采集方法,在疾病诊察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难经·六十一难》称之为 “问而知之谓之工”。 本节分为“问诊的意义”“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二方面。其中,问诊的意义,分为“获取的病情资料比较全面”、“有利于疾病的及时诊断”、“有助于医患之间的交流”三个知识点;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分别从“问诊的方法”、“问诊的注意事项”两个知识点进行论述。

  • 4.2问诊的内容

    问诊包括六大方面,通过问一般情况收集姓名、性别、年龄、婚否、职业、籍贯等内容;问主诉明确患者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通过问现病史了解患者从起病到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经过;通过问既往史,了解患者平素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既往的患病情况;通过问个人生活史,了解患者的生活经历、平素的饮食起居、精神情志及婚育状况等。还要询问家族史,主要询问与患者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的健康与患病情况。

  • 4.3问寒热

    问寒热是指询问患者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寒与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两个方面。寒热是机体阴阳盛衰的反映,即寒为阴征,热为阳象。所以,询问患者怕冷与发热的情况,可作为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所说:“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并将问寒热列为 《十问篇》之首。临床上常见的四种寒热类型,即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 4.4问汗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达于体表而成。《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若当汗出而无汗,不当汗出而多汗,或仅见身体的某一局部汗出,均属病理现象。病理性汗出的有无,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正气的亏虚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病邪的性质,或正气亏损的程度不同,可出现各种病理性的汗出异常。根据询问患者汗出的异常情况,对于判断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有着重要的意义。

  • 4.5问疼痛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问疼痛,应注意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及喜恶等。根据询问疼痛的性质、特点,有常见的十三种疼痛的病因与病机的分析;通过询问疼痛的部位,可以了解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疼痛有虚实之分。实证疼痛多因脏腑、经络阻滞,闭塞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即所谓 “不通则痛”。虚证疼痛多因脏腑经络失养所致,即所谓 “不荣则痛”。

  • 4.6问耳鸣

    耳与人体内脏、经络关系密切。肾开窍于耳,阳经分布于耳,耳为宗脉所聚。问耳不仅能够了解耳局部有无病变,并可帮助推断全身生理变化。从耳鸣时间长短进行分类,可分为急性耳鸣、亚急性耳鸣和慢性耳鸣。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尤甚,属实证。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或耳渐失聪而听力减退,多属虚证。耳鸣往往是全身疾病的反映,因此在耳鸣的治疗过程中,还需兼顾改善全身整体情况。耳鸣与耳聋可同时出现,或先后发生。

  • 4.7问睡眠

    睡眠的情况与人体卫气的循行和阴阳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失眠的人群逐渐增多,引起失眠的原因主要有虚证和实证两个方面。常见虚证包括营血亏虚,阴虚火旺或心胆气虚,心神不安所致。实证常见邪气干扰,如火邪、痰热内扰心神,心神不安,或食积胃脘所致。嗜睡的患者,不论昼夜精神疲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的症状。嗜睡多因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阳虚阴盛所致。多是痰湿困脾,清阳不升或多脾气虚弱,心失所养引起。

  • 4.8大便便秘和泄泻常见意义

    大便的排泄,虽直接由大肠所主,但与脾胃的受纳运化、肾阳的温煦、肝的疏泄、肺气的肃降均有密切的关系。大便改变包括便次、便色、便质及排便感觉方面的变化。便次异常有便秘和泄泻之分。便秘的病因分析用“水中行舟”来比喻,常分为热结便秘、阴虚便秘、气虚便秘、冷秘。泄泻亦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寒湿、湿热、食积或肝郁气滞等引起,虚证多由脾虚,或肾阳虚,命门火衰所致。其中尤与脾虚、湿盛关系最为密切。

  • 第五章切诊

    切诊是医生用手指或手掌对患者的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方法。切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在获取健康与疾病相关信息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 《难经·六十一难》所说:“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古代切诊原专指脉诊, 但按诊法早在 《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书中已有许多记载,且后世有所发展,故切诊主要包括脉诊和按诊两个部分。通过教学,使学习者掌握脉诊的基本内容。

  • 5.1诊脉部位与原理

    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通过脉诊的概念、原理的介绍,使学习者了解脉象、脉诊的含义;心脏搏动、脉道、气血直接影响脉象;脏腑组织的作用与脉象的形成间接相关。

  • 5.2诊脉方法

    诊脉的部位历史上有多种认识,主要的有《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候诊法;东汉张仲景人迎、寸口、趺阳或太溪的诊法;西晋王叔和《脉经》的独取寸口法。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习者掌握寸口诊法的部位、分候脏腑、方法;理解诊脉的时间、体位、指法以及指目、布指、举按寻、总按、单诊、平息、五十动等的含义;了解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遍诊法、仲景三部诊法的基本内容。

  • 5.3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也称为平脉、常脉,是指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正常脉搏的形象特征是:寸、关、尺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到五至,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古人将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称为“有胃”“有神”“有根”。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习者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和生理变异,熟悉正常脉象的含义。

  • 5.4常见病理脉象

    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称为病理脉象。一般说来,除了正常生理变化范围及个体生理特异变化之外的脉象,均属病脉。通过常见病理脉象的学习,使学习者理解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缓脉、紧脉、长脉、短脉、结脉、、促脉、代脉等常见病理脉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 第六章八纲辨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八纲辨证,即是运用八纲对四诊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病变部位的深浅、疾病性质寒热、邪正斗争盛衰和病证类别阴阳的方法。八纲辨证,是框架性质的辨证方法,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疾病中可以执简御繁,提纲掣领、指示方向,同时也是和治疗原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八纲辨证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 6.1什么是八纲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证部位内外深浅的两个纲领;寒、热是从机体冷热角度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阴阳是囊括表、里、寒、热、虚、实这六者的更抽象的概括,作为区分疾病类别、归纳病证的总纲。本节内容中,我们将学习八纲各基本证的概念、常见的证候表现以及分析。

  • 6.2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证部位内外深浅的两个纲领;一般而言,身体的皮毛、肌腠在外属表;脏腑、骨髓在内属里。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证发展的基本认识,可以说明病情的轻重深浅和病变趋势,从而把握疾病演变的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性。

  • 6.3寒热辨证

    寒、热是从机体冷热角度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病邪有阴阳之分、人体正气有阴津阳气盛衰的区别。邪气与正气相博,会在机体的寒热上表现出来。辨清寒证与热证,是确定“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疗法则的依据,对于认识疾病性质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 6.4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正斗争是贯穿疾病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因此分析其力量是辨证的基本要求。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为治疗提供依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即是通过虚实辨证确立的治疗法则。只有虚实辨证得当,才能攻补适宜,不犯虚虚实实之弊。

  • 6.5八纲证之间的关系

    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各自从一个角度分析病证。他们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并存的。就像一个国家,从经度上看,是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从纬度上看,是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从经济发展看,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体制看,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等等。而且随着疾病发展、患者体质、医者干预等因素,证候会呈现出动态的变化。只有将八纲综合起来应用,才能对病证有较全面的掌握。本节内容包括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和证候转化。本节的内容难度较大,需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勤加思考。

  • 第七章病性辨证

    所谓病性,是指疾病当前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是对疾病一定阶段整体反应状态的概括。由于病性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候发生的本质性原因,因而也有称病性为“病因”者,即“审症求因”。这里的“因”既包括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始病因,如外感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及外伤等,也包括气、血、精、津、阴、阳等正气的虚损及气血、脏腑等功能失常所导致的各种病理产物的阻滞。病性辨证的任务就是在中医病因、病机及气血津液理论指导下,根据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推求疾病当前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 具体来说,即根据传统的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得出反映病变性质的基础证,如风淫证、气虚证、血瘀证、痰证等,是临床施治的重要依据。本章重点介绍六淫辨证、气血辨证及津液辨证的内容。

  • 7.1“风雨寒暑话辩证”之六淫辨证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统称。六淫辨证,是根据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着六淫病证的辨证方法。 本节主要从六淫的特征以及致病特点进行讲述。

  • 7.2漫谈气血津液辩证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生成与运行有赖于脏腑生理功能的正常,而脏腑功能活动也依赖于气血的推动与荣养。因此,当脏腑功能失调时,就必然影响气血的生成、敷布与运行,从而产生气血的病变;反之,气血的病变也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失常。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气血辨证与脏腑辨证必须互相结合,互为补充。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气血之间的关系。

  • 7.3“百病生于气”——气病辨证

    气病范围较为广泛,《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这里的“气”,主要是指人体的气机而言。因为脏腑能正常发挥功能,有赖于人体气机和畅通达,升降出入有序。所以,当气失调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病以气的功能减退、气机失调为基本病机,其常见证型有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等。 本节主要介绍了气病辨证的主要内容。

  • 7.4“血为气之母”——血病辨证

    血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血液不足,或血行障碍,其常见证型有血虚证、血脱证、血瘀证、血热证与血寒证。血为气之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血可以载气,可以营养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血病辨证常常与气病辨证,津液辨证结合起来理解。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血病辨证的常见类型。

  • 7.5“怪病多因痰作崇”——津液辨证

    津液辨证,是根据津液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津液病证的辨证方法。津液病主要以津液亏虚和津液输布与运行障碍为主,常见证型有津液亏虚证、痰证、饮证、水停证等。 本节内容主要从津液亏虚证、痰证、饮证、水停证等常见证型的临床特点进行讲述。

  • 第八章病位辨证

    病位辨证,是根据各个病位的临床表现特征,对四诊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辨别当前病证部位的辨证方法。由于辨病位的同时必须结合辨病性,才能形成完整的证名诊断。因此,“病位辨证”实际是以病位为纲,病位、病性相结合的辨证方法。 病位辨证的内容主要包括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

  • 8.1脏腑辨证概述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及病性的一种辨证方法,其重点是辨别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脏腑辨证是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是内、外、 妇、儿各科辨证的基础,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习者熟悉各脏腑病证的病变范围、病机特点、常见症状,掌握各脏腑常见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相关证的鉴别,了解其证候分析。

  • 8.2心病辨证概述

    心居胸中,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又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病的主要病理为主血脉和藏神的功能失常,常见症状为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健忘,精神错乱,神志昏迷,以及某些舌体病变等。心病的常见证型中,虚证多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及心阳虚脱证;实证多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及瘀阻脑络证。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习者掌握病的病变范围、病机持点、常见症状。

  • 8.3心病常见病证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习者掌握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瘀阻脑络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与心阳虚脱证的鉴别。熟悉引起心脉痹阻证的常见原因及其各自的证候特点。

  • 8.4肺病辨证概述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等。肺病的主要病理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常见症状为咳嗽、气喘、咯痰、胸闷胸痛、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喷嚏、鼻塞、流涕等。其中以咳、喘、痰为特征表现。肺病证型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气虚证和肺阴虚证;实证有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风水相搏证等。

  • 8.5肺病常见病证

    本节重点介绍了肺气虚证、肺阴虚证、燥邪犯肺证和寒痰阻肺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8.6脾病辨证概述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消化水谷并转输精微和水液,脾主升清,上输精微并升举内脏,脾喜燥恶湿,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病主要病理为运化、升清、统血功能的失常,其常见的症状有腹胀、便溏、食欲不振、浮肿、内脏下垂、慢性出血等。脾病常见证型均有虚、实之分。脾病虚证多见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脾病实证有湿热蕴脾证、寒湿困脾证。

  • 8.7脾虚四类证

    本节重点介绍了脾虚四类证即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虚气陷证、脾不统血证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及四证的鉴别。

  • 8.8肝病辨证概述

    肝病的辨证,从肝的生理来推导肝的病理表现,其病症涉及面广:肝外应两胁,可有胁胁胀满、痞块;肝主疏泄,可见抑郁消沉,或急躁易怒;肝主藏血,可见月经不调,血少经闭;肝开窍于目,可见眼花干涩,视力模糊;肝在体主筋,可见手足拘挛,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肝经循行路线长,从大趾开始到头顶,可有胸部两胁、少腹,头顶痛、耳聋,咽喉不适,乳房胀满,阴部瘙痒,阴囊挛缩,睾丸肿痛等等。古人有 “肝病如龙”的说法。

  • 8.9肝阴虚证和肝郁气滞证

    脏腑辨证常用定位加定性的分析方法。肝阴虚证是指肝阴不足,虚热内生,以眩晕、目涩、胁痛及虚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其辨证要点为眩晕、目涩、胁肋隐痛与阴虚症状共见。在学习中,应将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相鉴别。肝郁气滞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痛及气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其辨证要点为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痛,脉弦与气滞症状共见。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常辨属于中医的肝郁气滞证。

  • 8.10肾病辨证概述

    在肾病辨证概述中我们主要讲两个问题:肾的生理,肾的病理。肾的生理首先要讲一下肾的位置和形态,肾病的主要病理为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等。肾病的常见症状有腰膝酸软或痛,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发白早脱,牙齿动摇,男子阳痿遗精、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不孕,以及水肿,呼多吸少等。

  • 8.11肾病常见辨证

    肾病的常见证型以虚证为多,可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肾虚水泛证、肾不纳气证等。这里有几对异同关系需要梳理。1.肾阳虚证和肾阴虚证的异同。2.肾阳虚证和肾虚水泛的异同。3.肾不纳气证和肾气不固的异同。4.肾精不足证须与肾阴虚证鉴别

  • 8.12腑病辨证

    腑病辨证包括小肠病辨证,大肠病辨证、胃病辨证、胆病辨证以及膀胱病辨证。本节简要介绍了腑病各证的辨证依据。

  • 8.13脏腑兼病辨证概述及心肾不交证

    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脏腑证候,称为脏腑兼病辩证。是发生脏腑兼病辩证的脏腑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如脏腑之间的表里、生克、乘侮关系及功能联系。学习脏腑兼病辨证,对于掌握脏腑病证的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临床上各种复杂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脏腑兼病辩证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三点:一是兼证是由哪几个脏腑的哪几个证型组成的;二是这些证型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如因果、主次,并列关系等;三是兼证的辨证要领。

  • 8.14心脾两虚证、肺脾两虚证

    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脏腑证候,称为脏腑兼病辩证。是发生脏腑兼病辩证的脏腑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如脏腑之间的表里、生克、乘侮关系及功能联系。学习脏腑兼病辨证,对于掌握脏腑病证的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临床上各种复杂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脏腑兼病辩证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三点:一是兼证是由哪几个脏腑的哪几个证型组成的;二是这些证型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如因果、主次,并列关系等;三是兼证的辨证要领。

  • 8.15肺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

    肺居胸中,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临床上均可见肺气虚,呼吸功能减退,而见咳喘无力、气短、咯痰清稀等症;此外,肺脾气虚证则兼有食少、腹胀、便溏等脾失健运的证候;肺肾气虚证则兼有呼多吸少、腰酸耳鸣、尿随咳出等肾失摄纳的证候。

  • 8.16心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

    肾居腰部,左右各一,肾藏精,主生殖、生殖和发育,为先天之本。脾肾阳虚证和心肾阳虚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均具备形寒肢冷,面浮身肿,以下肢尤甚,小便短少,苔白滑,脉沉细等共症,总由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肾的气化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所致。病机共同点为阴寒内盛,功能减退,水气内停,不同点为前者伴水谷运化失职,后者伴血运障碍。二者病位均在肾,前者在脾肾,后者在心肾,故前者病变与脾主运化有关,后者病变与心主血脉有关。 肝居右胁,肝主藏血,主疏泄,主谋虑,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体为筋。肝胃不和证和肝郁脾虚证临床上均可抑郁易怒,胸胁胀痛善太息,及纳少等症状,肝胃不和证病机多为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临床还可见腹胀、呕恶、呃逆、嗳气、嘈杂等胃气上逆的症状,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带数。而肝郁脾虚证的病机为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临床可见腹痛肠鸣,腹泻不爽,舌苔白,脉弦或缓弱。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绪论

    1.1 走进中医诊断学

    1.2 穿越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历史

    1.3 中医是如何诊病的?-中医诊病的原理

    1.4 中医诊病的原则

    视频数4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望诊

    2.1 什么是神?

    2.2 如何望神?

    2.3 手把手来望常色

    2.4 手把手来望病色

    2.5 如何望形态?

    2.6 望头面

    2.7 望五官

    2.8 望颈项

    2.9 望躯体

    2.10 中医是怎么望舌的

    2.11 舌之神色

    2.12 舌之形态

    2.13 望舌苔及舌下络脉

    视频数13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闻诊

    3.1 神奇的闻诊

    视频数1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问诊

    4.1 问诊意义及该注意哪些?

    4.2 问诊的内容

    4.3 问寒热

    4.4 问汗

    4.5 问疼痛

    4.6 问耳鸣

    4.7 问睡眠

    4.8 大便便秘和泄泻常见意义

    视频数8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切诊

    5.1 诊脉部位与原理

    5.2 诊脉方法

    5.3 正常脉象

    5.4 常见病理脉象

    视频数4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八纲辨证

    6.1 什么是八纲辨证?

    6.2 表里辨证

    6.3 寒热辨证

    6.4 虚实辨证

    6.5 八纲证之间的关系

    视频数5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病性辨证

    7.1 “风雨寒暑话辩证”之六淫辨证

    7.2 漫谈气血津液辩证

    7.3 “百病生于气”——气病辨证

    7.4 “血为气之母”——血病辨证

    7.5 “怪病多因痰作崇”——津液辨证

    视频数5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病位辨证

    8.1 脏腑辨证概述

    8.2 心病辨证概述

    8.3 心病常见病证

    8.4 肺病辨证概述

    8.5 肺病常见病证

    8.6 脾病辨证概述

    8.7 脾虚四类证

    8.8 肝病辨证概述

    8.9 肝阴虚证和肝郁气滞证

    8.10 肾病辨证概述

    8.11 肾病常见辨证

    8.12 腑病辨证

    8.13 脏腑兼病辨证概述及心肾不交证

    8.14 心脾两虚证、肺脾两虚证

    8.15 肺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

    8.16 心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

    视频数16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