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绪论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诊断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发展简史、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基本原则,通过教学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
●1.1走进中医诊断学
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以中药、针推等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具有卓越临床疗效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中有着突出的特色和优势。本节主要介绍诊断的含义和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学科性质以及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通过教学带你走进中医诊断学的知识世界的大门,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掌握中医诊察收集病倩的基本方法,熟悉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
●1.2穿越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历史
沿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轨迹,穿越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和进展。了解发展历程中各个时期在诊断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如《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王叔和《脉经》等医家、主要著作和成果等。 重点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和《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
●1.3中医是如何诊病的?-中医诊病的原理
介绍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理解中医诊病的原理,知道中医是如何诊病的!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之上。熟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含义,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了解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典型例证。
-
●1.4中医诊病的原则
疾病病情的变化错综复杂,临床表现有显、隐、真、假、微、著之别,病、证有先后、标本、合并、并病等的不同。医生要在千变万化、纷纭复杂的表现中,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病、证作出正确的判断,除了应熟悉中医学的理论与知识外,还需要用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指导。通过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介绍,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理解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动静统一的意义。
-
第二章望诊
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视觉对人体的全身、局部及排出物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通过望诊的学习,我们需要掌握望全身情况包括望神、色、形、态四个方面;望局部包括望头面、五官、颈项、躯体、四肢、二阴及皮肤等;望舌包括望舌质、舌苔两部分;望小儿食指络脉;望排出物包括望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等内容。
-
●2.1什么是神?
“神”是中医学中重要概念,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为生命活动的表现,后者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需要通过两个重要的观点去理解神的内涵,一个是“形神观”理论,一个是五神脏理论。
-
●2.2如何望神?
望神中涵盖了广义的神、狭义的神两方面的内容,即需要望整个生命活动的所有外在表现,又要望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表现,因此望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通过人的目光神情、面色表情、语言声音、体态举止、呼吸气息、舌象及脉象等诸多方面彰显于外,其中即望目光、望面色、望神情及望体态是重点观察点。
-
●2.3手把手来望常色
望色是指观察人体皮肤色泽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又称“色诊”。这里色泽是重点,色是颜色,即色调变化;泽是光泽,即明亮度。那么常色是什么呢?这一般是指正常的面色光泽,这里的颜色,一般根据个人体质、先天禀赋等划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色调,颜色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五脏之气外发,五脏之色可隐现于皮肤之中。中国人正常的面色是以红黄色为主。
-
●2.4手把手来望病色
病色是因为生病而产生的面色变化,只出现在在疾病的各个阶段,病色又分善色与恶色,凡五色光明润泽者称为善色。我们根据颜色的不同,分成面青、面赤、面黄、面白、面黑五色的变化诊察疾病,称为五色主病。除了五色主病之外,还需要了解望色十法,即根据面部皮肤色泽的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十类变化,分析病变性质、部位及其转归的方法。
-
●2.5如何望形态?
望形态分望形、望态两个部分,望形称为望形体,重点在于通过观察患者形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特点等来诊察病情。望态称为望姿态,重点观察患者的动静姿态和肢体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
-
●2.6望头面
头为精明之府,中藏脑髓,脑为髓海,髓为精化,精藏于肾;发为肾之华,为血之余;头又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及任脉皆上行于面颊,足厥阴经及督脉上达于颠顶。阳明经与任脉行于头部前,太阳经与督脉行与头后,少阳经行于头两侧,足厥阴经系目达巅顶。脏腑精气皆上荣于头,故望头面部的情况,可以诊察肾、脑和脏腑的精气盛衰和病机。
-
●2.7望五官
望五官内容包括望目、望耳、望鼻、望口与唇、望齿与龈、望咽喉等内容。 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基础理论中的五轮学说将目按照不同部位分属于不同的脏腑,望目不仅是望神的重点,而且对于眼科疾患乃至内科疾患的诊断均具有见微知著的重要作用。 耳为肾窍,少阳经环绕耳周并人于耳中,耳廓上还有脏腑和身形各部的反应点。望耳对于诊察肾,肝胆及全身的病变具有一定意义。 鼻为肺窍,是呼吸之气出入的门户,鼻梁属肝,鼻头应脾,鼻翼属胃,足阳明胃经分布于鼻旁。故鼻与肺、脾胃等脏腑有一定的联系。 口为饮食通道,脏腑要冲,脾开窍予口,其华在唇,手足阳明经环绕口唇。故望口与唇的异常变化,主要诊察聘与胃的病变。 齿为骨之余,骨为肾所主;手足阳明经穿过上下齿龈,故有“龈为胃之络”的说法。 喉、咽分别为肺、胃之门户,是呼吸、进食的要冲。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与咽喉关系密切。
-
●2.8望颈项
颈项是头和躯干的连接部分,起着支撑头部、连接头身的重要作用。内有气管、食管、脊髓和大经脉通过。其前部称颈,后部称为项。正常人的颈项直立,两侧对称,活动自如,气管居中,男性喉结突出,女性不显,颈侧动脉搏动在安静时不易见到。望颈项应注意其外形、有无包块及动态等内容。
-
●2.9望躯体
望躯体的内容包括望胸胁、腹部和腰背部等。 胸廓由胸骨、肋骨和脊柱等构成。心、肺藏居于内,宗气聚于胸中,是上行下达的经脉、血管必经之处:胸廓之外有乳房,为胃经所属,而乳头为肝经所属。腋下至十二肋骨的区域为胁,是肝胆经循行之处。故望胸胁部可以诊察肺、心、胃、肝胆等脏腑病变及宗气的盛衰。应注意外形变化和虚里搏动等情况。 腹部指躯干正面剑突以下至耻骨以上的部位,属中、下焦,内藏肝、脾、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胞宫等,亦为诸经循行之处。故望腹部可以诊察腹内脏腑的病变和气血的盛衰,应注意观察腹部的形态表现。 腰为身体运动枢组,为肾之府:背以脊柱为主干,为胸中之府。督脉贯脊行于正中,足太阳膀胱经分行挟于腰背两侧,经上有五脏六腑的俞穴,带脉横行环绕腰腹,总束阴阳诸经,皆与腰背密切相关。故望腰背部可以诊察相关脏腑、经络的病变。望腰背部重点观察脊柱及腰背部有无形态常及适动受限。
-
●2.10中医是怎么望舌的
舌诊,是通过观察人体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的变化,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舌诊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法之一。舌诊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 《黄帝内经》中便记载有舌诊的基本理论及舌与内脏之间的关系。本节将从舌的形体结构、舌诊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四方面来介绍中医是怎么望舌的。
-
●2.11舌之神色
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明显,能较为客观地反映病位的浅深、病邪的性质、邪正的盛衰及病势的进退,是临床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舌诊的内容包括望舌质与望舌苔,本节将从正常舌象出发并以常达变,介绍望舌质之2种舌神(荣舌、枯舌)、5种舌色(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绛舌、青紫舌)展开介绍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
●2.12舌之形态
《临症验舌法》指出: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本节从5组舌形(老嫩舌、胖瘦舌、点刺舌、裂纹舌、齿痕舌)、6种舌态(痿软舌、强硬舌、歪斜舌、颤动舌、吐弄舌、短缩舌)展开介绍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
●2.13望舌苔及舌下络脉
舌苔,是指散布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向上熏蒸胃中谷气、食浊,凝聚于舌面而形成。正常的舌苔,一般是薄白均匀,干湿适中,舌面的中部和根部稍厚。由于患者的胃气有强弱,病邪有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性舌苔。望舌苔要注意苔质(薄厚苔、润燥苔、腻腐苔、剥落苔、偏全苔、真假苔)和苔色(白苔、黄苔、灰黑苔)的变化。此外,还可观察舌下络脉分析气血运行情况。
-
第三章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健康状况,诊察疾病的方法。听声音包括听辨患者的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各种声响。嗅气味包括嗅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及病室的气味。人体的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所以,辨别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以判断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为诊病、辨证提供依据。
-
●3.1神奇的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健康状况,诊察疾病的方法。听声音包括听辨患者的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各种声响。嗅气味包括嗅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及病室的气味。人体的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所以,辨别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以判断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为诊病、辨证提供依据。
-
第四章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问诊主要包括一般情况、 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方面的内容。询问时,应根据就诊对象,如初诊或复诊、门诊或住院等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地询问。问现在症是询问患者就诊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这是医生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因此,询问现在症是问诊的主要内容,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
●4.1问诊意义及该注意哪些?
问诊是医患之间直接进行语言交流的临床信息采集方法,在疾病诊察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难经·六十一难》称之为 “问而知之谓之工”。 本节分为“问诊的意义”“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二方面。其中,问诊的意义,分为“获取的病情资料比较全面”、“有利于疾病的及时诊断”、“有助于医患之间的交流”三个知识点;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分别从“问诊的方法”、“问诊的注意事项”两个知识点进行论述。
-
●4.2问诊的内容
问诊包括六大方面,通过问一般情况收集姓名、性别、年龄、婚否、职业、籍贯等内容;问主诉明确患者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通过问现病史了解患者从起病到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经过;通过问既往史,了解患者平素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既往的患病情况;通过问个人生活史,了解患者的生活经历、平素的饮食起居、精神情志及婚育状况等。还要询问家族史,主要询问与患者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的健康与患病情况。
-
●4.3问寒热
问寒热是指询问患者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寒与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两个方面。寒热是机体阴阳盛衰的反映,即寒为阴征,热为阳象。所以,询问患者怕冷与发热的情况,可作为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所说:“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并将问寒热列为 《十问篇》之首。临床上常见的四种寒热类型,即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
●4.4问汗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达于体表而成。《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若当汗出而无汗,不当汗出而多汗,或仅见身体的某一局部汗出,均属病理现象。病理性汗出的有无,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正气的亏虚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病邪的性质,或正气亏损的程度不同,可出现各种病理性的汗出异常。根据询问患者汗出的异常情况,对于判断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有着重要的意义。
-
●4.5问疼痛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问疼痛,应注意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及喜恶等。根据询问疼痛的性质、特点,有常见的十三种疼痛的病因与病机的分析;通过询问疼痛的部位,可以了解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疼痛有虚实之分。实证疼痛多因脏腑、经络阻滞,闭塞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即所谓 “不通则痛”。虚证疼痛多因脏腑经络失养所致,即所谓 “不荣则痛”。
-
●4.6问耳鸣
耳与人体内脏、经络关系密切。肾开窍于耳,阳经分布于耳,耳为宗脉所聚。问耳不仅能够了解耳局部有无病变,并可帮助推断全身生理变化。从耳鸣时间长短进行分类,可分为急性耳鸣、亚急性耳鸣和慢性耳鸣。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尤甚,属实证。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或耳渐失聪而听力减退,多属虚证。耳鸣往往是全身疾病的反映,因此在耳鸣的治疗过程中,还需兼顾改善全身整体情况。耳鸣与耳聋可同时出现,或先后发生。
-
●4.7问睡眠
睡眠的情况与人体卫气的循行和阴阳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失眠的人群逐渐增多,引起失眠的原因主要有虚证和实证两个方面。常见虚证包括营血亏虚,阴虚火旺或心胆气虚,心神不安所致。实证常见邪气干扰,如火邪、痰热内扰心神,心神不安,或食积胃脘所致。嗜睡的患者,不论昼夜精神疲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的症状。嗜睡多因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阳虚阴盛所致。多是痰湿困脾,清阳不升或多脾气虚弱,心失所养引起。
-
●4.8大便便秘和泄泻常见意义
大便的排泄,虽直接由大肠所主,但与脾胃的受纳运化、肾阳的温煦、肝的疏泄、肺气的肃降均有密切的关系。大便改变包括便次、便色、便质及排便感觉方面的变化。便次异常有便秘和泄泻之分。便秘的病因分析用“水中行舟”来比喻,常分为热结便秘、阴虚便秘、气虚便秘、冷秘。泄泻亦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寒湿、湿热、食积或肝郁气滞等引起,虚证多由脾虚,或肾阳虚,命门火衰所致。其中尤与脾虚、湿盛关系最为密切。
-
第五章切诊
切诊是医生用手指或手掌对患者的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方法。切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在获取健康与疾病相关信息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 《难经·六十一难》所说:“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古代切诊原专指脉诊, 但按诊法早在 《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书中已有许多记载,且后世有所发展,故切诊主要包括脉诊和按诊两个部分。通过教学,使学习者掌握脉诊的基本内容。
-
●5.1诊脉部位与原理
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通过脉诊的概念、原理的介绍,使学习者了解脉象、脉诊的含义;心脏搏动、脉道、气血直接影响脉象;脏腑组织的作用与脉象的形成间接相关。
-
●5.2诊脉方法
诊脉的部位历史上有多种认识,主要的有《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候诊法;东汉张仲景人迎、寸口、趺阳或太溪的诊法;西晋王叔和《脉经》的独取寸口法。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习者掌握寸口诊法的部位、分候脏腑、方法;理解诊脉的时间、体位、指法以及指目、布指、举按寻、总按、单诊、平息、五十动等的含义;了解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遍诊法、仲景三部诊法的基本内容。
-
●5.3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也称为平脉、常脉,是指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正常脉搏的形象特征是:寸、关、尺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到五至,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古人将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称为“有胃”“有神”“有根”。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习者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和生理变异,熟悉正常脉象的含义。
-
●5.4常见病理脉象
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称为病理脉象。一般说来,除了正常生理变化范围及个体生理特异变化之外的脉象,均属病脉。通过常见病理脉象的学习,使学习者理解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缓脉、紧脉、长脉、短脉、结脉、、促脉、代脉等常见病理脉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
第六章八纲辨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八纲辨证,即是运用八纲对四诊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病变部位的深浅、疾病性质寒热、邪正斗争盛衰和病证类别阴阳的方法。八纲辨证,是框架性质的辨证方法,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疾病中可以执简御繁,提纲掣领、指示方向,同时也是和治疗原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八纲辨证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
●6.1什么是八纲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证部位内外深浅的两个纲领;寒、热是从机体冷热角度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阴阳是囊括表、里、寒、热、虚、实这六者的更抽象的概括,作为区分疾病类别、归纳病证的总纲。本节内容中,我们将学习八纲各基本证的概念、常见的证候表现以及分析。
-
●6.2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证部位内外深浅的两个纲领;一般而言,身体的皮毛、肌腠在外属表;脏腑、骨髓在内属里。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证发展的基本认识,可以说明病情的轻重深浅和病变趋势,从而把握疾病演变的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性。
-
●6.3寒热辨证
寒、热是从机体冷热角度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病邪有阴阳之分、人体正气有阴津阳气盛衰的区别。邪气与正气相博,会在机体的寒热上表现出来。辨清寒证与热证,是确定“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疗法则的依据,对于认识疾病性质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
●6.4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正斗争是贯穿疾病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因此分析其力量是辨证的基本要求。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为治疗提供依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即是通过虚实辨证确立的治疗法则。只有虚实辨证得当,才能攻补适宜,不犯虚虚实实之弊。
-
●6.5八纲证之间的关系
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各自从一个角度分析病证。他们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并存的。就像一个国家,从经度上看,是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从纬度上看,是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从经济发展看,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体制看,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等等。而且随着疾病发展、患者体质、医者干预等因素,证候会呈现出动态的变化。只有将八纲综合起来应用,才能对病证有较全面的掌握。本节内容包括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和证候转化。本节的内容难度较大,需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勤加思考。
-
第七章病性辨证
所谓病性,是指疾病当前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是对疾病一定阶段整体反应状态的概括。由于病性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候发生的本质性原因,因而也有称病性为“病因”者,即“审症求因”。这里的“因”既包括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始病因,如外感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及外伤等,也包括气、血、精、津、阴、阳等正气的虚损及气血、脏腑等功能失常所导致的各种病理产物的阻滞。病性辨证的任务就是在中医病因、病机及气血津液理论指导下,根据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推求疾病当前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 具体来说,即根据传统的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得出反映病变性质的基础证,如风淫证、气虚证、血瘀证、痰证等,是临床施治的重要依据。本章重点介绍六淫辨证、气血辨证及津液辨证的内容。
-
●7.1“风雨寒暑话辩证”之六淫辨证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统称。六淫辨证,是根据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着六淫病证的辨证方法。 本节主要从六淫的特征以及致病特点进行讲述。
-
●7.2漫谈气血津液辩证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生成与运行有赖于脏腑生理功能的正常,而脏腑功能活动也依赖于气血的推动与荣养。因此,当脏腑功能失调时,就必然影响气血的生成、敷布与运行,从而产生气血的病变;反之,气血的病变也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失常。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气血辨证与脏腑辨证必须互相结合,互为补充。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气血之间的关系。
-
●7.3“百病生于气”——气病辨证
气病范围较为广泛,《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这里的“气”,主要是指人体的气机而言。因为脏腑能正常发挥功能,有赖于人体气机和畅通达,升降出入有序。所以,当气失调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病以气的功能减退、气机失调为基本病机,其常见证型有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等。 本节主要介绍了气病辨证的主要内容。
-
●7.4“血为气之母”——血病辨证
血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血液不足,或血行障碍,其常见证型有血虚证、血脱证、血瘀证、血热证与血寒证。血为气之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血可以载气,可以营养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血病辨证常常与气病辨证,津液辨证结合起来理解。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血病辨证的常见类型。
-
●7.5“怪病多因痰作崇”——津液辨证
津液辨证,是根据津液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津液病证的辨证方法。津液病主要以津液亏虚和津液输布与运行障碍为主,常见证型有津液亏虚证、痰证、饮证、水停证等。 本节内容主要从津液亏虚证、痰证、饮证、水停证等常见证型的临床特点进行讲述。
-
第八章病位辨证
病位辨证,是根据各个病位的临床表现特征,对四诊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辨别当前病证部位的辨证方法。由于辨病位的同时必须结合辨病性,才能形成完整的证名诊断。因此,“病位辨证”实际是以病位为纲,病位、病性相结合的辨证方法。 病位辨证的内容主要包括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
-
●8.1脏腑辨证概述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及病性的一种辨证方法,其重点是辨别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脏腑辨证是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是内、外、 妇、儿各科辨证的基础,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习者熟悉各脏腑病证的病变范围、病机特点、常见症状,掌握各脏腑常见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相关证的鉴别,了解其证候分析。
-
●8.2心病辨证概述
心居胸中,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又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病的主要病理为主血脉和藏神的功能失常,常见症状为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健忘,精神错乱,神志昏迷,以及某些舌体病变等。心病的常见证型中,虚证多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及心阳虚脱证;实证多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及瘀阻脑络证。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习者掌握病的病变范围、病机持点、常见症状。
-
●8.3心病常见病证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习者掌握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瘀阻脑络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与心阳虚脱证的鉴别。熟悉引起心脉痹阻证的常见原因及其各自的证候特点。
-
●8.4肺病辨证概述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等。肺病的主要病理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常见症状为咳嗽、气喘、咯痰、胸闷胸痛、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喷嚏、鼻塞、流涕等。其中以咳、喘、痰为特征表现。肺病证型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气虚证和肺阴虚证;实证有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风水相搏证等。
-
●8.5肺病常见病证
本节重点介绍了肺气虚证、肺阴虚证、燥邪犯肺证和寒痰阻肺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8.6脾病辨证概述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消化水谷并转输精微和水液,脾主升清,上输精微并升举内脏,脾喜燥恶湿,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病主要病理为运化、升清、统血功能的失常,其常见的症状有腹胀、便溏、食欲不振、浮肿、内脏下垂、慢性出血等。脾病常见证型均有虚、实之分。脾病虚证多见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脾病实证有湿热蕴脾证、寒湿困脾证。
-
●8.7脾虚四类证
本节重点介绍了脾虚四类证即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虚气陷证、脾不统血证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及四证的鉴别。
-
●8.8肝病辨证概述
肝病的辨证,从肝的生理来推导肝的病理表现,其病症涉及面广:肝外应两胁,可有胁胁胀满、痞块;肝主疏泄,可见抑郁消沉,或急躁易怒;肝主藏血,可见月经不调,血少经闭;肝开窍于目,可见眼花干涩,视力模糊;肝在体主筋,可见手足拘挛,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肝经循行路线长,从大趾开始到头顶,可有胸部两胁、少腹,头顶痛、耳聋,咽喉不适,乳房胀满,阴部瘙痒,阴囊挛缩,睾丸肿痛等等。古人有 “肝病如龙”的说法。
-
●8.9肝阴虚证和肝郁气滞证
脏腑辨证常用定位加定性的分析方法。肝阴虚证是指肝阴不足,虚热内生,以眩晕、目涩、胁痛及虚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其辨证要点为眩晕、目涩、胁肋隐痛与阴虚症状共见。在学习中,应将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相鉴别。肝郁气滞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痛及气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其辨证要点为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痛,脉弦与气滞症状共见。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常辨属于中医的肝郁气滞证。
-
●8.10肾病辨证概述
在肾病辨证概述中我们主要讲两个问题:肾的生理,肾的病理。肾的生理首先要讲一下肾的位置和形态,肾病的主要病理为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等。肾病的常见症状有腰膝酸软或痛,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发白早脱,牙齿动摇,男子阳痿遗精、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不孕,以及水肿,呼多吸少等。
-
●8.11肾病常见辨证
肾病的常见证型以虚证为多,可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肾虚水泛证、肾不纳气证等。这里有几对异同关系需要梳理。1.肾阳虚证和肾阴虚证的异同。2.肾阳虚证和肾虚水泛的异同。3.肾不纳气证和肾气不固的异同。4.肾精不足证须与肾阴虚证鉴别
-
●8.12腑病辨证
腑病辨证包括小肠病辨证,大肠病辨证、胃病辨证、胆病辨证以及膀胱病辨证。本节简要介绍了腑病各证的辨证依据。
-
●8.13脏腑兼病辨证概述及心肾不交证
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脏腑证候,称为脏腑兼病辩证。是发生脏腑兼病辩证的脏腑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如脏腑之间的表里、生克、乘侮关系及功能联系。学习脏腑兼病辨证,对于掌握脏腑病证的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临床上各种复杂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脏腑兼病辩证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三点:一是兼证是由哪几个脏腑的哪几个证型组成的;二是这些证型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如因果、主次,并列关系等;三是兼证的辨证要领。
-
●8.14心脾两虚证、肺脾两虚证
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脏腑证候,称为脏腑兼病辩证。是发生脏腑兼病辩证的脏腑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如脏腑之间的表里、生克、乘侮关系及功能联系。学习脏腑兼病辨证,对于掌握脏腑病证的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临床上各种复杂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脏腑兼病辩证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三点:一是兼证是由哪几个脏腑的哪几个证型组成的;二是这些证型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如因果、主次,并列关系等;三是兼证的辨证要领。
-
●8.15肺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
肺居胸中,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临床上均可见肺气虚,呼吸功能减退,而见咳喘无力、气短、咯痰清稀等症;此外,肺脾气虚证则兼有食少、腹胀、便溏等脾失健运的证候;肺肾气虚证则兼有呼多吸少、腰酸耳鸣、尿随咳出等肾失摄纳的证候。
-
●8.16心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
肾居腰部,左右各一,肾藏精,主生殖、生殖和发育,为先天之本。脾肾阳虚证和心肾阳虚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均具备形寒肢冷,面浮身肿,以下肢尤甚,小便短少,苔白滑,脉沉细等共症,总由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肾的气化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所致。病机共同点为阴寒内盛,功能减退,水气内停,不同点为前者伴水谷运化失职,后者伴血运障碍。二者病位均在肾,前者在脾肾,后者在心肾,故前者病变与脾主运化有关,后者病变与心主血脉有关。 肝居右胁,肝主藏血,主疏泄,主谋虑,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体为筋。肝胃不和证和肝郁脾虚证临床上均可抑郁易怒,胸胁胀痛善太息,及纳少等症状,肝胃不和证病机多为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临床还可见腹胀、呕恶、呃逆、嗳气、嘈杂等胃气上逆的症状,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带数。而肝郁脾虚证的病机为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临床可见腹痛肠鸣,腹泻不爽,舌苔白,脉弦或缓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