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闪“药”——天然药物的前世今生
群星闪“药”——天然药物的前世今生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02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在人类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药物的出现对于维系人类生命健康,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有一些天然药物的发现更是如同璀璨的繁星一样,在人类发展史中彪炳史册,意义非凡。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从发现到成为药品经历了哪些曲折的过程?它们如何解开了生命的密码?又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多大贡献?……所有这些疑问都可以通过《群星闪“药”——天然药物的前世今生》这门课程找到答案。 本课程将围绕天然药物史上举足轻重的十个明星分子,分别介绍它们的来源与发现史、结构与理化性质、提取与分离、结构改造、制剂开发、质量分析及作用机制七方面内容,让你系统的了解药物从发现到临床应用所经历的所有过程,涉及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等学科知识。本课程以某一药物为主线,将各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将碎片知识整体化,专业知识系统化,帮你建立完善的药学认知体系,更好的胜任药学相关工作。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总论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天然药物的前世今生
辛萍
诺贝尔桂冠获得者:青蒿素
青蒿素的概述
辛萍
青蒿素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辛萍
青蒿素的提取与分离
辛萍
青蒿素的结构改造
廉明明
青蒿素—栓剂
彭海生
青蒿素的质量分析
曹葳葳
青蒿素的作用机制
陈硕
抗癌的最后一道防线:紫杉醇
紫杉醇的概述
白玉华
紫杉醇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白玉华
紫杉醇的提取与分离
白玉华
紫杉醇的结构改造
张大鹏
紫杉醇白蛋白—冻干粉针
彭海生
紫杉醇的质量分析
陈明刚
紫杉醇的作用机制
陈红阳
天使与恶魔:吗啡
吗啡的概述
白玉华
吗啡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白玉华
吗啡的提取与分离
白玉华
吗啡的结构改造
张大鹏
吗啡—缓控释片
彭海生
吗啡的质量分析
陈明刚
吗啡的作用机制
陈红阳
肠道卫士:小檗碱
坎坷而辉煌的“肠道卫士”
于春月
生物碱的生物活性与结构特征
于春月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与提取分离
于春月
小檗碱的结构改造
张大鹏
小檗碱—糖衣片剂
彭海生
小檗碱的质量分析
陈明刚
小檗碱的作用机制
陈硕
抗癌红宝石:阿霉素
阿霉素的概述
辛萍
阿霉素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辛萍
阿霉素的提取与分离
辛萍
阿霉素的结构改造
廉明明
阿霉素-长循环脂质体注射剂
彭海生
阿霉素的质量分析
曹葳葳
阿霉素的作用机制
陈硕
动力马达:地高辛
洋地黄与地高辛
于春月
强心苷的结构特点与构效关系
于春月
强心苷的理化性质
于春月
地高辛的结构改造
张大鹏
地高辛的制剂开发
刘肖莹
地高辛的质量分析
陈明刚
地高辛的作用机制
陈硕
血栓克星:华法林
灭鼠药与血栓克星
于春月
香豆素的生物活性与结构特点
于春月
香豆素的理化性质与提取分离
于春月
华法林的结构改造
张大鹏
华法林的制剂开发
刘肖莹
华法林的质量分析
曹葳葳
华法林的作用机制
陈红阳
白色瘟疫的终结:链霉素
链霉素的概述
辛萍
链霉素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辛萍
链霉素的提取与分离
辛萍
链霉素的结构改造
廉明明
链霉素的制剂开发
刘肖莹
链霉素的质量分析
曹葳葳
链霉素的作用机制
陈硕
植物来源的雌激素:大豆素
大豆素的概述
王琪
大豆素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王琪
大豆素的提取与分离
王琪
大豆素的结构改造
廉明明
大豆素的制剂开发
刘肖莹
大豆素的质量分析
陈明刚
大豆素的作用机制
陈红阳
生命之源:叶酸
叶酸的概述
王琪
叶酸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王琪
叶酸的提取与分离
王琪
叶酸的结构改造
廉明明
叶酸的制剂开发
刘肖莹
叶酸的质量分析
曹葳葳
叶酸的作用机制
陈红阳
  • 第一章总论

    在人类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药物的出现对于维系人类生命健康,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的一些天然药物更是如同璀璨的繁星,在人类发展史中彪炳史册、意义非凡。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走进天然药物的发现史,去探寻青蒿素,紫杉醇,吗啡,地高辛、华法林、链霉素等一个个充满魔力的明星分子是如何被发现的?从发现到成为药品经历了哪些曲折的过程?它们如何解开了生命的密码?又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多大贡献?本课程将带你一一领略这些天然药物的前世今生。

  • 1.1天然药物的前世今生

    在人类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药物的出现对于维系人类生命健康,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的一些天然药物更是如同璀璨的繁星,在人类发展史中彪炳史册、意义非凡。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走进天然药物的发现史,去探寻青蒿素,紫杉醇,吗啡,地高辛、华法林、链霉素等一个个充满魔力的明星分子是如何被发现的?从发现到成为药品经历了哪些曲折的过程?它们如何解开了生命的密码?又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多大贡献?本课程将带你一一领略这些天然药物的前世今生。

  • 第二章诺贝尔桂冠获得者:青蒿素

    青蒿素属于倍半萜类化合物,它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全新的抗疟药,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本章我们将带您领略青蒿素的前世今生,系统了解它的来源以及发现史,结构与理化性质、提取与分离、结构改造、制剂开发、质量分析以及作用机制等内容。

  • 2.1青蒿素的概述

    青蒿素,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了抗疟特效药青蒿素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使古老的“中国小草”释放出了令世界惊叹的力量,让来自中药青蒿的青蒿素成为中国送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那么,青蒿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发现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本节课我们将为您揭晓谜底。

  • 2.2青蒿素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青蒿素属于倍半萜类化合物,它在结构上完全不同于以往临床常用的奎宁、氯喹等抗疟药,打破了传统上认为抗疟药必须含氮原子的假说。那么青蒿素的结构是如何被鉴定出来的?这样的结构又决定了它具有哪些理化性质呢?本节课将为您一一解答。

  • 2.3青蒿素的提取与分离

    研究和应用天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必然要经历从提取到分离的过程。那么青蒿素是如何从中药青蒿中得到的?屠呦呦从中医古籍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目前我国如何实现青蒿素的绿色规模化生产?本节课程将为您介绍青蒿素的提取与分离。

  • 2.4青蒿素的结构改造

    分别介绍了青蒿素的结构衍生与结构简化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青蒿素的药效基团,强调了过氧桥环的重要性;另外通过化学层面抗疟机制的介绍,理解并掌握该药效基团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 2.5青蒿素—栓剂

    青蒿素是从传统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的具有抗疟活性的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含过氧基团倍半萜内酯结构,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表现出很好的疗效。以双氢青蒿素为主的口服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并在疟疾横行的国家投入使用,但这些药品,对于儿童及昏迷、呕吐 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在剂量上不够精确,毒副作用也较大。栓剂对于儿童及昏迷、呕吐患者顺应性好,通过直肠给药后进入体循环,吸收快,分布广,代谢和排泄迅速,在人体内的平均驻留时间较长,有利于延长疗效。

  • 2.6 青蒿素的质量分析

    本节主要学习青蒿素的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分析青蒿素的各种方法,为以后从事药物分析类工作打下基础。

  • 2.7青蒿素的作用机制

    青蒿素对疟原虫红内期具有强大而快速的杀灭作用。目前,对于青蒿素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通过干扰疟原虫的表膜——线粒体功能达到杀灭疟原虫。青蒿素结构中含有过氧化物桥,可以与血红蛋白分解后产生的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青蒿素释放出氧自由基,氧自由基与疟原虫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并破坏原有结构。由于破坏了食物泡膜结构,阻断了疟原虫营养摄取,使得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和营养物质,因而很快死亡。

  • 第三章抗癌的最后一道防线:紫杉醇

    紫杉醇(Taxol)属于二萜类生物碱,是第一个被美国FDA批准的天然抗癌药物,问世以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举世瞩目的抗肿瘤传奇。本章我们将带你领略紫衫醇充满传奇色彩的研发之路及其在全球抗肿瘤领域的不老传奇之地位。从紫杉醇的诞生开始讲解,依次从紫杉醇的结构确定到上市之旅,紫杉醇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等方面展开学习,紧接着给大家介绍紫杉醇的结构改造,紫杉醇白蛋白冻干粉针的制备等方面的内容,最后给大家介绍紫杉醇的质量分析和作用机制。

  • 3.1紫杉醇的概述

    提起紫杉醇,猜你首先会想到“癌症的克星”,而后会想到“太平洋紫杉”。对了,紫衫又叫短叶红豆杉,距今已经有250万年的历史了,因此又被称作是植物王国的“活化石”。人类使用紫杉醇作为抗癌药物的历史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了。紫杉醇作为第一个被美国FDA批准的天然抗癌药物,一直被称赞为最优秀的抗癌药物,从一颗不起眼的太平洋紫衫,一跃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举世瞩目的抗肿瘤传奇,其中经历了什么样的曲折?又如何使紫杉一改从前杀人如麻的狰狞面目,转而成为救人水火的抗癌良药!请跟着我们走近紫杉醇,来了解紫杉醇的庐山真面目以及它的充满传奇色彩的诞生之旅吧。

  • 3.2紫杉醇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1967年,在美国化学会的年会上,著名化学家瓦尼做了报告,跟大家展示了紫杉醇的细胞毒性和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但是紫杉醇的结构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当时的大化学家也不得而知,只知道它具有羟基。这节课就请跟着我们来学习紫杉醇的结构确定之旅吧,一起来了解这个大自然调教出来的小怪物。在紫杉醇的复杂结构确定过程中用到了我们所熟知的波谱学技术哟。紫杉醇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抗癌疗效,紧接着我们还会一起来了解紫杉醇的成功上市之旅。

  • 3.3紫杉醇的提取与分离

    在学习了紫杉醇复杂独特的结构之后,是不是好奇它的理化性质呢?学习过药物化学的我们都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性质。本节课我们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紫杉醇的理化性质以及它的一些“兄弟姐妹”的有关情况,了解紫杉醇家族的抗癌特性。之后再给大家介绍一下紫杉醇的提取分离技术以及在研发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办法,了解紫杉醇在抗癌领域的突出贡献以及其在全球抗肿瘤领域的不老传奇地位。

  • 3.4紫杉醇的结构改造

    本节主要简述紫杉醇的全合成探索与半合成的成熟,紫杉醇对癌症细胞疗效确切,但受到结构复杂、天然资源少等因素限制,无法以合适的价格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全合成吸引了无数科研工作者,目前已有多个研究小组完成实验室级别的全合成工作;另一方面,10-去乙酰基巴卡亭的发现,使得半合成紫杉醇成为更经济、可靠的紫杉醇生产方案。

  • 3.5紫杉醇白蛋白—冻干粉针

    紫杉醇为具有抗癌活性的二萜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新颖复杂的化学结构、广泛而显著的生物活性、全新独特的作用机制,但紫杉醇溶解度极小,而且容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外排除体外,无法发挥理想的治疗效果。本节主要介绍通过药剂学手段将紫杉醇制备为白蛋白冻干粉针,以实现改善其体内分布和治疗效果的目的。

  • 3.6紫杉醇的质量分析

    本节主要学习紫杉醇的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分析紫杉醇的各种方法,为以后从事紫杉醇及其制剂的质量分析工作打下基础。

  • 3.7紫杉醇的作用机制

    紫衫醇为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在肿瘤细胞增殖的过程中,需要形成纺锤体和纺锤丝,二者均是由微管构成,当紫杉醇结合到微管上面,使微管更佳稳定,打破了聚合与解聚的平衡。作用于细胞周期G2期及M期,不能够进行正常细胞分裂。此类药物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比较往往较弱,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挥杀伤作用。

  • 第四章天使与恶魔:吗啡

    吗啡(Morphine)属于菲类生物碱,是1806年德国化学家泽尔蒂纳首次将吗啡从鸦片中分离得到的第一个纯单体天然生物碱,具有显著的镇痛功效。时隔百余年,在英国化学家Robinson最终确立了该分子的正确化学结构之后,吗啡生物碱的高效合成以及母体结构的多样性修饰与改造成为了合成化学家、药物化学家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章我们将带领你揭开吗啡的神秘面纱来了解吗啡的“庐山真面目”,了解吗啡一直备受争议的传奇故事,从而正确认识这个“双面天使”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以及其对人类的危害,进而学会正确运用吗啡,远离毒品。本章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进行讲解:1、罪恶之源-美丽的红罂粟;2、吗啡的诞生及其结构特点;3、吗啡的理化性质及不良反应作用;4、吗啡的结构改造;5、吗啡-缓控释片;6、吗啡的质量分析;7、吗啡的作用机制。

  • 4.1吗啡的概述

    提起吗啡,人们很快会想到毒品,一幅幅被毒品摧残的人生画面浮现于眼前,令人不寒而栗;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吗啡在癌性疼痛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癌症患者解除了无法忍耐的疼痛之苦。这使得吗啡有了“双面天使“的雅号。我们都知道吗啡来源于罂粟(学名:Papaver somniferum)。本节课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先来认识一下美丽到极致的罪恶之花-红罂粟吧。罂粟是制取鸦片的主要原料。别名:鸦片花、丽春花、舞草、百般娇、赛牡丹、英雄花,花大艳丽,香气浓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之一。

  • 4.2吗啡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作为吗啡的来源-鸦片在人类的医学史上发挥了可歌可泣的作用,同时它也作为祸国殃民、毒害百姓的毒品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法泯灭的印记。本节课从鸦片入手,将带领同学们正确认识鸦片以及吗啡。那么,作为人类第一个被发现的生物碱,它的结构经过了150年的时间才被确定下来,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 4.3吗啡的提取与分离

    在学习了吗啡的结构特点之后,我们的头脑中对吗啡的结构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我们知道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都来源于结构特点,正如我们经常说的结构决定性质。本节课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吗啡的理化性质,鉴别,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等。最后我们一定要记住:请帮助和教育你身边的每个人热爱生命的朋友,一起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 4.4吗啡的结构改造

    本节以主要介绍经典麻醉性镇痛药-吗啡的结构改造,分别包括对吗啡结构中某些位点的改造,所带来的构效关系改变和通过对吗啡结构的剖裂和剪切,衍生出的一大类合成镇痛药,通过该过程,学习药物结构改造的思路和方法。

  • 4.5吗啡—缓控释片

    吗啡为阿片受体激动剂,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同时也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并有镇咳作用。但因为其显著的成瘾性和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过量可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节主要讲述通过剂型优化来增加其临床使用安全性,吗啡缓控释剂型与普通片剂相比,口服缓释片血药浓度达峰时间较长,峰浓度也稍低,达稳态时血药浓度的波动较小,能够有效减轻吗啡的不良反应。

  • 4.6吗啡的质量分析

    本节主要学习吗啡的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分析吗啡的各种方法,为以后从事含有吗啡及其产品的药物分析工作打下基础。

  • 4.7吗啡的作用机制

    吗啡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镇痛 ,镇静、致欣快,抑制呼吸,镇咳,缩瞳;作用于平滑肌,兴奋胃肠、胆道、膀胱引起一系列反应;扩张心血管,在临床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抑制免疫系统。临床应用: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还能应用于心源性哮喘,扩张血管,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镇静作用,消除患者焦虑恐惧情绪。吗啡用于止泻。不良反应:治疗量引起恶心、呕吐;大剂量吗啡会引起耐受性、依赖性和成瘾性;大剂量应用吗啡还能引起中毒。

  • 第五章肠道卫士:小檗碱

    小檗碱(黄连素)属于生物碱类化合物,它虽出身平凡,但却在药物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本章我们将带您领略小檗碱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了解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与结构特点,阐明生物碱的理化性质与小檗碱的提取分离方法,并在小檗碱的结构改造、糖衣片剂型的制备、质量分析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一一阐述。

  • 5.1坎坷而辉煌的“肠道卫士”

    曾几何时,小檗碱(黄连素)作为肠胃感染的首选药物,家家都有,出门必备,人们在腹泻的第一时间总会想到它,它物美价廉,购买方便,虽然味道很苦,但是疗效很好,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肠道卫士”。然而,“禁药”的标签却使得小檗碱从辉煌滑入谷底,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们突然对它望而却步?近几年又是什么原因让小檗碱再度风起云涌,走入公众视野?本节课我们将带您走进小檗碱,了解它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

  • 5.2生物碱的生物活性与结构特征

    小檗碱属于生物碱类化合物,而生物碱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发了芽的土豆不能吃,豆角没煮熟会中毒,新鲜的黄花菜需要用沸水烫一下才可以食用呢?其实这些都与生物碱有关。从苏格拉底之死到毒品的问世,生物碱在人类历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究竟什么是生物碱?生物碱有哪些结构特点呢?本节课将从活性、定义、分布、含量、存在形式、分类等多个方面系统阐述生物碱的生物活性及结构特征。

  • 5.3生物碱的理化性质与提取分离

    生物碱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形影不离,食品、日用品、药品中都有它的身影。生物碱究竟有哪些性质?人们又是利用哪些性质将它们从植物中提取分离出来的?本节课将系统介绍生物碱的性状特征、味道、颜色、溶解性、碱性等理化性质,并以小檗碱为例分析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工艺流程。

  • 5.4小檗碱的结构改造

    本节以主要介绍小檗碱的合成与结构修饰,由对天然合成的研究,引申出人工合成方法的成熟,进而对其7位、8位、9位、12位、13位等可修饰位点进行改造,以改善疗效,改变理化性质,拓展该类物质使用范围。

  • 5.5小檗碱—糖衣片剂

    小檗碱亦称黄连素,是从中药黄连中分离的一种季铵生物碱,是黄连抗菌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色针状结晶,但味极苦。本节所介绍的小檗碱糖衣片通过糖包衣技术有效掩盖小檗碱的苦味,改善服用小檗碱带来的不适感,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

  • 5.6小檗碱的质量分析

    本节主要学习小檗碱的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分析小檗碱的各种方法,为以后从事含有小檗碱的药物分析工作打下基础。

  • 5.7小檗碱的作用机制

    盐酸小檗碱,广泛应用于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它对肺结核、猩红热、急性扁桃腺炎,和呼吸道感染也有一定疗效。一般来说,小檗碱的口服不良反应较少,偶有恶心、呕吐、皮疹和药热,停药后即可消失。但是静脉注射或滴注小檗碱则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心脏抑制等反应,严重时可以发生阿-斯综合征,甚至死亡。那么为什么小檗碱可以引起这些不良反应呢?主要是由于它可以阻断血管上的α受体,抑制细胞內钙增加,因此引起了血管的舒张,降低血压。

  • 第六章抗癌红宝石:阿霉素

    阿霉素(多柔比星)属于蒽醌类化合物,是活跃于临床一线的广谱抗肿瘤药物。本章我们将带您领略阿霉素的前世今生,系统了解它的来源以及发现史,结构与理化性质、提取与分离、结构改造、制剂开发、质量分析以及作用机制等内容。

  • 6.1阿霉素的概述

    阿霉素又被称作多柔比星,它有着红宝石一样绚丽的色彩,是活跃于临床一线的广谱抗肿瘤药物。阿霉素的发现,不仅使抗癌领域多了一个明星分子,而且挽救了当时几乎被药物学家们放弃的脂质体给药技术。本节课让我们一起回顾阿霉素的发现史。

  • 6.2阿霉素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阿霉素属于蒽醌类化合物,是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起点。来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的阿霉素,究竟具有怎样的结构特征?这些结构特征又如何影响着它的理化性质?本节课为您介绍阿霉素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 6.3阿霉素的提取与分离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阿霉素从古老沉睡的土壤中,走到了当代人类为其精新设计的纳米胶囊内,从红色晶体变成了一颗瞄准肿瘤细胞的红子弹。那么阿霉素是如何走过这些过程的?本节课为您介绍阿霉素的提取与分离。

  • 6.4阿霉素的结构改造

    阿霉素是一个来源于微生物的蒽醌类抗生素,结构中含有一个蒽醌类刚性平面,以及一个含碱性的柔性侧链。本节通过分析阿霉素与DNA的作用方式,总结了蒽醌类抗生素的构效关系。另外还简要介绍了Cheng氏N-O-O三角模型,以及符合该规律的合成蒽醌类抗生素。

  • 6.5阿霉素-长循环脂质体注射剂

    阿霉素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物,对多种肿瘤均有作用,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细胞毒性强。阿霉素抑制RNA 和DNA的合成,对RNA的抑制作用最强;患者静脉给药后常因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而停药。本节主要介绍阿霉素脂质体的优势、处方及工艺。

  • 6.6阿霉素的质量分析

    本节主要学习盐酸多柔比星的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分析盐酸多柔比星的各种方法,为以后从事药物分析类工作打下基础。

  • 6.7阿霉素的作用机制

    阿霉素又叫多柔比星,临床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等肿瘤疾病。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嵌入DNA而抑制核酸的合成——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时的拓扑异构酶Ⅱ。但其抗癌作用并不在于抑制酶的活性,而在于促使酶—DNA断裂复合物的形成,使平衡反应趋向于酶—DNA断裂复合物,干扰拓扑异构酶Ⅱ介导的DNA再连接反应,导致DNA单链或双链断裂,影响DNA复制,发挥肿瘤细胞杀伤作用。

  • 第七章动力马达:地高辛

    地高辛属于强心苷类化合物,是临床常用的强心剂。本章我们将为您讲述洋地黄与地高辛的发现史,强心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构效关系以及理化性质,并在地高辛的结构改造、制剂开发、质量分析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 7.1洋地黄与地高辛

    提起地高辛,人们都不会陌生。地高辛是心内科常见的一种强心剂,能够有效加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抑制心脏传导,被用于治疗各种急性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等疾病,是当之无愧的心脏“动力马达”。这样一种经典有效的抗心衰药物,当初是如何被发现的,发现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将为您揭晓。

  • 7.2强心苷的结构特点与构效关系

    地高辛属于强心苷类化合物,强心苷类化合物有哪些结构特点?结构与活性之间有哪些关联呢?本节课我们将从强心苷的结构特征入手,详细分析强心苷中的苷元、糖及苷元与糖的连接方式,明确强心苷的结构类型、结构与强心活性的关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 7.3强心苷的理化性质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都来源于结构,本节课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强心苷类化合物的性状特征、溶解性等理化性质,以酸水解为例讲解强心苷苷键裂解的条件和产物,通过对甾体母核、不饱和内酯环、2-去氧糖的鉴别反应使同学们掌握强心苷的鉴别方法。

  • 7.4地高辛的结构改造

    本节概述地高辛的结构组成与老药新用特性,相同的作用机制决定了地高辛既有强心又有抗肿瘤作用,并简述其常见结构修饰方法与思路。

  • 7.5地高辛的制剂开发

    气雾剂具有剂量准确、速效、定位等特点,应用广泛,使用方便,有助于提高病人顺应性。

  • 7.6地高辛的质量分析

    本节主要学习地高辛的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分析地高辛的各种方法,为以后从事含有地高辛的药物分析工作打下基础。

  • 7.7地高辛的作用机制

    地高辛临床上主要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又可治疗某些心律失常,尤其是室上性心律失常。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胞膜上的Na+—K+—ATP酶,使心肌细胞内Ca2+浓度升高,达到治疗目的。Na+—K+—ATP酶可以分解ATP获得能量把Na+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把K+从细胞外转运入细胞内。强心苷可以和Na+—K+—ATP酶结合抑制酶活性,使Na+和K+的转运受到抑制,导致细胞内Na+增加,K+减少。并通过细胞膜上的钠钙交换体,将细胞内Na+,与细胞外Ca2+进行交换,从而使得心肌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增强心肌收缩力。

  • 第八章血栓克星:华法林

    华法林属于香豆素类化合物,它既是闻名世界的“灭鼠药”,又是口服抗血栓药物的“霸主”。本章我们将为您讲述华法林的发现史,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构特点、理化性质以及提取分离方法,并在华法林的结构改造、制剂开发、质量分析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 8.1灭鼠药与血栓克星

    在群星璀璨的药物发现史中,有这样一个药物,它从举世闻名的“灭鼠药”华丽变身为口服抗凝药物中的“霸主”,甚至还救过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性命,它虽出身平凡却疗效卓越,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它一直都是口服抗凝药物的代表和支柱,它就是华法林。本节课将介绍华法林的发现过程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8.2香豆素的生物活性与结构特点

    华法林属于香豆素类化合物,香豆素在食品、饮料、化妆品、烟草以及各种塑料、橡胶、电镀制品、荧光染料、农业、医疗卫生等方面被广泛应用。中本节课将着重介绍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与结构特点,具体包括香豆素的活性、分布、应用、结构特征、结构类型等。

  • 8.3香豆素的理化性质与提取分离

    本节课重点讲解两方面内容,一是香豆素的理化性质,包括性状、荧光、内酯性质及鉴别反应。二是以“秦皮中七叶苷、七叶内酯的提取分离方法”为例,讲解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工艺,以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8.4华法林的结构改造

    本节以华法林为核心概述抗血栓药物,并由香豆素类基本母核学习同类型结构药物,并简述常见香豆素类结构修饰的人名反应,用于向香豆素母核特定位点形成碳碳键连接。

  • 8.5华法林的制剂开发

    华法林微片可以计数服用,计量更加准确。可以根据患者情况制订个体化用药方案。

  • 8.6华法林的质量分析

    本节主要学习华法林钠的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分析华法林钠的各种方法,为以后从事药物分析类工作打下基础。

  • 8.7华法林的作用机制

    华法林的作用机制,它抑制维生素K由环氧化型向氢醌型转变;抑制维生素K以辅助因子形式参与羧化酶的羧化反应;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2.7.9.10的的活性,从而发挥抗凝作用。可以用于心房纤颤和心脏瓣膜病所致的血栓栓塞,用于预防的治疗;与肝素配合使用防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与抗血小板药合用减少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

  • 第九章白色瘟疫的终结:链霉素

    链霉素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它的发现为白色瘟疫结核病带来了治愈的曙光。本章我们将带您领略这个诺奖级药物的前世今生,系统了解它的来源以及发现史,结构与理化性质、提取与分离、结构改造、制剂开发、质量分析以及作用机制等内容。

  • 9.1链霉素的概述

    人类和瘟疫的交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其中结核病是伴随人类历史最长,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慢性传染病。直到链霉素的诞生,才结束了结核杆菌肆虐人类生命几千年的历史,开始了人类战胜结核病的新纪元。那么链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呢?为何其知识产权问题引发了师生之间的“世纪之争”?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链霉素的发现史。

  • 9.2链霉素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链霉素是第一个被发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它在短时间内治愈了困扰人类数千年的顽疾——结核病,极大地鼓舞了科学家研究抗生素的信心,从此迎来了抗生素研究与发展的黄金时代,使抗生素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那么链霉素究竟具有怎样的化学结构?这样的结构又导致其具有什么理化性质呢?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揭开链霉素结构的神秘面纱。

  • 9.3链霉素的提取与分离

    链霉素是第一个被发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它在短时间内治愈了困扰人类数千年的顽疾——结核病,极大地鼓舞了科学家研究抗生素的信心,从此迎来了抗生素研究与发展的黄金时代,使抗生素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那么链霉素究竟具有怎样的化学结构?这样的结构又导致其具有什么理化性质呢?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揭开链霉素结构的神秘面纱。

  • 9.4 链霉素的结构改造

    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为出发点,讨论药物科学家针对耐药机制,开展的可行的药物结构改造策略

  • 9.5链霉素的制剂开发

    微球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以达到长效缓释目的,还可以增加药物的靶向性,减少药物刺激,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 9.6链霉素的质量分析

    本节主要学习链霉素的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分析链霉素的各种方法,为以后从事药物分析类工作打下基础。

  • 9.7链霉素的作用机制

    链霉素是美国科学家瓦克斯曼于1943年从链霉菌中分离得到,它是继青霉素后第二个生产并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对结核杆菌具有特效作用。其作用机制是作用于细菌内的核糖体,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并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链霉素首先扩散进入细胞内,不可逆结合到核糖体30S亚基上,导致A位破坏,进而阻止氨酰tRNA在A位的定位,干扰核糖体组装,抑制起始复合的形成;并且可以诱导tRNA与mRNA密码子错配,导致异常、无功能的蛋白质合成。

  • 第十章植物来源的雌激素:大豆素

    大豆素属于黄酮类化合物,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具有双向调节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作用,能够改善女性的健康状况。本章我们将为您讲述大豆素的发现史,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以及提取分离的方法,并在大豆素的结构改造、制剂研发、质量分析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 10.1大豆素的概述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可以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母核和定义,了解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生物活性以及大豆素的发现史。

  • 10.2大豆素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可以掌握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及理化性质,能够比较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溶解性与酸碱性,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了解其应用。

  • 10.3大豆素的提取与分离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可以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 如pH梯度法、聚酰胺柱层析法、硅胶柱层析法和凝胶过滤法的原理以及它们与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之间的关系,了解黄酮类化合物的一般提取方法,如说溶剂提取法、碱溶酸沉淀法。

  • 10.4大豆素的结构改造

    通过介绍大豆素与雌激素分子结构的相似性,引出雌激素活性物质的普遍结构特征,并结合受体与蛋白的结合方式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又讨论了雌激素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拮抗剂的结构关系,以及孕激素与抗孕激素的结构关系。

  • 10.5大豆素的制剂开发

    胶囊剂是一种常见的剂型,可分为硬胶囊、软胶囊(胶丸)、缓释胶囊、控释胶囊和肠溶胶囊,主要供口服用。

  • 10.6大豆素的质量分析

    本节主要学习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并以葛根素为例讲授单体异黄酮的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和单体黄酮类成分的分析方法,为以后从事含有黄酮类成分的药物分析工作打下基础。

  • 10.7大豆素的作用机制

    华法林的作用机制,它抑制维生素K由环氧化型向氢醌型转变;抑制维生素K以辅助因子形式参与羧化酶的羧化反应;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2.7.9.10的的活性,从而发挥抗凝作用。可以用于心房纤颤和心脏瓣膜病所致的血栓栓塞,用于预防的治疗;与肝素配合使用防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与抗血小板药合用减少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

  • 第十一章生命之源:叶酸

    叶酸,是维生素B族中的一种,也叫维生素B9,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享有生命之源的美誉,也是准妈妈整个孕期的健康“保护伞”。本章我们将为您介绍叶酸的发现史,叶酸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以及提取分离的方法,并在叶酸的结构改造、叶酸片剂及颗粒剂的开发、质量分析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讲解。

  • 11.1叶酸的概述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可以掌握什么是维生素,维生素是如何命名的,叶酸的定义以及叶酸的发现历程,了解人体对叶酸的需求量。

  • 11.2叶酸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叶酸的结构,叶酸的颜色、溶解度及稳定性,如何正确保存叶酸,利用显色反应鉴别叶酸,了解维生素的分类以及各种维生素的结构特点、稳定性。

  • 11.3叶酸的提取与分离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叶酸常见的提取方法有哪些,在提取叶酸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了解叶酸在提取分离时如何提高提取率。

  • 11.4叶酸的结构改造

    串联了叶酸、甲氨蝶呤、磺胺之间的药学相互关系,尽管三种物质治疗疾病不尽相同,但都与抗代谢学说密切相关。

  • 11.5叶酸的制剂开发

    备孕妈妈常用药叶酸片剂和叶酸颗粒剂。

  • 11.6叶酸的质量分析

    本节主要学习叶酸的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分析叶酸的各种方法,为以后从事药物分析类工作打下基础。

  • 11.7叶酸的作用机制

    叶酸为机体细胞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属于水溶性B族维生素。食物中叶酸和叶酸制剂进入体内被还原和甲基化为具有活性的5-甲基四氢叶酸。进入细胞后,5-甲基四氢叶酸作为甲基供给体,使维生素B12转成甲基B12,而自身变为四氢叶酸,四氢叶酸能与多种一碳单位结合成四氢叶酸类辅酶,传递一碳单位,参与体内多种生化代谢。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总论

    1.1 天然药物的前世今生

    视频数1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诺贝尔桂冠获得者:青蒿素

    2.1 青蒿素的概述

    2.2 青蒿素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2.3 青蒿素的提取与分离

    2.4 青蒿素的结构改造

    2.5 青蒿素—栓剂

    2.6 青蒿素的质量分析

    2.7 青蒿素的作用机制

    视频数7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抗癌的最后一道防线:紫杉醇

    3.1 紫杉醇的概述

    3.2 紫杉醇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3.3 紫杉醇的提取与分离

    3.4 紫杉醇的结构改造

    3.5 紫杉醇白蛋白—冻干粉针

    3.6 紫杉醇的质量分析

    3.7 紫杉醇的作用机制

    视频数7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天使与恶魔:吗啡

    4.1 吗啡的概述

    4.2 吗啡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4.3 吗啡的提取与分离

    4.4 吗啡的结构改造

    4.5 吗啡—缓控释片

    4.6 吗啡的质量分析

    4.7 吗啡的作用机制

    视频数7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肠道卫士:小檗碱

    5.1 坎坷而辉煌的“肠道卫士”

    5.2 生物碱的生物活性与结构特征

    5.3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与提取分离

    5.4 小檗碱的结构改造

    5.5 小檗碱—糖衣片剂

    5.6 小檗碱的质量分析

    5.7 小檗碱的作用机制

    视频数7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抗癌红宝石:阿霉素

    6.1 阿霉素的概述

    6.2 阿霉素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6.3 阿霉素的提取与分离

    6.4 阿霉素的结构改造

    6.5 阿霉素-长循环脂质体注射剂

    6.6 阿霉素的质量分析

    6.7 阿霉素的作用机制

    视频数7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动力马达:地高辛

    7.1 洋地黄与地高辛

    7.2 强心苷的结构特点与构效关系

    7.3 强心苷的理化性质

    7.4 地高辛的结构改造

    7.5 地高辛的制剂开发

    7.6 地高辛的质量分析

    7.7 地高辛的作用机制

    视频数7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血栓克星:华法林

    8.1 灭鼠药与血栓克星

    8.2 香豆素的生物活性与结构特点

    8.3 香豆素的理化性质与提取分离

    8.4 华法林的结构改造

    8.5 华法林的制剂开发

    8.6 华法林的质量分析

    8.7 华法林的作用机制

    视频数7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白色瘟疫的终结:链霉素

    9.1 链霉素的概述

    9.2 链霉素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9.3 链霉素的提取与分离

    9.4 链霉素的结构改造

    9.5 链霉素的制剂开发

    9.6 链霉素的质量分析

    9.7 链霉素的作用机制

    视频数7
  • 第十章  作业测试
    第十章 植物来源的雌激素:大豆素

    10.1 大豆素的概述

    10.2 大豆素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10.3 大豆素的提取与分离

    10.4 大豆素的结构改造

    10.5 大豆素的制剂开发

    10.6 大豆素的质量分析

    10.7 大豆素的作用机制

    视频数7
  • 第十一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一章 生命之源:叶酸

    11.1 叶酸的概述

    11.2 叶酸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11.3 叶酸的提取与分离

    11.4 叶酸的结构改造

    11.5 叶酸的制剂开发

    11.6 叶酸的质量分析

    11.7 叶酸的作用机制

    视频数7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