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绪论
绪论
-
●1.1刑法学概述(认识刑法学)
刑法学概述(认识刑法学)
-
●1.2刑法学的沿革与发展
刑法学的沿革与发展
-
●1.3刑法学的研究与学习方法
刑法学的研究与学习方法
-
第二章刑法概说
刑法概说
-
●2.1刑法的概念与渊源
刑法的概念与渊源
-
●2.2刑法的特征与机能
刑法的特征与机能
-
●2.3刑法的任务与体系
刑法的任务与体系
-
●2.4刑法的创制与完善
刑法的创制与完善
-
●2.5刑法的解释
刑法的解释
-
第三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
-
●3.1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
●3.2保障人权原则
保障人权原则
-
●3.3人人平等原则
人人平等原则
-
●3.4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
●3.5其他原则
其他原则
-
第四章刑法的效力
刑法的效力
-
●4.1刑法的空间效力
刑法的空间效力
-
●4.2刑法的时间效力
刑法的时间效力
-
第五章犯罪及犯罪构成
犯罪及犯罪构成
-
●5.1犯罪
犯罪
-
●5.2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
-
第六章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
-
●6.1犯罪客体的特征
犯罪客体的特征
-
●6.2犯罪客体的意义
犯罪客体的意义
-
第七章犯罪的客观方面
犯罪的客观方面
-
●7.1危害行为
危害行为
-
●7.2不作为
不作为
-
●7.3危害结果
危害结果
-
●7.4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
-
第八章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
-
●8.1自然人
自然人
-
●8.2单位
单位
-
第九章犯罪的主观方面
犯罪的主观方面
-
●9.1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
-
●9.2犯罪过失
犯罪过失
-
●9.3事实认识错误
事实认识错误
-
●9.4法律认识错误
法律认识错误
-
第十章正当行为
正当行为
-
●10.1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
-
●10.2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
第十一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
●11.1犯罪既遂
犯罪既遂
-
●11.2犯罪预备
犯罪预备
-
●11.3犯罪未遂
犯罪未遂
-
●11.4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
-
第十二章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
-
●12.1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
●12.2共同犯罪的认定
共同犯罪的认定
-
●12.3共同犯罪的类型
共同犯罪的类型
-
●12.4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
第十三章罪数
罪数
-
●13.1实质的一罪
实质的一罪
-
●13.2法定的一罪
法定的一罪
-
●13.3处断的一罪
处断的一罪
-
第十四章刑罚的种类
刑罚的种类
-
●14.1主刑
主刑
-
●14.2附加刑
附加刑
-
●14.3非刑罚措施(禁止令与职业禁止)
非刑罚措施(禁止令与职业禁止)
-
第十五章刑罚的裁量
刑罚的裁量
-
●15.1量刑情节
量刑情节
-
●15.2累犯
累犯
-
●15.3自首(包括自首与坦白的区别)
自首(包括自首与坦白的区别)
-
●15.4立功
立功
-
●15.5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
-
●15.6缓刑
缓刑
-
第十六章刑罚的执行与消灭
刑罚的执行与消灭
-
●16.1减刑
减刑
-
●16.2假释
假释
-
●16.3追诉时效
追诉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