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11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中兽医学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是经过数千年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的学科。中兽医学不同于现代兽医学,两者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两套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其独特的理、法、方药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兽医临床实用价值。 《中兽医学》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层面掌握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经络以及病因病机和防治法则等基本理论,掌握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基本性能,熟悉常用中药和方剂的功效主治、剂型、剂量、用法及中药的配伍方法;掌握针灸疗法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了解针灸疗法的适应症以及作用和机理;掌握望、闻、问、切四诊与八纲、脏腑辨证,了解六经辨证,熟悉卫气营血辨证。在能力层面,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初步应用中兽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防治畜禽疾病。通过中兽医学基本理论的学习,能正确认识、理解和运用中兽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对生命现象的整体认识,树立关爱动物、热爱生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课程由甘肃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农学院、宁夏大学等院校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兽医学教师主讲,全面介绍了中兽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知识体系注重科学性、逻辑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丰富,讲解深入浅出,概念清晰,重点突出,化解难点,力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希望通过我们课程团队的努力,能够让走进课堂的你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为我国及世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绪论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中兽医学发展源流
魏彦明
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魏彦明
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概念
魏彦明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魏彦明
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魏彦明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概念、特性和归类
魏彦明
五行的相互关系
魏彦明
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魏彦明
脏腑
脏腑的概述
魏彦明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魏彦明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魏彦明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魏彦明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魏彦明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魏彦明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魏彦明
脏腑之间关系
魏彦明
气血津液
气的概念、生成、运动和功能
华永丽
气的分类和常见气病
华永丽
血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常见血病
华永丽
津液及气血津液关系
华永丽
经络
经络
华永丽
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性致病因素
刘家国
内伤及其他致病因素
刘家国
病机
刘家国
中药方剂概论
药材采收及加工贮藏
纪鹏
中药炮制
纪鹏
中药性能
中药性能之四气五味
纪鹏
中药的升降浮沉、归经与毒性
纪鹏
配伍禁忌
纪鹏
方剂的组成和变化
华永丽
汗和温清方药
解表方药
辛温解表方药
华永丽
辛凉解表方药
华永丽
温里方药
袁子文
清热方药
清热泻火方药
王德云
清热凉血方药
王德云
清热燥湿方药
王德云
清热解毒方药
王德云
清热解暑及清虚热方药
王德云
下消痰湿方药
泻下方药
姚万玲
消导方药
姚万玲
化痰止咳平喘方药
温化寒痰方药
姚万玲
清化热痰方药
姚万玲
止咳平喘方药
姚万玲
袪湿方药
袪风湿方药
姚万玲
化湿方药
姚万玲
利湿方药
姚万玲
气血补涩方药
理气方药
武毅
理血方药
活血祛瘀方药
武毅
止血方药
武毅
补虚方药
补气方药
武毅
补血方药
武毅
滋阴方药
武毅
助阳方药
武毅
收涩方药
武毅
平安虫疮方药
平安虫疮方药
袁子文
针灸概论
针灸疗法的概念
陈武
针灸疗法的适应症
陈武
针灸的作用机理
陈武
诊法
望诊
史万玉
闻诊、问诊和切脉
史万玉
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的概念及表里辨证
郭延生
寒热辨证
郭延生
虚实辨证与阴阳辨证
郭延生
脏腑辨证
心与小肠病证、肝与胆病证
范云鹏
脾与胃病证、肺与大肠病证、肾与膀胱病证
范云鹏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范云鹏
防治法则
预防
范云鹏
治则与治法
范云鹏
  • 绪章绪论

    本章介绍了中兽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源流,中兽医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中药与方剂、针灸和临床诊疗四大部分,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 0.1中兽医学发展源流

    本节介绍了中兽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源流。

  • 0.2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本节介绍了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 第一章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性质的哲学思想,二千年前被引用到医药学中作为解决与动物疾病相关的问题指导思想。

  • 1.1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以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及消长变化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借以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辨证及病证防治。

  • 1.2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五行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来阐释宇宙中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协调平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兽医学借以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辨证及病证防治。

  • 第二章脏腑

    脏腑、脏腑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脏腑之间的关系。

  • 2.1脏腑的概述

    脏腑、脏腑学说的基本概念,脏腑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集及相联系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和相互关系。

  • 2.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心藏神,心主汗,心开窍于舌。

  • 2.3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肺开窍于鼻。

  • 2.4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肝藏血,肝主疏泄,肝主筋,肝开窍于目,泪为肝液。

  • 2.5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外应于唇。

  • 2.6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肾藏精,肾主命门之火,肾主水,肾主纳气,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开窍于耳,司二阴。

  • 2.7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胃受纳和腐熟,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留和排泄尿液。

  • 2.8脏腑之间关系

    脏与腑虽然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之间既分工又合作,相互之间密切联系,共同保证有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在病理状态下,也相互影响。

  • 第三章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动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3.1气的概念、生成、运动和功能

    气是不断运动的、极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和维持动物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气的生成主要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气是不断运动的,把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机的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和营养作用。

  • 3.2气的分类和常见气病

    气主要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气的常见病证包括气虚证、气陷证、气滯证和气逆证。

  • 3.3血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常见血病

    血是一种含有营气的红色液体。具有很强的营养与滋润作用,是构成动物体和维持动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血生成主要有来源于水谷精微,二营气入于心脉有化生血液的作用,三精血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血液的运行影响因素在于气的推动;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功能。血的常见病证包括气虚证、气陷证、气滯证和气逆证。

  • 3.4津液及气血津液关系

    津液是动物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的输布主要由脾、肺、肾、肝、三焦共同协作完成。津液有滋养脏腑,润滑关节,濡养肌肤等作用(3.3ppt-4)。因此津液病变,常表现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个方面。气、血、津液均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都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相互为用的关系。

  • 第四章经络

    经络是动物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机体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和运行气血、调节功能的通路,是动物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脉主要由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构成。

  • 4.1经络

    经络是动物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机体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和运行气血、调节功能的通路,是动物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脉主要由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构成。

  • 第五章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机制,对于临床辨证和病证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5.1病因

    病因、外感、内伤、病机、疾病、正气、邪气以及六淫、六气、疫疠的概念,六淫的主要特征和致病特性。饥、饱、劳、逸及七情的致病特点以及其他致病因子痰饮和瘀血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征。

  • 5.2病机

    病机的过程包括邪正消长、阴阳失调、升降失常三个主要方面。

  • 第六章中药方剂概论

    本章介绍了中药和方剂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药材的采收及加工贮藏,中药炮制,中药性能,配伍禁忌,方剂的组成和变化,剂型、剂量和用法。要求学生了解中药、方剂、炮制、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毒性、剂型、剂量的概念,药材采收、产地加工和中药炮制的方法;理解药材采收的时机,贮存要求,中药炮制的原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相互关系,确定药物剂量的原则;掌握四气五味的作用和主治,配伍七情的内容和应用,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的药物,组方原则和加减变化,不同动物用药剂量的比例,给药的注意事项。重点掌握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七情,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方剂的组成原则和加减化裁。

  • 6.1药材采收及加工贮藏

    中药的来源,以前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或动物药材,随着中药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和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许多药材已开展人工种养。药材的质量与生态环境、生长阶段、加工、贮藏密切相关,如著名的品种常带有地域特点,称为道地药材。因此,了解药材的采收,加工和贮藏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 6.2中药炮制

    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其中有些具有毒性或烈性而不能直接应用,有些易变质而不利于储存,有些必须经过特定的方法处理才能充分发挥药效。中药炮制对保障药效、用药安全、便于制剂和调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应用,这是中兽医用药的一个特点。本节主要讲述中药炮制的概念、炮制目的及常用的炮制方法。

  • 6.3中药性能

    中药性能是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味和效能,研究中药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成为药性理论。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扶正固本,恢复或重建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机体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中药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不同中药各自所具有的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称之为药物的偏性。以药治病,即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盛衰。把中药治病的不同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称为中药的性能,简称药性。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 6.4配伍禁忌

    由于动物疾病复杂多变,同一疾病又有主证和兼证之分,有时甚至数病相兼,所以治疗时往往用一味中药不能奏效,必须选用多味中药配合应用,以取得理想疗效。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按照一定的规则,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起来使用,称为配伍。配伍是中兽医用药的主要形式。然而在配伍时还须考虑哪些药物可以合用,哪些药物不能合用,禁用或忌用的配伍关系,称为禁忌。

  • 6.5方剂的组成和变化

    方剂是根据临床病证治法的要求由单味或若干味药物按一定配伍原则和调剂方法制成一定药剂用于临床治病的方法或方案;方剂包括主、辅、佐、使四个部分;方剂的加减变化主要包括药味增减,药量增减,配伍变化,合方,剂型变化以及替代。

  • 第七章汗和温清方药

    解表方药具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表证;和解方具有和解表里、调畅气机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少阳病或肝脾、肠胃不和病证;温里方药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因寒邪而引起的阴证;清热方药具有清解里热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里热证。

  • 7.1解表方药

    解表方药有发汗、解肌的作用,适用于邪在肌表的病证,基本的功效是解表,基本的主治是表证。临床以恶寒、发热、脉浮为主要症状。

  • 7.2温里方药

    温里方药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功能,可用于治疗因寒邪而引起的肠鸣泄泻、肚腹冷痛、大汗、口鼻俱凉、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阴证。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 7.3清热方药

    清热方药具有清热的功能,可分为清热泻火方药,清热凉血放药,清热燥湿方药,清热解毒方药,清热解署方药,清虚热方药。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 第八章下消痰湿方药

    下消痰湿方药包括泻下方药、消导方药、化痰止咳平喘方药、祛湿方药,主要介绍各类方药的概念、功能和主治。

  • 8.1泻下方药

    泻下药是指凡能刺激或润滑大肠促进粪便排出,或攻逐水邪消退蓄水的药物。泻下方是指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粪便、消积导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方剂。根据泻下作用的强弱和应用范围,一般分为攻下、润下、峻下逐水三类。大黄泻下攻积,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清泻湿热;芒硝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火麻仁润肠通便、滋阴补虚;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大承气汤攻下热结,破结通肠;当归苁蓉汤润燥滑肠、理气通便。

  • 8.2消导方药

    消导药是指凡能健运脾胃、促进消化,具有消积导滞作用的药物,也称消食药。消导方是指以消导药为主组成,用于治疗食积痞块、癥瘕积聚的方剂。神曲消食化积,健脾和胃;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生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炒麦芽回乳消胀;鸡内金健胃消食,化湿通淋;莱菔子消食导滞,降气化痰。曲糵散消食化谷、宽肠理气;保和丸和胃消食,清热利湿。

  • 8.3化痰止咳平喘方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是指凡能消除痰涎,制止或减轻咳喘的药物。化痰止咳平喘方以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缓解或制止咳喘的作用,用以治疗肺经疾病的方剂。根据药物性味和方药的功能一般分为温化寒痰类、清化热痰类、止咳平喘类。

  • 8.4袪湿方药

    祛湿药是指凡能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证的药物。祛湿方是指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祛风除湿的作用,用以治疗湿病的方剂。根据湿邪致病的证候和方药的作用一般分为祛风湿类、化湿类和利湿类三类。

  • 第九章气血补涩方药

    气血补涩方药包括理气方药、理血方药、补虚方药、收涩药,主要介绍各类方药的概念、功能和主治。

  • 9.1理气方药

    理气药是指疏通气机、消除气滞,平降气逆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理气方是指以理气药为主要组成,用以治疗气滞、气逆等病证的方剂。理气药一般不分类,理气方可以分成行气方和降气方。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青皮疏肝止痛,破气消积;香附理气解郁,散结止痛;木香行气止痛,和胃止泻;枳实破气消积,通便利膈。橘皮散理气散寒,和血止痛;越鞠丸行气解郁,疏肝理脾。

  • 9.2理血方药

    理血药是指凡能调理和治疗血分疾病的药物,也称消食药。理血方是指以理血药为主要组成,用以治疗血分病证的方剂。根据药物性味和方药的功能一般分为活血类和补血类两大类。常用活血药有川芎、丹参、益母草、桃仁、红花、牛膝、王不留行等;活血方有桃红四物汤、红花散等。常用止血药有白及、仙鹤草、棕榈、三七、蒲黄、地榆等;止血方有槐花散、十黑散等。

  • 9.3补虚方药

    补虚药是指凡补益气血阴阳的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补虚方以补养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补气、养血、滋阴、助阳等作用,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根据药物性味和方药的功能一般分为补气类、补血类、滋阴类和助阳类。常用补气药有人参、党参、黄芪、山药、白术、甘草、大枣等,补气方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常用补血药有当归、白芍、阿胶、熟地及何首乌等,补血方有四物汤、归芪益母汤等;滋阴药有沙参、天冬、麦冬、百合、枸杞子、黄精、山茱萸等,滋阴方有六味地黄汤、生脉散等;助阳药有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益智仁、补骨脂、杜仲、菟丝子等,助阳方有巴戟散等。

  • 9.4收涩方药

    祛湿药是指凡具有收敛固涩作用,能治疗各种滑脱证的药物。祛湿方是指以收涩药为主要组成,用来治疗滑脱证的方剂。根据湿邪致病的证候和方药的作用一般分为涩肠止泻类和敛汗涩精类。收涩药中,乌梅敛肺涩肠、生津止渴、安蛔;诃子涩肠止泻、敛肺止咳;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五倍子涩肠止泻、止咳、止血、杀虫解毒;五味子敛肺、滋肾、敛汗涩精、止泻。收涩方中,乌梅散涩肠止泻,清热燥湿;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

  • 第十章平安虫疮方药

    平肝方药、安神开窍方药、驱虫方药和外用方药在兽医临床有广泛的用途,本章节除介绍此类方药的基本概念外,主要以各类中临床常用代表性药物及方剂为例,介绍各类方药的功能主治及临床应用。

  • 10.1平安虫疮方药

    平肝方药、安神开窍方药、驱虫方药和外用方药在兽医临床有广泛的用途,本章节除介绍此类方药的基本概念外,主要以各类中临床常用代表性药物及方剂为例,介绍各类方药的功能主治及临床应用。

  • 第十一章针灸概论

    针灸疗法是中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知识对传承和发展中兽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章介绍兽医针灸学概论,着重介绍针灸疗法的基本概念,常用针灸疗法,选穴配穴的基本方法,针灸的适应症和作用机理。

  • 11.1针灸疗法的概念

    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是兽医针灸学的基础。本节主要讲述了兽医针灸疗法的相关概念,包括针灸的基本概念,常用针具,常用针术和常用灸术以及针灸相关的知识。

  • 11.2针灸疗法的适应症

    每一个疗法独有有其适应范围,针灸疗法对众多的疾病都有着良好的效果,掌握其适应症有利于切实发挥针灸疗法的作用。本节结合研究资料和宠物临床针灸治疗的实际案例,进一步分析了现代兽医针灸疗法的广泛适应症。

  • 11.3针灸的作用机理

    针灸疗法具有良好的疗效,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需要结合现代研究进一步认识。本节主要讲述古人的现代研究对针灸作用和原理的认识,以期在兽医临床更好的理解和发挥针灸疗法的作用。

  • 第十二章诊法

    中兽医学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望、闻、问、切。

  • 12.1望诊

    望诊主要包括望全身、望局部和察口色。重点讲授察口色的概念、意义、部位和方法,以及口色的类型和对应的病证。

  • 12.2闻诊、问诊和切脉

    诊法之闻诊、问诊和切诊的基本概念和内容。重点介绍切脉的概念、意义、部位与方法,以及脉象的类型和所主病证。

  • 第十三章辨证

    本章主要介绍辩证,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 13.1八纲辨证

    八纲中的表和里,是用以辨别疾病病位最基本的纲领;寒热虚实,是用以辨别疾病病因病性最基本的纲领;阴与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归纳证候的总纲。由于八纲是对疾病过程中机体反应状态最一般的概括,是对辨证诊断提出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通过八纲可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

  • 13.2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对疾病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因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和正邪盛衰等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要进一步分析疾病的具体病理变化,就必须落实到脏腑上来,用脏腑辨证的方法加以辨别,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和核心。

  • 13.3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是根据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证候,归纳为六个阶段,并以这六个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症状和体征作为辨证论治的根据。卫气营血辨证中的卫、气、营、血是对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同时又代表着温热病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四个阶段。

  • 第十四章防治法则

    防治法则,是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包括预防、治则和治法三部分。

  • 14.1预防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动物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前人称其为“治未病”。“治未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未病先防,一是既病防变。

  • 14.2治则与治法

    治则,就是治疗动物疾病的法则。它是以四诊所收集的客观资料为依据,在对疾病综合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临证治疗规律,是各种证候具体治疗方法的指导原则。治法,指临证时对某一具体病证所确定的治疗方法,是治则理论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 开始学习
  • 绪章  作业测试
    绪章绪论

    0.1 中兽医学发展源流

    0.2 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视频数2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阴阳五行

    1.1 阴阳学说

    1.2 五行学说

    视频数6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脏腑

    2.1 脏腑的概述

    2.2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2.3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2.4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2.5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2.6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2.7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2.8 脏腑之间关系

    视频数8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气血津液

    3.1 气的概念、生成、运动和功能

    3.2 气的分类和常见气病

    3.3 血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常见血病

    3.4 津液及气血津液关系

    视频数4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经络

    4.1 经络

    视频数1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病因病机

    5.1 病因

    5.2 病机

    视频数3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中药方剂概论

    6.1 药材采收及加工贮藏

    6.2 中药炮制

    6.3 中药性能

    6.4 配伍禁忌

    6.5 方剂的组成和变化

    视频数6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汗和温清方药

    7.1 解表方药

    7.2 温里方药

    7.3 清热方药

    视频数8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下消痰湿方药

    8.1 泻下方药

    8.2 消导方药

    8.3 化痰止咳平喘方药

    8.4 袪湿方药

    视频数8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气血补涩方药

    9.1 理气方药

    9.2 理血方药

    9.3 补虚方药

    9.4 收涩方药

    视频数8
  • 第十章  作业测试
    第十章 平安虫疮方药

    10.1 平安虫疮方药

    视频数1
  • 第十一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一章 针灸概论

    11.1 针灸疗法的概念

    11.2 针灸疗法的适应症

    11.3 针灸的作用机理

    视频数3
  • 第十二章  作业测试
    第十二章 诊法

    12.1 望诊

    12.2 闻诊、问诊和切脉

    视频数2
  • 第十三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三章 辨证

    13.1 八纲辨证

    13.2 脏腑辨证

    13.3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视频数6
  • 第十四章  作业测试
    第十四章 防治法则

    14.1 预防

    14.2 治则与治法

    视频数2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