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了解书法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工具,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地域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在汉字漫长的孕育于发展过程中不仅记录的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世界文化。书法作为汉字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不仅用优美的的线条书写着法则,也表达着书写者思想的意境。本章主要从汉字的产生、传播、书法艺术与汉字的结合、书法艺术的线条美、书法艺术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几方面全面阐述了书法艺术。
-
●1.1了不起的汉字
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我们要想了解书法艺术必先了解汉字。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是中华文化之根。汉字历史的悠久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直接体现,汉字不仅仅存在于中国文化之中,它还在亚洲、欧洲的国家中广泛使用。本节中通过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详细阐述了汉字的发展过程中书法的演变;同时介绍汉字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广泛使用来阐述汉字的对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意义。
-
●1.2书法是艺术
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他的显著艺术特征是由“汉字”与“书写”所决定。本节通过了解书法所采用的书写载体变化、线条的变化、笔画的变化、形式美及内在美的来源来阐述什么是书法的艺术性。
-
●1.3书法是文化
书法在发挥着艺术魅力同时也具有文化内涵,他作为记录中国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体现着中国式的智慧。本节通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普遍联系的理念与书法笔画结构的关系,以及儒家的刚健、道家的有无思想对书法气韵的影响来阐述什么是书法的文化性。
-
●1.4书法是教育
书法课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正确养学生感受美、探求美、领悟美和表现美的过程。本节通过对书法自身美的分析,以及在书写书法过程中体现的教育性,阐述什么是书法的教化功能,以及对全面美育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
-
第二章对话先贤
从先秦到清朝的书法,历史跨度较大,本章从文字的体态入手,结合文字演变的历史沿革,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书体生成和定型的历史背景,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书体和文化成因。从纯粹书法学的角度介绍了每种书体的笔法,还有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书家,这些书家的代表作品和个性风格,从文艺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了这些书家风格的成因,以及不同时期书法审美的共同特征。
本章节由浅入深,既有对书法文化的普及,又有专业知识的深入,注重学理层面的解读和人文阐释,对学员具有启发性。 -
●2.1自由到规范
自由先秦折节着重介绍了甲骨文的特征,甲骨文的结字和章法,西周钟鼎文、秦石鼓文的特点。
造型时代这节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小篆产生的意义极其用笔特点,汉隶的体态特征和汉代代表性书家。
魏晋风度这节分析了晋代书法美学生成的时代背景及“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还有晋帖和北碑的不同审美风尚。尤其重点介绍了该时期标志性书家——王羲之独特审美感受生成源流,王羲之审美经验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根源,王羲之代表作书风演变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对《兰亭序》的审美赏析,也同样侧重于理性分析。 -
●2.2飞跃与辉煌
唐楷法度这节先从隋唐的社会历史背景入手,概括了隋唐书法的总体特征,重点侧重于唐朝书法的介绍,以初唐、中唐、晚唐作为分期,分别介绍不同时期的代表书家极其代表作。在技法上,着眼于笔法的分析。
抒情草书这节对张旭、怀素等几位代表书家为个案,阐释了他们的书风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其次,从书法发展史的视角对草书的演变也做了介绍。
张扬个性这节,介绍了具有变革精神的书家杨凝式的个性成因和风格化特征,以及他的代表作品。 -
●2.3张扬个性
宋代书法
本节介绍了宋代书法的历史背景,宋代写意书风的内涵,着重介绍了宋四家极其代表作品,书家和兴特征与艺术风格的关系,宋代写意书风对后世的影响。
元代书法
这节课重点推介了元代帖学的集大成者——赵孟頫,尤其是赵孟頫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贡献,赵体楷书和行书。同时还有元代较有影响的少数民族书法家极其代表作品。
明代书法
这节的内容是明朝几个历史时期,明初、明末的代表书家还有书法团体的一些创作情况,还有这些书法团体的艺术主张以及他们作品所呈现的思想倾向。特别是明末思想激荡背景下的草书创作,重点介绍徐渭的草书艺术。
清朝书法
清初帖学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作品,清朝中后期碑学兴起的历史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碑派书家的审美取向,当然,还有碑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也是本节着重落墨的内容。 -
●2.4复古与重振
这节课重点推介了元代帖学的集大成者——赵孟頫,尤其是赵孟頫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贡献,赵体楷书和行书。同时还有元代较有影响的少数民族书法家极其代表作品。明朝几个历史时期,明初、明末的代表书家还有书法团体的一些创作情况,还有这些书法团体的艺术主张以及他们作品所呈现的思想倾向。特别是明末思想激荡背景下的草书创作,重点介绍徐渭的草书艺术。
-
●2.5别开生面的清代书法
清初帖学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作品,清朝中后期碑学兴起的历史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碑派书家的审美取向,当然,还有碑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也是本节着重落墨的内容。
-
第三章文房四宝
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演变而来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文房四宝它既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又为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了解过去的中国优秀文化,正是为创造未来的新文化。这对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
●3.1最神奇的笔
笔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
-
●3.2真正的墨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墨的制作非常讲究,选料纯正加工精细,上等的墨极为细腻、香醇.而细腻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加工时捣杵的次数,捣杵次数愈多愈细腻,据说一臼捣杵有上十万次的。
-
●3.3宣纸的妙趣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 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宣纸是中国独特的手工艺品,具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之特色,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被誉为“国宝”。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
-
●3.4四大名砚
砚,也称“砚台”,因为墨须加水发磨始能调用,而发墨之石刑则是砚。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所以,现今社会上"四宝"中以砚最为多见,受人喜爱的范围也最为广泛。
-
第四章学习准备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书法艺术包括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在学习书法之前我们一起来了解学习书法的准备。
-
●4.1先正其形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古人对站姿和坐姿及为重视,举手投足、站立坐卧都要有“行为规范”。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一礼节传承了数千年,成为中华民族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这种古老的礼仪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古礼中那种严谨慎之风,依然流传至今,成为我们这个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书法是有魂的,练字不仅在字体本身,更在乎其中的神韵。通过书法的学习我们可以触摸到文化传承的温度,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明白身正字端的含义。苏轼《论书》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首出谁人之口,并非其要,要紧的是这句话道出了执笔的真谛。执笔本不复杂深奥,与使用筷子道理相似。使用筷子是为了把饭菜夹到嘴里,执笔是为了有利于写字。一桌人围在一起吃饭,“执筷”的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夹得利落。古人执笔各呈其姿,当代书家执笔亦各尽其态:有深有浅,有紧有松,有高有低,所以我认为执笔的确“无定法”。
-
●4.2方法很重要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当学生对基本笔法的学习和临摹略有所悟后,就应及时地临习古代名家碑帖,以期进一步强化对笔法的认识和对结构的把握。自古以来,如何指导选帖是一个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择帖得当,就能少走弯路,提高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字帖是学书者无言的老师,择帖如择师,名师出高徒。聪明的人,是善于把别人的好东西变成自己东西的人。临摹中国古代经典书法字帖就是学习书法最好的方法,临摹包括临和摹。把法帖的好东西真正学到手了,你就会写出很好的字来。
-
●4.3运笔方法
书法讲究笔法,所谓笔法就是要懂得如何运笔,那么,运笔的方法是什么呢?运笔的通常方法,即起收、顺逆、提按等写法,也就是表现书法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运笔方法。称为通常方法,既是为了表明其通用而正常的性质,也是为了区别于专用、比拟等运笔方法。本节将讲解书写时指法及手腕的运用及不同笔法的运用,真正做到指灵腕活,笔法运用自如。
-
第五章学写篆书
篆书起源于甲骨文等古代象形文字,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籀文(金文)、六国文字(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到了清代,名家辈出,对后世影响巨大。 -
●5.1篆书经典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
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画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秦始皇大统后, 统称为小篆 ,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 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
●5.2篆书笔法
由于篆书是早期的文字,其基本笔画和用笔方法,还没有达到以后出现的隶书、楷书那么丰富复杂。就小篆而言,只有直、弧两种笔法。
直画包括横画、竖画和斜画,由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阶段来完成,写法应当自然径直、平稳劲健。
弧画在书写的过程中也分为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阶段,也是按照“逆入平出”的方式书写,婉转圆通、舒畅流美。小篆的弧画变化多,难度大,要根据其圆转程度顺势而写。最好是一笔完成,一笔完不成,就用两笔或三笔搭接笔方法加以完成。转折处注意调整好笔锋或略捻动笔管并与手脘的内转动作相配合,使笔锋顺势转过。篆书的许多笔画看似一笔完成,实则靠若干搭接笔而写成的,要使接笔处不留痕迹,主要是前一笔的尽处无须回锋,后一笔势插入,两笔重合正好将搭接处掩藏于笔画之中。搭接笔是篆书笔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环,掌握了这一环节,就能使字舒畅婉转,遒劲自然。 -
●5.3小篆的结构规律
小篆的结构是从大篆演变而来,但小篆比大篆更有规律性,符合现代审美意识。掌握小篆的结构规律是写好篆书的重要环节。小篆字体均衡对称、上密下疏、疏密匀称、圆转流畅、字形长方,书风高古奇诡,典雅庄重。
-
●5.4篆书章法
本章着重以《峄山碑》为例,梳理小篆书写的几个关键问题及注意事项,并尝试着用篆书来书写一幅作品。
《峄山碑》亦称《峄山刻石》、《峄山铭》,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峄山碑》线条圆润流畅,结体对称均衡,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首重用笔,妙在用锋。
小篆的章法,与楷书、隶书比较接近。唐以前至秦代,平正整齐,横竖成行,行距、间距一致,给人一种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清代以后,章法上成横式排列,左右字距紧凑,上下字距宽松,给人以整齐美。此种章法至今盛行。
-
第六章学写隶书
隶书是小篆之后通行的汉字字体,“隶”是指徙隶,用于隶人佐书。隶书发源于秦,兴于汉。汉简、汉碑中多见其代表作品,书写风格复杂,既有朴拙雄强又有灵动飘逸。本章从隶书的代表作品、笔法、结构、章法几方面全方面的阐述什么是隶书,及书写隶书方法。
-
●6.1隶书经典
隶书从战国后期既有萌芽,至秦时有较大的发展,因抄写的奴隶为抄写便利而创造,故称之为隶书,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演而来的。西汉时期虽还未有形制,但在一些简牍上以初现其形。本节从简牍隶书、汉碑隶书和清代隶书三个方面阐述隶书的历史发展的过程。
-
●6.2隶书笔法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与《礼器碑》、《史晨碑》历来为书家所重重视,被称为“孔庙三碑”。在诸多的汉碑中,《乙瑛碑》为人所推崇,是因为它较完美地体现了隶书的风范。本节以《乙瑛碑》为例从运笔的横、竖、撇、捺等笔画中体会隶书笔法的飞动遒劲及潇洒、飘逸的韵味。
-
●6.3隶书结构
隶书与其他书体相比较,笔画形态和结字都有较大的的差异。本节我们《乙瑛碑》的字为例,从横平竖直、重心平稳、横向取势、布白均匀、同形异构、收放对比等规则分析隶书的结字特点。
-
●6.4隶书章法
章法是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章法布局方面要注意要有收有放、有疏有密,不能平均呆板。本节我们将分析汉碑经典、临摹《乙瑛碑》、隶书创作示范三个方面全方位的学习隶书的章法。
-
第七章学写楷书
楷书,又名正书,与篆、隶、行、草并称五大字体的字体,是汉字主要的书写体之一,源于汉末,魏晋时期替代隶书成为通用字体沿用至今,所以又称为今隶,隶书的艺术风格多样,可分为魏碑、唐楷、小楷三个类型。本章从楷书的经典分析,分别讲解楷书的笔法、结构规律和章法,从而进一步学习掌握楷书。
-
●7.1楷书经典
楷书发展至魏晋时期,经过钟繇、王羲之对字体形式和法则的改变,使楷书从隶书中分离,独成一体。本节将从小楷、魏碑和唐楷三个方面阐述什么是楷书,了解楷书之美。
-
●7.2楷书笔法
汉字的结构复杂多样,一个字的笔画多则可达十数个。所以想要学好书法必须从笔画开始,赵体楷书带有行书的笔意,用笔流畅,笔画的起收、转折的动作比起颜、柳、欧各体有所减省,写起来不失法度又比较灵活,很实用本节以赵体楷书为例,从横、竖、撇、捺中了解赵体楷书的笔法特征。
-
●7.3赵体楷书结构规律
结构,也称结体、结字、间架。楷书的结构是将笔画按汉字组合顺序进行艺术的处理,不同的书法家在书写楷书上的笔法和结构上都有所不同,但差异之中也存在着共性,下面就以赵体楷书为例,分析其结构规律。
-
●7.4楷书章法
楷书的章法遵循古法,整齐一律,书写形式多样统一 。赵孟頫采用的书写方式,改变了颜、柳楷书逆锋入纸的规范,切锋入纸、一搨直下,使楷书气韵生动,更具书写性,书写成为心性的流淌,形成了异于前人的书法风格。本节从赵体《三门记》、书法作品的传统幅式、楷书对联创作示范三个方面进一步理解楷书的章法结构,掌握楷书作品的创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