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07
开课时间2025/02/24 - 2025/06/15
课程周期1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能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些社会热点劳动经济问题;

(3)能运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就业与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本书突出和重视“探究与思辨”,阐释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展现劳动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最新问题,把握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约束与经济效应;通过知识链接、观点透视等专栏,阐释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通过案例研究等专栏,运用劳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问题和现象。

课程大纲
0 引论 认识劳动经济学:置于经济学体系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基本概念:劳动、劳动力、劳动力市场。
第二节 劳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之一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法tt
(二)规范研究法
第四节 劳动经济学科的拓展与延伸
第一章 个人劳动供给行为:工作与闲暇的抉择
第一节 个人劳动供给行为:基本模型
(一)无差异曲线
(二)预算约束线
(三)效用最大化条件
第二节 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一)收入效应
(二)替代效应
(三)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第三节 工作时间可变条件下的劳动供给行为:劳动供给弹性
(一)劳动供给弹性的五大类型
第四节 工作时间固定条件下的劳动供给行为
(一)固定工作时间、固定工资制度下的劳动供给
(二)工作时间固定而工资收入可变条件下的劳动供给
第五节 团队约束下的劳动供给行为
第六节 个人劳动供给理论的应用与拓展:工伤保险补偿计划
第二章 家庭劳动供给行为:家庭分工与时间分配
第一节 贝克尔的家庭生产函数
第二节 家庭劳动供给决策:分工与合作的几种典型模式
(一)单身家庭劳动供给模式
(二)双人家庭劳动供给模式
第三节 家庭生产的规模经济与交易费用
第四节 家庭劳动供给理论的应用与拓展
(一)职能的分工
(二)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周期
(三)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第三章 社会劳动供给总量:度量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人口规模及其结构
(一)人口规模
(二)人口年龄结构
(三)人口城乡结构
第二节 劳动力参与率:度量与趋势
(一)劳动力参与率的度量
(二)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因素
(三)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 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
(一)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二)生命周期变动与劳动供给
第四节 公共政策约束下的劳动供给行为:福利制度与税收政策
第五节 社会劳动供给总量: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第四章 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投资
第一节 人力资本投资:概念与典型方式
(一)学校教育
(二)职业培训
(三)卫生保健
(四)劳动力流动
第二节 教育投资的经济学分析:人力资本模型
(一)净现值法
(二)内部收益率法
第三节 培训投资的经济学分析: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
(一)一般培训的经济学分析
(二)特殊培训的经济学分析
第四节 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
第五节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应用与拓展
第五章 劳动需求行为:短期与长期
第一节 劳动需求的派生性
第二节 劳动需求的决定因素与企业目标
(一)技术因素决定的劳动需求
(二)经济因素决定的劳动需求
(三)社会制度安排决定的劳动需求
1.最低劳动标准
2.最低生活保障
3.工会组织和雇主的法律权利
4.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
第三节 短期劳动需求:完全竞争与非完全竞争企业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劳动需求 VMP = MPL • P
(二)非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劳动需求
第四节 长期劳动需求:替代效应与规模效应
(一)规模效应
(二)替代效应
第五节 劳动需求的弹性:马歇尔—希克斯派生需求定理
第六节 理论的运用与拓展
第六章 公共部门的劳动需求行为:非利润最大化
第一节 政府部门的劳动需求:公共服务最大化
第二节 政府部门的劳动需求:公民负担最小化
第三节 国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劳动力储备
第四节 非营利组织的劳动力需求
第七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类型与条件
第一节 单一劳动力市场均衡:竞争与垄断
(一)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第二节 多维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均衡:岗位差别与劳动力配置
(一)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质性
(二)劳动力市场供求差异与均衡工资的形成
(三)非均质竞争性劳动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蛛网模型的一种应用
(一)蛛网模型的三种动态模型
(二)劳动力供求变化对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响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状态:供求数量约束及其来源
第八章 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制度约束
第一节 不完全性的类型和原因:市场壁垒
(一)市场壁垒的主要表现: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理论(重点)
(二)其他原因
第二节 工资和雇佣量的决定:企业垄断
(一)产品垄断条件下工资和雇佣量的决定
(二)买主垄断条件下工资和就业的决定
第三节 工会对工资和雇佣量的影响:双边垄断模型
(一)双边垄断模型
(二)工会对工资和雇佣量的影响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
第五节 技术进步与结构性失业
第六节 政府干预:手段与效果
(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
(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稳定机制
(三)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第九章 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流动与效率
第一节 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与特征
(一)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二)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
(三)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割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及其解释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结果:内部工资与外部工资
(一)行业工资差距
(二)地区工资差距
(三)所有制工资差距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类型与决定因素
第五节 理论应用与拓展:劳动力流动的效率
第十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种类、根源与结果
第一节 歧视种类: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与统计歧视
第二节 歧视偏好:贝克尔模
第三节 排挤理论:职业隔离
第四节 原因与结果:非歧视因素
第五节 反歧视政策及问题
第十一章 工作搜寻:外部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工作搜寻行为与搜寻理论假定
第二节 序列搜寻理论模型:保守工资的确定
第三节 理论模型的涵义与拓展
第四节 企业招聘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第五节 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十二章 劳动报酬制度:工资结构与支付计划
第一节 工资结构的选择:时间工资与附加福利
第二节 报酬支付方式的选择:计时、计件及其他
(一)雇员和雇主对两种工资形式的偏好
(二)个人报酬:计件工资
(三)集体奖励工资
(四)其他种类的奖励工资
第三节 工作岗位差别与工资差异:享乐主义工资理论
第四节 工人差别与工资差异:效率工资理论
第十三章 个人收入分配:衡量与调整
第一节 收入不平等的衡量与解释
(一)收入不平等的衡量
(二)洛伦兹曲线
(三)基尼系数
(四)收入不平等的解释
第二节 收入再分配的理论逻辑
第三节 抑制收入不平等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