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学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22
开课时间 | 2025/03/23 - 2025/09/23 |
---|
课程周期 | 27 周 |
---|
开课状态 | 开课中 |
---|
每周学时 | - |
---|
课程大纲
茶文化与茶产业
-
1.1
引言
-
1.2
一带一路与茶
-
1.3
第一道茶 贵州味道—贵州的油茶
-
1.4
第二道茶 采自云南“老班章”古茶树的普洱茶
-
1.5
第二道茶老班章古茶树的茶文化内涵
-
1.6
第三道茶 紫笋贡茶
-
1.7
茶文化对茶产业的影响
-
1.8
以丝绸之路上的泾阳茯茶为例
-
1.9
拓展一:黑茶的当代科学认识
-
1.10
拓展二:饮茶与健康——茶叶主要活性成分和功效
-
1.11
拓展三:饮茶与健康——古籍论述养身与养心
文化与茶文化
-
2.1
文化与茶文化的定义
-
2.2
茶文化的内部层次 物态文化层
-
2.3
物态文化 古人用水
-
2.4
茶文化的内部层次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 心态文化
茶的起源与发展史
-
3.1
魏晋前的酝酿期
-
3.2
魏晋时代茶文化的萌芽---茶与儒家、道教思想
-
3.3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
3.4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
3.5
宋代茶文化之绝响—斗茶
-
3.6
明代茶文化的时代革新
-
3.7
明代茶文化之独特风尚—明代文人茶之风雅
-
3.8
明代文人的茶空间与茶器陈设
-
3.9
清代茶文化的曲折
-
3.10
宫廷茶宴
-
3.11
文人茶文化
-
3.12
乾隆与茶
-
3.13
茶文化的全面复兴
-
3.14
当代茶艺和茶艺馆的兴起
-
3.15
茶道的复兴
-
3.16
茶文化的空间扩布
陆羽与《茶经》
-
4.1
陆羽的生平
-
4.2
《茶经》概要与茶道精髓
-
4.3
《茶经》章节选读《四之器》
-
4.4
《茶经 五之煮》《茶经 六之饮》
-
4.5
唐代煮茶法与宋代点茶法
-
4.6
《茶经》中关于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
-
4.7
《茶经》中关于鲜叶品质的鉴别方法
茶政与茶法
-
5.1
贡茶
-
5.2
税茶
-
5.3
“榷茶制”和“茶引制”
-
5.4
茶马互市
-
5.5
茶马古道
中华茶道思想
-
6.1
“茶道” 的内涵
-
6.2
儒家的人格理想与茶文化精神
-
6.3
儒家俭、雅
-
6.4
儒家积极乐生的人生观与茶文化精神
-
6.5
儒家“中庸”和谐与中国茶文化的“和”之美
-
6.6
“茶禅一味”的佛家茶理
-
6.7
茶禅美学相通
-
6.8
道家天人合一
-
6.9
茶道思想的生态性
-
6.10
佛家茶道思想的生态性
-
6.11
茶道思想与茶道养生
茶与宗教
-
7.1
佛教、道教与茶的普及
-
7.2
伊斯兰教、基督教与茶旳普及
-
7.3
穆斯林世界茶文化
-
7.4
基督教与茶
-
7.5
佛教与茶文化旅游:武夷山、径山寺
-
7.6
杭州径山寺
-
7.7
道教与茶文化旅游:武当山
中外茶文化旅游
-
8.1
香港茶文化旅游
-
8.2
茶餐厅
-
8.3
澳门茶文化旅游
-
8.4
台湾茶文化旅游
-
8.5
台湾茶文化旅游茶区旅游
-
8.6
日本茶道之旅
-
8.7
茶道程式
-
8.8
英国下午茶之旅
-
8.9
Teatime
-
8.10
印度红茶文化旅游
-
8.11
阿萨姆红茶
-
8.12
肯尼亚红茶文化旅游
-
8.13
斯里兰卡红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经典导读:苏东坡与《叶嘉传》
-
9.1
《叶嘉传》的创作背景
-
9.2
反对变法,宦海沉浮
-
9.3
《叶嘉传》的茶史价值
-
9.4
建安贡焙精巧之技
-
9.5
建安御茶点茶之艺
-
9.6
《叶嘉传》儒道互济的茶道精神
茶文化典籍—宋明茶书
-
10.1
宋代茶书(1)
-
10.2
宋代茶书(2)
-
10.3
明代茶书概说
-
10.4
后世评价—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
-
10.5
明代茶书与儒家
-
10.6
《续茶经》和清代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