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文化概说
绪论部分解释了什么是“文”、什么是“化”,以及文化、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相关概念。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及发展的六个时期:萌生期、形成期、发展期、鼎盛期、衰落期、复兴期。 课程思政融合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五千年光辉悠久的历史,知晓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增加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
●0.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本节主要阐述了什么是“文”、什么是“化”,以及“文化”的本义--“以文教化”。还解释了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
●0.2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本节主要介绍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物质文化和原始宗教崇拜。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六个时期:中国文化的萌生期--夏商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战国至秦汉;中国文化的发展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国文化的鼎盛期--宋元;中国文化的衰落期--明清;中国文化的复兴--当代。
-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本章主要讲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四个方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观念;以“人”的生存、发展、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人为本”思想;被誉为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人生价值最集中的理论概括的“刚健有为”精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之魂,贵和谐、尚中道的“贵和尚中”精神。 课程思政融合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让学生了解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多元的协调发展,也有力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从而激发学生民族责任感,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
-
●1.1天人合一
本节主要介绍“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阐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及其思想实质--借助于高高在上的天来证实宗法制度的合理性;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及其思想实质--“绝圣弃智”。
-
●1.2以人为本
本节主要介绍“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及内涵。“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人本主义”、“民本思想”。并分别介绍两种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在封建社会治国施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正是“以人为本”思想使统治者体恤民间疾苦,想到底层百姓的利益,由此实现了王朝的长远利益。
-
●1.3刚健有为
本节主要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刚健有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刚强劲健,自强不息;二是刚正不阿,恪守正义。刚健有为思想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
-
●1.4贵和尚中
本节主要介绍“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之魂。贵和尚中就是“贵和谐,尚中道”,也就是“以和为贵,崇尚中庸”。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
第二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饮食的四大风味流派;饮食与健康;我国年节期间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节庆食品和饮宴风尚以及饮食趣话。 课程思政融合点:讲解我国节庆食俗,引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
●2.1起源与发展
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最悠久的国家,本节主要讲述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
●2.2地域流派
中国地域宽广,有成千上万种天然原料,这些物产随地域变化而种类繁多,为各地、各民族风味流派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饮食四大风味流派。
-
●2.3饮食与健康
传统医学认为食物都具有“药性”,饮食的调理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本节主要讲述怎样用饮食来进行食疗,保持人体健康。
-
●2.4饮食趣话
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民族饮食习俗也不尽相同,本节重点讲述中国的重要节庆春节、清明和中秋的食俗。
-
●2.5节日食俗
中国有许多独具一格的“吃”的风俗,这些吃俗和饮食的背后也流传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传说,本节重点讲述关于饮食的奇趣轶事。
-
第三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帝王服饰;中国古代官服;中国古代女子服饰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课程思政融合点:在少数民族服饰章节讲述中,通过中华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讲述,增加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
●3.1古代帝王服饰
中国古代服饰是中国礼制社会的一种标志。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帝王服装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本节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帝王服饰。
-
●3.2中国古代官员服饰
官服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不同的朝代的官服都各具特色。官服的出现,是服饰标志功能发展的必然结果。本节重点讲述不同朝代官服的颜色变化及补服的特点。
-
●3.3古代女子服饰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独特的完备的服装体系中,女子服饰以其独特的魅力大放光彩。本节重点讲述中国古代各朝女子服饰的特点。
-
●3.4少数民族服饰
风格迥异的各民族服饰,组成了中华服饰文化绚丽的艺术长廊,本节主要介绍朝鲜族、傣族、藏族和苗族这几种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
-
第四章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本章节主要介绍中国的传统礼仪,分别从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个方面展开,阐述了各种礼仪的含义、组成部分、如何行礼及意义。 思政要点:通过传统礼仪的学习,感受“礼仪之邦”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
●4.1吉礼
本节简单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五礼内容,重点讲述其中的吉礼,对吉礼的祭祀的对象及不同祭祀的等第做进一步的阐述。
-
●4.2凶礼
本节讲述了五礼中的凶礼,以一个完整的葬礼礼仪即士丧礼、既夕礼和士虞礼为讲述重点,以此了解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
-
●4.3军礼
本节简述了军礼的内容,以军礼中的大师之礼为讲述重点,对古代战争的祭祀、誓师及凯旋战败等礼仪做了详细阐述。
-
●4.4宾礼
本节简述了古代宾礼,主要包括诸侯朝见天子的朝觐之礼,诸侯之间联络感情的聘问之礼,士之间或士与大夫之间的士相见礼这三个方面。
-
●4.5嘉礼
本节简述了古代嘉礼,以在人生中有着意义重大的冠礼和婚礼为重点,了解冠礼和婚礼的流程、礼仪和意义。
-
第五章中国古代姓氏文化
本章介绍了中国姓氏的来源、衍变及姓氏著述。古人取“名、字、号”的寓意、原则、作用及起名习俗及禁忌。讲解了族谱和堂号的相关知识以及堂号产生的几种常见类型。 课程思政融合点:通过讲授姓氏衍变及来源,了解姓氏的历史渊源、家族名人的崇高业绩。唤起对先祖的景仰和认同,有利于认识自身、改造自身,引发对历史的反思,对未来的探索和憧憬,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精神。讲授族谱与堂号的有关知识,除了光宗耀祖外,还承继一种“家风”、“族风”。这种“家风”、“族风”有利于增强民族(家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于体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和价值取向。
-
●5.1姓氏的衍变
本节主要介绍中华古姓的起源,姓氏衍变的三个阶段:姓的产生、氏的产生、姓氏合一。“姓”和“氏”的区别:姓是总括家族祖先出自于何处的标志。氏是姓的分支,氏是区别家族子孙分化于何处的标志。还介绍了几位名人本来的姓。
-
●5.2姓氏的来源
本节主要介绍姓氏的几种主要来源。以自己出生地或氏族图腾为姓;以祖先的族号或祖父的字或名为姓;以国名为姓;以居住地为姓;以祖先的职业或技能为姓;皇帝赐姓;为避灾难而改姓。
-
●5.3百家姓杂谈
本节主要介绍我国历代姓氏学著述,以及宋代《百家姓》的相关知识。还介绍了现代“百家姓”中十大姓及其姓氏来源,当今十大古怪姓氏,以及容易读错的姓。
-
●5.4古人的名字号
本节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知识。一是古人的“名”,古人的起名习俗及取名原则。二是古人的“字”,古人取字的主要含义。三是古人的“号”,自号、尊号的区别。以及古人名、字称呼的场合及禁忌。
-
●5.5族谱堂号
本节主要介绍族谱和堂号。族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族谱的发展历史包括:结绳家谱、实物家谱、谱谍谱系。堂号是同族人的共同徽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介绍了堂号产生的几种类型。
-
第六章中医药文化
本章讲述了中医药辉煌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国古代主要医学家、医学著作。解读了中医深邃的智慧: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介绍了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一些方法独特、效果独到的非药物疗法的中医技术。中医知识在成语、对联、诗歌、小说等文学艺术中的融合运用。介绍了“百草之王”、“中药将军”、中药“和事佬”等神奇的中草药。 课程思政融合点:通过对古代医学家的介绍,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国药物学前辈是如何历尽艰辛、亲身实践、严谨治学的,让学生感受到为科学献身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介绍草药王国,使学生意识中国地大物博,自然界对人的厚爱和滋养,唤醒人们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介绍推拿、刮痧、拔罐等一些方法独特、效果独到的非药物疗法的中医技术,让学生了解中医在疾病防治,保障人们生命健康,以及为世界医药发展做出的贡献。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中医文化学习兴趣,也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
●6.1辉煌的发展历程
本节主要讲述了中医药的起源,以及中医药辉煌的发展历程:医学的早期发展阶段--夏商周;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医学的迅速成长期--两晋、隋唐;学术争鸣期--宋元;医学发展的新阶--明、清。还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医药学家及其著作、理论。
-
●6.2深邃的中医智慧
本节主要解读了中医药学蕴含的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以及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兼容并蓄、创新开放的中医智慧。包括独特的生命观、病理观、防治观,具体体现为:整体观念、未病先防(治未病)、辨证论治、四诊合参、阴阳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
-
●6.3独特的中医技术
本节主要介绍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一些方法独特、效果独到的非药物疗法的中医技术。中医技术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和验证,中医的防病治病技术在养生调摄和疾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6.4交融的中医文化
本节主要介绍文学艺术中的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和古典诗词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相得益彰,共同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介绍了成语典故与中医药文化,对联中的中医药文化,小说《红楼梦》与《西游记》中的中医药文化。
-
●6.5浩瀚的中药王国
本节主要介绍《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药物学专著。带领大家认识一些国宝名药:“百草之王”--人参、“中药将军”--大黄、中药“和事佬”--甘草等。以及鹿茸地龙等名贵稀缺的“动物药材”。还介绍了道地药材、中药炮制等知识。
-
第七章中国传统游戏
本章节主要介绍中国的传统游戏,从游戏的起源说起,依次了解中国古代竞技类、益智类、风雅类、节日类游戏,每节选取两到三种代表性的游戏,阐述游戏规则、玩法及发展历史。 思政要点:在传统游戏的学习中,感受古人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和智慧,对现代游戏多是电子游戏的现象进行反思,激发学生对传统游戏的兴趣。
-
●7.1游戏概说
本节简介了中国古代游戏的发展进程,即原始时期、先秦时期、汉魏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五个历史阶段,初步了解每个阶段的一些代表性游戏。
-
●7.2竞技游戏
本节依据传统游戏的特征把传统游戏分为竞技类、益智类、风雅类和节日类四个类别,并以蹴鞠和打马球两种游戏为例,阐述竞技类游戏的规则和特征。
-
●7.3益智游戏
本节讲述了古代的三大经典益智类游戏,即华容道、九连环和七巧板,对每种游戏的历史和玩法做了详细阐述。
-
●7.4风雅游戏
本节讲述了古代的风雅类游戏,以曲水流觞、藏钩和射覆为代表并结合历史上及文学作品中的的经典游戏场景,了解风雅类游戏的特征。
-
●7.5节日游戏
本节讲述的是古代的节日类游戏, 重点对一些逐渐在历史中淡去了身影的游戏比如斗百草和乞巧等做详细阐述,一起来了解这些游戏的规则和玩法。
-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
本章主要介绍教育的起源及分类。中国古代官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私学的兴起与发展、家庭教育的典范。介绍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孔子、主张教育的作用在于“明人伦”的朱熹、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致良知”的王阳明等几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介绍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历程。以及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等产生的作用及影响。 课程思政融合点:讲述家庭教育的典范故事,让学生明白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学习应成为习惯,学习可成就人生。通过对古代教育思想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学习让人明志、让人解惑。在讲述科举考试制度,让学生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讲述教育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明白教育对国家、民族、个人的作用及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他们的知识是要用来服务社会及回报祖国。
-
●8.1古代官学
本节主要介绍古代官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夏商周是古代官学的建立期;汉代是古代官学的发展期,“独尊儒术”促进了官学的进一步发展;隋唐宋元是古代官学的繁荣成熟期,隋唐建立了完备的官学制度;明清是古代官学的衰亡期。
-
●8.2古代私学
本节主要介绍作为官学教育的重要补充--私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还介绍了蒙学发展及蒙养教材;书院的发展;《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等家庭教育思想,以及作为家庭教育典范的孟母三迁、曾子杀猪、岳母刺字等故事。
-
●8.3古代教育思想
本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几个重要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一是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观等。二是主张教育的作用在于“明人伦”的朱熹的教育思想。三是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致良知”的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
●8.4古代科举考试
本节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科举考试的规则、制度、流程,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等产生的作用及深远影响。
-
第九章中国古代官制
中国古代官制内容包括秦汉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官制、隋唐官制、宋元官制和明清官制;各节按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两大模块分开讲述。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在中央,以三公九卿为主;在地方,以郡县首长负责的新型封建官制。汉承秦朝制,为整个封建社会官制奠定了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三省制的发展形成期;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的定型成熟期,中央政府机构的六部制从此成为封建国家政权机构的基本组织形式;宋代的官、职、差遣分授制度、元代的创建行省,都是中国行政体制中的变革性制度;明清两朝采取系列措施,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课程思政融合点: 讲解《秦汉官制》时,结合现实,让学生了解我国地方管理体制历史悠久,符合国情、民情;学习三省六部制时,通过具体阐释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深化学生对权力均衡、高效运行的理解,增强对国家制度建设的信心,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力。
-
●9.1秦汉官制
在中央机构设置上主要介绍了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府,三府是中央政权的决策机构,构成秦汉官制的铁三角;在职官设置方面介绍了皇帝、三公和九卿。在地方机构上主要介绍了郡县制,职官设置方面主介绍了郡守、县令等。
-
●9.2三国两晋南北朝官制
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呈现出继往开来的特点。相权的转移,三省制的形成,九卿制度的衰微,是这一历史时期职官制度中最重要的变化;而在地方上,这一时期,基本上是州、郡、县三级制,但也有王国混杂其间。
-
●9.3隋唐官制
隋唐官制是中国古代官制发展史上的完善定型期。隋代三省是指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而唐代以中书、门下、尚书为三省,三省六部制是较为成熟的官制,影响深远。
-
●9.4宋元官制
宋代的宰相沿袭隋唐的制度,仍是集体制;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三司又叫“计省”,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机构。因增设行中书省,元代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四级地方政权。省的制度,从元朝沿用至今。
-
●9.5明清官制
明代中央官制主要讲述了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设立和二十四衙门等;清代中央机构,主要介绍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军机处理藩院和内务府等。
-
第十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重点讲述孔孟仁学、老子道论、庄子人生论和禅宗顿悟等内容。“仁”是孔孟学说的核心概念,孔子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仁学思想体系,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予以丰富、发展,为“仁”找到了人性论的根据,提出了“仁政”思想。“道”是老子思想最为核心的概念。“道”具有道性自然、道为实体、道体本无和循环往复运动等特点。人生论是庄子学说的重点,大致包括生死观、处世论和人格境界论三个方面的内容。慧能“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自性自度”的解脱观等主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禅宗思想,体现了中国民族性中一份奇特的生命智慧。
-
●10.1孔孟仁学(上)
“仁”是孔孟学说的核心概念,孔子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仁学思想体系,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予以丰富、发展,提出了“仁政”思想。本节重点讲述“仁”提出的历史背景和“仁”的内涵:爱人、忠、恕。
-
●10.2孔孟仁学(下)
本节重点讲述孔孟为“仁学”探寻人性论基础,他们的论述增强了人们行仁的信心。仁是最高的德,是不断企及的理想和目标。儒家的最高追求是“内圣外王”,现实指向则是通过由仁行义养成君子,以行仁政。
-
●10.3老子道论
“道”是老子思想最为核心的概念,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道”具有道性自然、道为实体、道体本无和循环往复运动等特点。由于道具有不可言说的特点,人们需要通过“涤除玄览”的方式去体悟道,深入理解“无为”的重要性。
-
●10.4庄子人生论
庄子的人生论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死生存亡为一体”的气化生死观认为生和死不过是气在生命体各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崇尚“自然”的处世论主张“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乘物游心”的理想人格境界是庄子的最高追求。
-
●10.5禅宗顿悟
中国禅宗自称教外别传,慧能大师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慧能“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自性自度”的解脱观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禅宗的思想,体现了中国民族性中一份奇特的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