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导言
什么是中国现代史?从纵向来说,中国现代史是中国通史的一部分,是中国走过了古代、近代,发展到现代的历史;从横向来说,中国现代史是现代社会的历史,是整个世界现代史的一部分。如果要给它一个定义,中国现代史就是学习和研究中国现代社会发生、发展的进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
●0.1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的时间断限、社会性质、政权更迭和革命性质的变化。
-
●0.2中国现代研究范式
中国现代史的国内外研究范式,如 “革命史”“现代化”“冲击—反应”等模式。
-
第一章北洋政府的统治和新时代的开创
本章讲述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3年年底,约4年多的历史,但要延伸至1916年,在革命史上称作五四运动和中共创立时期。在北洋军阀的混乱时期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
●1.1北洋皖系政局:民主制度与割据、流变
北洋军阀的割据及皖系上台后的中央变局和对外卖国。
-
●1.2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及新生社会力量的成长
一战时期我国工业化浪潮及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等新生力量的成长。
-
●1.3新文化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
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的巨大冲击,又一次社会变革的来临。
-
●1.4一战:中国步入国际舞台
中国利用一战步入国际舞台的努力以及战后的失与得。
-
●1.5民众的新觉醒: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起因、经过、意义、精神传承及有关争议问题。
-
●1.6闸门开了:五四后新文化的澎湃
五四后新思潮喷涌而出、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及与其它思潮的论战。
-
●1.7中国国民党:成立与奋斗
中国国民党的沿革、正式成立和孙中山的不懈奋斗。
-
●1.8北洋直系政局:混战、贿选与自治
直系上台前后与皖系、直系的混战及总统贿选和地方自治。
-
●1.9中国共产党:创建与初期革命
中国共产党从小组出现到一大、二大建党任务的完成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
●1.10国共合作的酝酿:党内合作
为了反帝反军阀,国共两党酝酿合作,中共三大和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
第二章国民革命与北洋军阀的溃败
本章讲述从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到1927年7月七一五分共,不到4年的历史,在革命史上称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苏联帮助下,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却向共产党举起屠刀。
-
●2.1国民革命的兴起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新三民主义的内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黄埔军校的创办,国民革命兴起。
-
●2.2北京政变和北洋执政府的成立
倾向革命的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的前因后果,孙中山被邀北上,但却成立了北洋执政府。
-
●2.3广东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在北方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中,国民党军统一了广东根据地,成立了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为北伐战争奠定基础。
-
●2.4五卅运动和反奉倒段运动
中共四大的召开和功绩,从南到北一片革命风暴。
-
●2.5革命阵营的争斗和蒋介石的崛起
南方革命阵营的激烈斗争,国民党出现分裂,蒋介石地位迅速崛起。
-
●2.6北伐战争和奉系在北方的统治
北伐战争进展顺利,冯玉祥在西北配合北伐,张作霖却成立安国军政府,对抗革命。
-
●2.7工农运动的大发展
北伐期间工农运动获得巨大发展,但也引发国共两党内部的不同声音。
-
●2.8国民党右派叛变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统一战线内部矛盾激化,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
第三章国民政府的统治、土地革命和局部抗战
本章讲述从1927年8月南昌起义到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10年的历史,在革命史上称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存在国、共、日本三种势力的对抗和博弈,也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交织演变时期。
-
●3.1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中国
国民党内各派暂时合流,蒋介石发动二次北伐,张学良易帜促成国家统一。
-
●3.2国民政府的党国体制和初期政策
国民党实行训政,建立“以党治国”体制,反苏反共,整顿财政,改订新约。
-
●3.3国民党内的混战和中间政派的活动
国民党内各军事集团展开混战,党内各政派和社会各政派的不同主张和活动。
-
●3.4中共的反抗:武装起义和红军建
面对国民党的镇压,中共党人在各地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建立红军和苏维埃政权。
-
●3.5革命新道路的形成和土地革命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土地革命获得农民拥护,毛泽东基本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
●3.6红军三次反“围剿”和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取得胜利,各根据地联合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以毛泽东为主席。
-
●3.7日本侵略和中国局部抗战
日本按照大陆政策,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并向内地侵略,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
●3.8国民党统治的强化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国民党内蒋汪合作,从特务、保甲、军事、经济等方面强化统治。
-
●3.9国民政府的现代化努力
国家现代化不可回避,国民党在度量衡上与国际接轨、统一币制,开展新生活和经济建设运动,但现代化建设举步维艰。
-
●3.1030年代文化思想界的争论
政治分裂也引起文化思想的争鸣,“左联”内部、建国模式、中西文化的争论,都引人深思。
-
●3.11王明“左”倾错误和红军长征的开始
王明“左”倾错误使白区和苏区都损失巨大,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离开南方根据地开始长征。
-
●3.12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
遵义会议召开的经过和结果,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留守红军开展三年游击战争。
-
●3.13华北事变和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
华北事变的内容和影响,国共两党开始调整自己的政策。
-
●3.14西安事变和全国抗日局面的初步形成
全国抗日形势的发展,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形式、目的和深远影响,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
第四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本章讲述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这 8年的历史,是继局部抗战之后的全面抗战时期,经过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日本一步步从狂妄走向失败;中华民族团结一致,艰苦抗战,最终取得了完全胜利。
-
●4.1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从卢沟桥事变到八一三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再度合作。
-
●4.2中国抗战部署和华北正面战争
中国抗战方针和战区设置,中日两国军力的比较。日军从北方分三路侵略华北,太原会战和平型关大捷。
-
●4.3华中华南正面战争
日军又沿长江西侵,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淞沪会战的惨烈和作用,中国迁都和日军南京大屠杀,徐州会战和台儿庄大捷,武汉和广州失陷。
-
●4.4洛川会议和敌后战场的开辟
中共洛川会议的全面抗战路线,红军改编和苏区改制,八路军以山西为中心开辟敌后战场,坚持持久战略。
-
●4.5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
抗战初期各国对华抗战的不同态度,国民党制定战时应变政策,中间政派也表达战时主张,沿海工业和战区高校紧急内迁。
-
●4.6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和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方针,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并在南京建立汪伪政权。
-
●4.7相持阶段国共两党的抗战与摩擦
国共两党在坚持抗战,又发生摩擦事件,百团大战与皖南事变。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中国民主同盟宣告成立。
-
●4.8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战场
中国战区的成立的背景和作用,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日本对中国发动有限进攻。英美全面支持中国抗战,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及影响。
-
●4.9解放区军民战胜严重困难的斗争
解放区严重困难的原因和表现,中共中央实施十大政策,战胜了严重困难,延安整风的内容和成效。
-
●4.10豫湘桂战役和解放区的局部反攻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展形势下,国民党战场却出现豫湘桂大溃退的局面,解放区军民开展了局部反攻,中共七大和国民党六大,争夺战后中国的命运。
-
●4.11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美国原子弹的威力和苏联参战下,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国民党受降,中国抗日战争完全胜利。
-
第五章解放战争时期
本章讲述从1945年8月抗战胜利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4年间的历史,在革命史上称作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是国共决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的时期。
-
●5.1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的抉择
战后国际国内格局的变化,虽然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但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之间的斗争激烈。
-
●5.2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
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先后发动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地位。
-
●5.3国统区的经济政治危机
由于一系列原因,战后国统区的经济政治陷于危机,人民民主运动形成第二条反美蒋战线。
-
●5.4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入进攻
解放战争没有经过相持阶段直接转入战略进攻时期,解放军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人民革命战争达到一个转折点。
-
●5.5战略决战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蒋介石宣布实行宪政,解放军开展三大战役,国民党行将失败。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为建立新中国做准备。
-
●5.6国民党政权的灭亡和新中国的成立
国民党政权迅速灭亡,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