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山东联盟-山东科技大学)
思想道德与法治(山东联盟-山东科技大学)
2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30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共3学分。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育,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针对大学生向,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大学生学习法治思想、养成法治思维,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从而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思想道德与法治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徐玉明
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徐玉明
人生的青春之问
人的本质是什么
徐玉明
正确的人生观
人为什么活着
徐玉明
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
徐玉明
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徐玉明
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刘杰
崇高的理想信念
刘杰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刘杰
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正确对待义与利
苑素梅
谁能够为中国精神代言
苑素梅
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李之鹏
筑牢国家安全意识的“堤坝”
苑素梅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杨立蛟
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立蛟
为何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自信?极践行者
杨立蛟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梁秀文
道德的功能和历史类型
梁秀文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梁秀文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梁秀文
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
张东玲
如何理解网络道德
张东玲
弘扬工匠精神恪尽职业道德
张东玲
大学生如何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
徐晓云
如何理解爱情
徐晓云
失恋不同态度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徐晓云
新时代大学生如何培养责任感
徐晓云
如何做向上向善知行合一的好青年
张东玲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孙健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孙健
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孙健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孙健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孙健
法治思维内涵与特征
杨立蛟
认识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杨立蛟
  • 绪章思想道德与法治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要面对和回荅时代的问卷。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就事业、不容辜负的好时代。当代大学生应珍惜历史机遇,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肩负接续奋斗的光荣使命,坚定理想,增强本领,勇于担当,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立志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

  • 0.1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新时代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勤学报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机遇。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在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建设主战场、文化发展大舞台、社会建设新领域、科技创新最前沿、基层实践大熔炉,都是当代大学生贡献聪明才智、书写青春篇章的热土福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 0.2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大学生应该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夯实综合素质基础,着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展现新的风貌、新的姿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

    怎样才能不虚度人生,这是萦绕在每一位大学生心头的青春之问。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样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大学生要学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 1.1人的本质是什么

    习近平同青年大学生座谈时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大学生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首先要学会科学看待人生的根本问题,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掌握人生观的基本理论。

  • 1.2正确的人生观

    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应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问题的基本理论,准确掌握面对和解决人生问题的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目的、端正人生态度、认识人生价值,为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 1.3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美好的人生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大学生要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下,正确对待人生矛盾,自觉抵制错误观念,努力提升人生境界,成就出彩人生。

  •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

    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理想的彼岸。科学的理想信念,既是指引人们穿越迷雾、辨识航向的灯塔,也是激励人们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风帆。大学生坚定科学信仰,追求远大理想,在为实现中国时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是自身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也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

  • 2.1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个人精神上“缺钙”,就容易精神空虚甚至陷人精神荒漠,既不可能感受精神生活的丰满充实,更不可能承担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 2.2崇高的理想信念

    加强思想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必须牢牢把握理想信念这个核心。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新时代大学生应当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2.3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如果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那么,唯有实践才是联系二者的桥梁。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的实现往往要通过一条并不平坦的曲折之路,有赖于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奋斗。实践,只有实践,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 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当代大学生担当着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要努力做忠诚的爱国者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中国精神的青春风采。

  • 3.1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华民族能够在5_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孕育于中华民族悠久辉煌历史文化之中的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 3.2筑牢国家安全意识的“堤坝”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青年大学生要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自觉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 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大学生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最充分的青年先进代表。

  • 4.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全社会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 4.2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这种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的精神状态,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高度自觉自信的状态。坚定的核心价值观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现实基础、强大的道义力量为我们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 4.3为何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自信?极践行者

    青年的价值取向,既关系着自己的健康成长成才,又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学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大学时期是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对大学生一生影响很大。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需要认真学习道德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积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在投身崇德向善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品质。

  • 5.1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了解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及历史发展,有助于大学生更加自觉地明德惟馨、崇德修身。

  • 5.2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充分吸收借鉴各种优秀道德成果。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国革命道德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大学生应当自觉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同时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识。

  • 5.3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公民道德建设,对于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必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学生要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加强品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努力做到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 5.4如何做向上向善知行合一的好青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重在实践,贵在坚持。大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就要向道德模范学习,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建设法治中国,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和推动。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大学生肩负着重要责任。大学生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而且要努力提高法治素养。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成,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 6.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是维护人民利益和公民权利的有力武器,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活动规则和行为准绳。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法律,要在理解法律及其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发展规律和时代价值,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6.2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保障。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要理解我国宪法地位和确立的基本原则,全面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构成,懂得各个法律部门及重要法律的基本功能,深化对法治中国的制度认知,增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本领。

  • 6.3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全面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大学生应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核心要义。

  • 6.4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 6.5法治思维内涵与特征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必须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大学生要准确把握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正确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逐步培养法治思维,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6.6认识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要落实到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上。什么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公民应该如何理解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如何依法行使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以及滥用法律权利和违反法律义务后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大学生应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也是提高自己法治素养的途径。

  • 开始学习
  • 绪章  作业测试
    绪章思想道德与法治

    0.1 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0.2 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视频数2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1.1 人的本质是什么

    1.2 正确的人生观

    1.3 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视频数4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2.1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2.2 崇高的理想信念

    2.3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视频数3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3.1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3.2 筑牢国家安全意识的“堤坝”

    视频数4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4.2 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 为何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自信?极践行者

    视频数3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5.1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5.2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5.3 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5.4 如何做向上向善知行合一的好青年

    视频数12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6.1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6.2 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6.3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6.4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6.5 法治思维内涵与特征

    6.6 认识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视频数7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