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了环境的概念、环境的分类和组成、环境的特性;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当前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及实现途径,我国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介绍了国内外环境保护发展历程。本章要求系统地了解环境、环境问题及其相关的环境基础知识;明确当前的环境问题,并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起因;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理解环境保护工作及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逐步发展过程。
-
●1.1环境的基本概念及特性
本节介绍了环境的概念、环境的分类与组成及环境的特性。
-
●1.2环境问题
本节介绍了环境问题及其分类、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根源和当代环境问题。
-
●1.3可持续发展与环境
本节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
-
●1.4国内外环境保护发展历程
本节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环境保护发展历程和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论
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周围并随地球一起旋转的空气层,它是动植物生长及人类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大气层能够为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提供气体、起参与水循环和维持热平衡作用。
-
●2.1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大气中的成分按体积百分比分为主要成分、微量成分和痕量成分,根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
●2.2大气污染源和污染物
人类活动及自然界都不断地向大气排放各种各样的物质,当其含量超过了正常水平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就构成了大气污染物。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大类。
-
●2.3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也叫作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是指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迁移过程可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大气圈中空气的运动主要是由于温度差异而引起的。
-
●2.4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目前,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包括酸性降水、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等。
-
●2.5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过高,这是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空气中大部分二氧化硫、几乎全部的烟尘和一半以上的悬浮颗粒物都来自煤炭的燃烧。其中,颗粒物污染通常使用各种类型的除尘器进行控制和去除,另一个大气污染控制目标SO2通常使用湿式石灰石—石膏法进行控制和去除。
-
第三章水环境概论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泉。人类许多伟大文明正是因为有了水才得以蓬勃发展。特别是现在,水利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与生存环境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与消除水污染,是人类能够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选择。
-
●3.1水及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上无处不在,或多或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水都能被利用。在本节中,将详细探讨一下什么是水资源,能被人类利用的水才能称为水资源,这些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以及如何进行循环。
-
●3.2水环境污染
水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废水或是污水,除此之外,人类其他活动也会给水体带来污染。本节以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海洋三大水体为切入点,介绍了水体污染的情况。
-
●3.3水污染的危害
水体接受过多的污染物后会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与水体的功能。使水体的水质,生物质,底泥质量恶化的各种物质,均成为水体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的生存和生产都会产生危害。
-
●3.4主要水质指标及水环境标准
水质是指水和其中所含有的杂质所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水质指标是表示水中的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的标准。基于水质指标以及水环境相关标准,才能够判定水资源的质量,并根据其质量确定用途。
-
●3.5水污染与控制
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污染物质被分离分解,污染物的浓度逐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基本上或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随着污染物浓度与数量的增加,就需要进行人工干预,以保障水资源能够再次被利用。本节分别介绍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对水中污染物进行人工净化的方法。
-
第四章物理性污染概论
物理性污染概论
-
●4.1物理性污染定义及特点
物质能量的交换和转化的过程构成了物理环境,它从地球诞生就存在。当环境中的物理因素过高或过低,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时,就产生了物理性污染。
-
●4.2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常用的噪声控制技术有吸声、隔声、消声、隔振和阻尼等。
-
●4.3光污染
从物理学的观点看,光是一种电磁波,是能产生视觉的辐射能。光是客观存在的,但光辐射増至一定量时,将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即产生“光污染”。
-
●4.4电磁辐射污染
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物理现象。电磁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我们把天然的和人为的各种电磁波干扰和有害的电磁辐射称为电磁辐射污染。
-
●4.5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废物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一般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不能使其含量减少,只能通过自然衰变使它们消失掉。
-
●4.6热污染
热污染主要包括大气热污染和水体热污染两个方面。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城市热岛强度是夜间大于白天,日落以后城郊温差迅速增大,日出以后又明显减小。
-
第五章土壤环境概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承载万物,生养万物以养育百姓,土壤一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自然资源,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
●5.1土壤组成及性质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在本章节将从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自净功能四个方面给大家介绍土壤的相关知识。
-
●5.2土壤的污染
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侵占土壤面积不断增加,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空气中有害气体和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到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在本章节主要向大家介绍两个方面1.土壤污染源及污染物质,2土壤污染的特点及危害。
-
●5.3土壤污染的防治
目前,土壤污染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并危害人体健康,加强土壤污染的防治刻不容缓。在本章节主要介绍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三个方面。
-
第六章固体废物处理和利用
本章着重介绍固体废物基本概念、管理原则,及目前主要应用的焚烧、堆肥化、填埋等处理处置技术。内容包括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固体废物污染对环境的影响,3R原则与三化原则。固体废物的压实、破碎、分选等预处理技术。焚烧的含义、废物燃烧过程,影响焚烧的主要因素,焚烧厂构成及焚烧工艺流程,焚烧过程中二噁英的控制。堆肥化的含义、原理、影响因素和工艺流程。填埋场的分类、填埋场构造、填埋工艺和填埋产生的污染物。
-
●6.1固体废物概述
本节主要介绍固体废物定义、分类,固体废物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管理原则。
-
●6.2固体废物的预处理技术
本节介绍压实、破碎、分选等预处理技术。
-
●6.3固体废物焚烧处理技术
本节介绍固体废物焚烧技术的基本原理、焚烧厂系统组成、二噁应的生成与控制。
-
●6.4固体废物堆肥化处理技术
本节讲述固体废物堆肥化的含义、原理、影响因素及工艺流程。
-
●6.5固体废物最终处置技术
本节介绍填埋场的分类、填埋场构造、填埋工艺流程、渗滤液与填埋气的成分和特点。
-
第七章城市生态系统与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章介绍什么是生态城市,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生态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主要是环境问题,比如对气候,水体,大气的影响。生态城市的特征,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建设完美生态城市要采取哪些措施。
-
●7.1城市环境生态的特点和研究的意义
]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科学文化实体和自然实体的有机统一。认识和研究城市环境和生态问题,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生态调控的途径与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环境和生态恶化,促进城市环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
●7.2国际城市环境与生态研究进展
研究国际城市环境现状与生态发展现状,谋求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算算途径。
-
●7.3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是地球生物圈中生态系统的一种,是人类为了提高自身生存质量而创建的独特的人工生态系统,由自然、社会和经济三个系统所组成。其功能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平衡调节功能。
-
●7.4生态城市概念
讨论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应具备的条件。如何通过合理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
●7.5城市环境生态规划与建设
城市环境生态规划的特点与任务;城市环境生态系统的目标规划;城市环境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与过程;生态城市建设。
-
●7.6城市化发展对区域气候影响
城市大气边界层;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热岛影响;我国东北地区百年温度变化。
-
第八章环境监测与评价
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都是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质量管理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容广泛,体系庞杂,在环境管理中十分重要。环境监测是环境质量管理的基础,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
●8.1环境质量管理概述
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是能够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环境质量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环境质量管理是为了保证人类生存与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质量所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三部分内容:首先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确定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然后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控、测试和评价,最后编写环境质量报告书,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
●8.2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科学的其它各个方面都依赖于环境监测的数据。环境监测是环境质量管理的基础,也是制定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的内容的不仅包括对环境中污染物进行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还包括对物理因子如热、声、光、电磁辐射、振动以及放射性等强度、能量和状态测试的的物理监测,此外还包括对生物由于环境质量变化反映出的各种信息比如说是受害症状、生长发育、形态变化等进行测试的生物监测,同时,还包括对区域群落、种群和迁移变化进行观测的生态监测。
-
●8.3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价和预测。评价标准主要指我国环境标准体系中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评价方法包括指数法、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专业判断法等多种方法。按照这些标准和方法说明、评价和预测环境质量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特定地区或区域环境质量的水平和差异,阐明影响环境质量的原因及有可能采取的措施,为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建设规划、加强环境管理以及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