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9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泰山学院
开课教师李芳杨峰田锐刘琳郑珊珊史晓冉寻凤娇孙海潮
学科专业教育学教育学类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需要心理学,凡是培养教师的地方就需要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揭示小学教与学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提升教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绪论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李芳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李芳
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意义
李芳
教育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
李芳
学习及学习理论
学习的概念及意义
李芳
学习的分类
李芳
桑代克的试误联结说
李芳
巴甫洛夫和华生的替代联结说
李芳
斯金纳的强化联结说
李芳
斯金纳及其理论的影响
李芳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李芳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总结
李芳
科勒的认知-顿悟说
李芳
托尔曼的认知-符号说
李芳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1
李芳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2
李芳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3
李芳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4
李芳
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1
李芳
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2
李芳
布鲁纳与奥苏伯尔的比较
李芳
加涅的学习理论及总结
李芳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概述
刘琳
学习动机理论之一-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刘琳
学习动机理论之二-韦纳归因理论
刘琳
学习动机理论之三-塞利格曼习得无助理论
刘琳
学习动机理论之四-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
刘琳
学习动机的培养
刘琳
外部奖励的代价
刘琳
知识与技能
知识的概述
孙海潮
知识直观
孙海潮
知识的应用
孙海潮
技能的概述
寻凤娇
操作技能的形成
寻凤娇
心智技能的形成
寻凤娇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的概述
寻凤娇
形式训练说
寻凤娇
相同要素说
寻凤娇
概括化理论
寻凤娇
关系转换说
寻凤娇
现代迁移理论
寻凤娇
影响因素
寻凤娇
促进迁移的教学
寻凤娇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概述
孙海潮
认知策略
孙海潮
元认知策略
孙海潮
资源管理策略
孙海潮
学习策略的培养
孙海潮
品德发展与教育
品德的含义与结构
郑珊珊
品德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郑珊珊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郑珊珊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郑珊珊
班杜拉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郑珊珊
小学阶段儿童品德的特点及培养
郑珊珊
小学生过错行为的转化与矫正
郑珊珊
学生差异与教育
小学生心理差异的概述
田锐
小学生智力差异与教育
田锐
小学生认知风格差异与教育
田锐
小学生人格差异与教育
田锐
群体心理与课堂管理
群体概述上
杨峰
群体概述下
杨峰
课堂管理概述
杨峰
课堂气氛管理
杨峰
课堂纪律管理(上)
杨峰
课堂纪律管理(下)
杨峰
小学教师心理
教师劳动的特点与教师角色
杨峰
教师职业心理特征
杨峰
教师威信
杨峰
教师专业发展
杨峰
教师职业倦怠
杨峰
  • 第一章绪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教育心理研究的原则与方法。教学目标和要求:理解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认识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意义。课程思政目标:能够让学生理解实事求是和促进人类发展原则对学习和科研的重要性,对教师和教师成长的大体了解。

  • 1.1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本节主要内容: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的应用。二、学科性质,学科性质是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三、课程内容框架。

  • 1.2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本节主要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五个时期。分别是思想萌芽时期、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深化拓展时期。每个时期各有特点。

  • 1.3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意义

    本节主要内容: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价值,无论对个人发展和专业的成长都非常有帮助。

  • 1.4教育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

    本节主要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二、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 第二章学习及学习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学习的概念和种类;充分理解联结学派和认知学派的每个学习理论,掌握其基本观点,正确评价各个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学习的概念及其分类;深刻理解各个学派中每个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论的贡献和局限,以及每个理论对现代教学的启示。课程思政目标:明白观察学习的重要性,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根据学习理论,理解为何知识的学习和品德的修养同样重要。结合心理学家的成长史和理论的创立过程,学会做人和做学问,促进个人成长。

  • 2.1学习的概念及意义

    本节课主要内容:一、学习的概念,分广义的学习和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就是学校学习。二、学校学习的特点。三、学习的意义。

  • 2.2学习的分类

    本节重点探讨了学习的分类。具体探讨了加涅、布鲁姆、奥苏伯尔、我国学者的学习分类。

  • 2.3桑代克的试误联结说

    本节课重点探讨桑代克的学习理论。一、生平介绍。二、理论的基本内容,即如何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条件进行解释的。三、饿猫开笼实验。四、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五、对桑代克理论的评价。

  • 2.4巴甫洛夫和华生的替代联结说

    本节课重点探讨了替代-联结说理论。一、巴甫洛夫和华生的生平。二、替代联结说理论的基本内容;三、巴甫洛夫和华生的两个实验的对比。

  • 2.5斯金纳的强化联结说

    本节课重点探讨了斯金纳的强化联结说理论:一斯金纳的生平;二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三对斯金纳学习理论的评价。

  • 2.6斯金纳及其理论的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斯金纳的成就;二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三斯金纳对心理学的贡献,四,斯金纳学习理论的创造性问题分析。

  • 2.7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本节重点内容班杜拉学习理论的分析,分别是:一生平介绍;二学习理论基本内容;三理论评价,四,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 2.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总结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主要比较点是: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理论概述;二四个学习理论的特色;三、四个学习理论的主要区别,四,行为学派学习理论的总体评价。

  • 2.9科勒的认知-顿悟说

    本节课主要探讨科勒的学习理论:一、科勒的生平;二科勒的典型实验分析;三认知完型说理论基本内容;四、科勒学习理论的评价。

  • 2.10托尔曼的认知-符号说

    本节课的重点探讨托尔曼的认知符号理论:一、托尔曼的生平;二白鼠迷宫实验分析;三托尔曼学习理论基本内容;四、托尔曼学习理论的评价。

  • 2.11布鲁纳的学习理论1

    本节课重点探讨了:一、布鲁纳的生平;二、布鲁纳的经典实验和他的知觉理论;三、布鲁纳学习理论基本内容的要点。

  • 2.12布鲁纳的学习理论2

    本节课重点讨论了布鲁纳学习理论三个要点: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过程是积极主动的加工过程; 3学生认知发展是形成表征系统的过程。

  • 2.13布鲁纳的学习理论3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有2个要点。学习应注意学科的基本结构; 发现法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

  • 2.14布鲁纳的学习理论4

    本节课重点讨论了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对现代教学的启示和对其理论的评价。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在当时推动美国的教学改革。

  • 2.15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1

    本节课重点讨论了,奥苏泊尔的学习理论中的两个要点:1学习的实质;2学习的过程。关于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旧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从而形成新认知结构。关于学习的过程:就是让新与旧知识产生联结。

  • 2.16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2

    本节课重点探讨了奥苏伯尔学习理论的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教学观点:坚持三条原则。认知同化说的理论评价(贡献与不足)。

  • 2.17布鲁纳与奥苏伯尔的比较

    本节课重点介绍了,学者们在对布鲁纳和奥苏泊尔的学习理论对比分析时,主要从6条相同点和9条不同点对比分析的。两位是当时著名的推动教学改革的教育心理学家

  • 2.18加涅的学习理论及总结

    本节课探讨了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又对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进行对比分析:一、认知学派的五个学习理论;二、五个学习理论分别的代表人物;三、五个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涉及各个心理学家对:学习实质、学习过程、学习条件的论述)四、各个心理学加的.经典实验,五、五个学习理论对教学启示。

  • 第三章学习动机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动机的概念和种类;充分理解每个动机理论,掌握其基本观点,正确评价各个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掌握培养与激发儿童学习动机的措施和方法。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学习动机的概念及其与需要、诱因的关系;深刻理解各个动机理论的基本内容,正确评价各个流派的动机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及其,掌握培养与激发儿童学习动机的措施和方法。课程思政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学习动机,将个人的提升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善于激发和培养自我学习动机。

  • 3.1学习动机概述

    本小结介绍了学习动机的涵义、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学习动机的分类,以及不同流派的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这四个内容。

  • 3.2学习动机理论之一-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本小结介绍了自我效能感的涵义、自我效能感的作用、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以及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增强这四部分的内容。

  • 3.3学习动机理论之二-韦纳归因理论

    本小结介绍了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即三维度八因素、动机归因模式和积极的归因引导这三部分内容。

  • 3.4学习动机理论之三-塞利格曼习得无助理论

    本小结介绍了习得无助的含义与产生过程、习得无助产生的原因和习得无助的防止与减少这三部分内容。

  • 3.5学习动机理论之四-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

    本小结介绍了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中追求成功的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以及行为动机的合成。

  • 3.6学习动机的培养

    本小结介绍了四种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引导积极的学习价值观;引导积极的归因方式;训练成就动机;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消除学生的无力感。

  • 3.7外部奖励的代价

    本小结介绍了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中外部奖励的“隐蔽性代价”,以及避免外部奖励的“隐蔽性代价”的方法。

  • 第四章知识与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知识理解的水平和意义;理解知识的巩固与转化措施;了解技能的掌握过程和方法;掌握促进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方法。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知识理解的水平;理解知识的巩固与转化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充分理解技能的掌握过程和方法和策略。课程思政目标:引导学生真正了解知识理解的实质,做到学以致用,理论服务实践。

  • 4.1知识的概述

    知识的本质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知识划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知识的作用包括三点:首先,知识是个体对行为进行定向和调节的基础;其次,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最后,知识的掌握程度制约着问题的解决水平。

  • 4.2知识直观

    本小节共包含三个重要知识点,分别是:知识直观的含义、知识直观的分类以及直观教学的合理运用。直观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感性知识作出的能动的反映。知识的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在直观教学的合理运用中,我们要尤其注重各种直观方式的优缺点,灵活使用,结合各种直观形式进行教学。

  • 4.3知识的应用

    本小节共包含三个重要知识点,分别是:知识应用的含义、知识应用的过程以及知识应用的影响因素。知识的应用是指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知识应用共包含四个过程:审题、联想、解析和类化。影响知识应用的影响因素包括:待解决问题的表征形式、知识的领会水平与巩固程度以及应用知识的心智技能。

  • 4.4技能的概述

    本章探讨的部分是技能的学习,将从三大方面进行介绍,包括技 能概述,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心智技能的形成。本节将学习技能概述的三部分,分别是:技能涵义,我们知道了到底什么是技能。二是技能的分类,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最后,简要介绍了技能对学生的重要作用。

  • 4.5操作技能的形成

    心理学家们对操作技能的形成机制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理解,本节 中,将重点介绍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和训练,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掌握操作技能,主要包括国外学者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和国内学者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

  • 4.6心智技能的形成

    本节课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心智技能的形成,主要介绍 了国外的五阶段模型和冯忠良的三阶段模型。二是心智技能训练时的注意要点,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掌握心智技能。

  • 第五章学习迁移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学习迁移的实质和意义;掌握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种类;理解学习迁移的相关理论;掌握促进知识和技能教学策略。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种类;深刻理解学习迁移的相关理论;学会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方法。课程思政目标:引导学生真正了解迁移,做到学以致用,理论服务实践。

  • 5.1学习迁移的概述

    本章节的内容,将从五个大方面进行介绍,包括学习迁移概述,早期学习迁移理论,现代迁移理论,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以及促进迁移的教学。本次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第1个是,学习迁移的含义,我们知道了学习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就是迁移。第2个是学习迁移的分类,我们按不同角度的划分,一一介绍了迁移的典型分类,帮助我们更深入、细致地理解迁移。

  • 5.2形式训练说

    本节课探讨的内容是早期学习迁移理论中的形式训练说迁移理论。主要讨论了两个大的问题,第1个是,形式训练说理论的基本观点,该理论主张迁移要通过“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也就是要训练我们的各种官能以促进学习迁移的产生;第2个是对形式训练说理论的评价,我们从该理论的可取之处以及不足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希望大家能够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迁移的产生、发展。

  • 5.3相同要素说

    本节课探讨的内容是早期学习迁移理论中的相同要素说迁移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包括相同要素说的理论观点和理论评价。该理论强调迁移的发生是因为两种活动间有共同要素或共同成分的存在;该理论的贡献在于使当时的学校教育开始脱离形式训练转而注重实际应用,这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我们也看到,该理论过于强调学习是否存在相同要素,而未考虑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这是不可取的。

  • 5.4概括化理论

    本节课探讨的内容是早期学习迁移理论中的概括化理论。主要讨论了两大问题,一是,概括化理论的基本观点,该理论强调迁移的发生是因为对活动原理、法则的概括而产生。二是对概括化理论的评价,从有利于教学方面,要教给学生学会概括以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同时,也介绍了,在原理概括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差异以及概括过程中常出现的两种错误。

  • 5.5关系转换说

    本节课探讨的内容是早期学习迁移理论中的关系转换说理论。分别介绍了关系转换说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该理论强调领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是获得迁移的根本条件。同时客观分析了关系转换说的基本观点,以及重点分析了关系转换说与概括化理论两者的相似之处,便于我们更好的去理解迁移的发生、发展。

  • 5.6现代迁移理论

    本节课探讨的内容是现代迁移理论,主要介绍了认知结构迁移理 论、产生式迁移理论和情境性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以奥苏贝尔和布鲁纳为代表,它强调迁移的发生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而进行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存在迁移。产生式迁移理论,代表人物是安德森,提出迁移的发生取决于先后两种活动间产生式(即条件-行动)规则的重叠与否,重叠越多,越相似,迁移就越容易发生。情境性迁移理论,代表人物是格林诺,该理论主张学习本身就是情境性的,所以,迁移的发生与先后两种学习情境有关,能否达到对新情境的适应则是迁移产生的关键。

  • 5.7影响因素

    在学习完迁移及其各理论观点后,今天我们来探讨的内容是影响 学习迁移的因素。由于迁移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可以说影响学习的所有因素都会直接地、间接地对迁移产生影响。本次课仅就从有关迁移的理论和研究中得出的对迁移影响较为明显的几个方面的因素做介绍。包括学习材料间的相似性、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学习者的心理定势和学习者的智力和年龄。

  • 5.8促进迁移的教学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到迁移在学习中的普遍性和重要 性。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为迁移而教”的一些建议,这一思想包括精选教材促进迁移、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以及教授学会学习。同时,还有利用学习动机迁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利用变式进行教学;教授学习策略以促进迁移等这些方面,以帮助学生消除不利学习迁移的因素,把“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去。

  • 第六章学习策略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学习策略的概念、分类,学会应用常见的学习策略;理解并掌握学习策略的培养与训练。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学习策略的概念、分类和特征;理解和应用常见的学习策略;理解并掌握几种学习策略的培养与训练方法。课程思政目标:导学生有效规划学习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 6.1学习策略的概述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所采取的任何活动。学习策略的特点包括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以及程序性。学习策略一共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开发学习策略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及其迅速发展、拓展生存空间所必备的素质结构。

  • 6.2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和维持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得学习内容保持高度警觉的一种策略。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认知策略包括三类,分别是: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 6.3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 果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元认知策略和其他两种策略同属于过程性知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元认知策略具体又可以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三种。

  • 6.4资源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就是帮助学习者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以及社会利用策略。其中,本节重点阐述时间管理策略以及社会利用策略。

  • 6.5学习策略的培养

    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本小节主要带领大家学习以下三个知识点:培养学习策略的原则,常见的学习策略有哪些,以及如何去培养学习策略,也就是有哪些方法。

  • 第七章品德发展与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品德的概念;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理解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掌握皮亚杰、科尔伯格、艾森伯格和班杜拉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正确评价他们的理论观点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掌握品德矫正的方法。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品德的概念,理解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充分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充分掌握皮亚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正确评价他们的理论观点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掌握品德矫正的方法。课程思政目标:提高大学生抗拒不良诱惑的能力,坚守初心;引导学生树立大是大非观,做一名有修养、高素质的大学生。

  • 7.1品德的含义与结构

    本节课首先明确品德的含义,然后梳理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最后介绍品德所包含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部分心理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 7.2品德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本节课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品德的形成。重点介绍冯忠良的观点,他认为品德的形成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包括社会规范的依从,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规范的信奉三个阶段。第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两大方面。

  • 7.3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本节课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学者简介,介绍皮亚杰的生平;第二,研究方法,介绍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认知所采用的对偶故事法;第三,理论观点,介绍皮亚杰提出的儿童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第四,学以致用,强调皮亚杰理论在生活和教育中的应用。

  • 7.4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本节课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学者简介,介绍科尔伯格的生平;第二,研究方法,介绍科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认知所采用的两难故事法;第三,理论观点,介绍科尔伯格提出“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第四,学以致用,强调科尔伯格理论在生活和教育中的应用。

  • 7.5班杜拉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本节课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学者简介,介绍班杜拉的生平;第二,研究方法,介绍班杜拉研究儿童道德行为所采用的实验法;第三,经典实验,介绍与班杜拉理论相关的三个经典实验(抗拒诱惑的实验、赏罚控制实验、模仿学习实验);第四,在每个实验之后是理论观点和学以致用部分,介绍实验的基本结论和应用价值。

  • 7.6小学阶段儿童品德的特点及培养

    本节课从小学儿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方面的特点着手,提出了培养小学生品德的具体策略,包括:强化道德认知、深化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训练道德行为。

  • 7.7小学生过错行为的转化与矫正

    本节课包括四部分:第一,概念区分,区分了“不良品德行为”和“过错行为”两个易混淆的概念。第二,小学生过错行为的表现,梳理了小学阶段学生常见的过错行为。第三,小学生过错行为出现的原因,分析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儿童自身等导致儿童的过错行为的原因。第四,小学生过错行为出现的矫正措施,给出了六条小学儿童过错行为矫正的具体措施。

  • 第八章学生差异与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差异的表现方面;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能力差异与因材施教;性格差异与因材施教。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策略;掌握能力差异与因材施教策略;掌握性格差异与因材施教策略。课程思政目标:引导学生扬长避短,优化自我个性,同他人和谐相处。

  • 8.1小学生心理差异的概述

    本节主要阐明心理差异的概念、小学生心理差异与教育的内容体系以及应遵循的三个主要原则。

  • 8.2小学生智力差异与教育

    本节主要讲解小学生智力类型、智力水平、智力发展早晚的差异,及其对应的教育策略。

  • 8.3小学生认知风格差异与教育

    本节着重介绍小学生“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反思型和冲动型”、“整体性和系列性”三个认知风格类型的差异与教育策略。

  • 8.4小学生人格差异与教育

    本节小学生人格差异主要包括气质类型的差异和性格结构特征的差异。讲解过程中注意气质的先天性、无好坏之分。由于小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型,正处于发展之中,因而重点讲解气结构方面的特征。

  • 第九章群体心理与课堂管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学生非正式班集体的教育问题;学校人际关系的管理问题等。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班级与班集体组织管理工作;学生非正式班集体的教育问题;学校人际关系的管理问题等。课程思政目标: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将小我融入大我。

  • 9.1群体概述上

    本节主要介绍了群体的含义、特征,以及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各自的特点。

  • 9.2群体概述下

    本节主要介绍了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去个性化、群体冒险倾向、从众与服从。

  • 9.3课堂管理概述

    本节主要介绍了课堂管理的含义、目标、内容和影响因素。课堂管理对教师管理班级有重要意义。

  • 9.4课堂气氛管理

    本节主要介绍了课堂气氛的含义与类型、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以及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 9.5课堂纪律管理(上)

    本节主要介绍了课堂纪律管理的含义、类型、课堂纪律管理的原则,以及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 9.6课堂纪律管理(下)

    本节主要介绍了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产生的原因,以及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小学教师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堂行为。

  • 第十章小学教师心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同;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的策略。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专业角色定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保健。课程思政目标:唤起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情,避免职业倦怠。

  • 10.1教师劳动的特点与教师角色

    本节主要介绍了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和教师所肩负的不同角色。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复杂性、示范性、主导性对教师成长非常重要。

  • 10.2教师职业心理特征

    本节主要介绍了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特征,包括认知特征、人格特征和行为特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的品牌。

  • 10.3教师威信

    本节主要介绍了教师威信的含义与类型、教师威信的作用,以及应该如何树立教师的威信。

  • 10.4教师专业发展

    本节主要介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比较,以及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途径。

  • 10.5教师职业倦怠

    本节主要介绍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与特征、教师职业倦怠的类型、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和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绪论

    1.1 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2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3 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意义

    1.4 教育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

    视频数4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学习及学习理论

    2.1 学习的概念及意义

    2.2 学习的分类

    2.3 桑代克的试误联结说

    2.4 巴甫洛夫和华生的替代联结说

    2.5 斯金纳的强化联结说

    2.6 斯金纳及其理论的影响

    2.7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8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总结

    2.9 科勒的认知-顿悟说

    2.10 托尔曼的认知-符号说

    2.11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1

    2.12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2

    2.13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3

    2.14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4

    2.15 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1

    2.16 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2

    2.17 布鲁纳与奥苏伯尔的比较

    2.18 加涅的学习理论及总结

    视频数18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学习动机

    3.1 学习动机概述

    3.2 学习动机理论之一-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3.3 学习动机理论之二-韦纳归因理论

    3.4 学习动机理论之三-塞利格曼习得无助理论

    3.5 学习动机理论之四-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

    3.6 学习动机的培养

    3.7 外部奖励的代价

    视频数7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知识与技能

    4.1 知识的概述

    4.2 知识直观

    4.3 知识的应用

    4.4 技能的概述

    4.5 操作技能的形成

    4.6 心智技能的形成

    视频数6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学习迁移

    5.1 学习迁移的概述

    5.2 形式训练说

    5.3 相同要素说

    5.4 概括化理论

    5.5 关系转换说

    5.6 现代迁移理论

    5.7 影响因素

    5.8 促进迁移的教学

    视频数8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学习策略

    6.1 学习策略的概述

    6.2 认知策略

    6.3 元认知策略

    6.4 资源管理策略

    6.5 学习策略的培养

    视频数5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品德发展与教育

    7.1 品德的含义与结构

    7.2 品德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7.3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7.4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7.5 班杜拉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7.6 小学阶段儿童品德的特点及培养

    7.7 小学生过错行为的转化与矫正

    视频数7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学生差异与教育

    8.1 小学生心理差异的概述

    8.2 小学生智力差异与教育

    8.3 小学生认知风格差异与教育

    8.4 小学生人格差异与教育

    视频数4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群体心理与课堂管理

    9.1 群体概述上

    9.2 群体概述下

    9.3 课堂管理概述

    9.4 课堂气氛管理

    9.5 课堂纪律管理(上)

    9.6 课堂纪律管理(下)

    视频数6
  • 第十章  作业测试
    第十章 小学教师心理

    10.1 教师劳动的特点与教师角色

    10.2 教师职业心理特征

    10.3 教师威信

    10.4 教师专业发展

    10.5 教师职业倦怠

    视频数5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