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主要讲解与中医学相关的哲学思想,包括阴阳、五行学说,阐述其概念、特性、属性划分、相互关系及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
●1.1阴阳学说
讲解阴阳的医学概念、属性及划分,阐述阴阳之间的关系及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
●1.2五行学说
讲解五行的概念、特性及划分,阐述五行之间的关系及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
第二章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为研究目标的理论体系。既通过解剖分析的直接观察方法认识脏腑的形态和功能,又运用哲学思维以整体观的方法认识脏腑的生命活动规律。
-
●2.1心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为五脏之首,在五行属火,阳中之阳,主宰人体生命活动。
-
●2.2肺
介绍肺的别称、生理功能及系统联属
-
●2.3脾
讲解脾的生理功能及系统联属
-
●2.4肝
肝位于膈下,腹腔之右。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主藏血。
-
●2.5肾
讲解肾的生理功能及系统联属
-
●2.6六腑
阐述胃与小肠的生理功能与生理特性。
-
●2.7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均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
第三章病因学说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织器官之间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既对立又统一的相对平衡状态。凡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病因即致病因素。病因学说主要探讨破坏这种平衡的原因及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
●3.1外感病因
外感致病因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机体而发病的病邪。主要包括六淫、疠气等。
-
●3.2内伤病因
介绍常见的内伤致病因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所伤,及其致病特点。
-
●3.3继发性病因
介绍继发性致病因素瘀血的概述及其致病特点。
-
第四章四诊
四诊,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手段。
-
●4.1望诊
望诊,舌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对一切可见征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从而获得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
●4.2问诊
问诊,是医生有目的的询问患者的一切情况,为诊察疾病收集相关资料的诊察方法。
-
●4.3脉诊
医生用手指触按患者的动脉搏动,体验脉动应指的情况,了解和判断病情的一种诊病方法。
-
第五章养生与预防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明确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养生,就是研究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
-
●5.1体质养生的概念及分类
主要讲授什么是体质,体质的分类及平和体质的特点和养生方法。
-
●5.2体质养生的原则及方法
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但正常人体之间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个体在形质、功能、心理上又存在各自的特殊性。
-
第六章中药
主要介绍中药的性能及常见中药的功效和主治
-
●6.1中药的性能
讲解中药的四气和五味的内容
-
●6.2辛凉解表药
介绍辛凉解表药的概念、性味特点及桑叶、菊花的功效和主治
-
●6.3清热泻火药
阐述清热泻火药的适应证以及石膏、知母、栀子、决明子的功效和主治
-
●6.4清热燥湿药
阐述清热燥湿药的适应证以及黄芩、黄连、黄柏的鉴别
-
●6.5温里药
介绍温里药的适应证以及附子、干姜的功效、临床应用
-
●6.6理气药
阐述理气药的适应证以及陈皮、青皮、香附、木香的功效、临床应用
-
●6.7止血药
介绍止血药的分类以及三七、蒲黄、五灵脂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
●6.8活血药
阐述活血药的适应证和川芎、元胡的功效、主治
-
●6.9补气药
阐述补气药的适应证以及人参、党参、太子参、西洋参的功效及其主治
-
●6.10补血药
介绍补血药的适应证以及熟地、当归、阿胶的功效和主治
-
●6.11补阴药
阐述补阴药的适应证以及枸杞子、桑葚、黄精、黑芝麻、麦冬、百合的功效和主治
-
第七章经络腧穴
本章主要讲解经络的定义、奇经八脉的分布及功能特点、腧穴的命名、常用保健穴、急救穴的主治及应用。
-
●7.1认识经络
经脉的概念及经络的由来
-
●7.2不一样的任督冲
任脉、督脉、冲脉特殊的的循行分布、功能作用
-
●7.3腧穴的命名
腧穴命名的意义、腧穴命名规律及其举例说明
-
●7.4常用保健穴
主要介绍临床常用保健腧穴的定位、主治、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
●7.5常用急救穴
主要介绍临床常用急救腧穴的定位、主治、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