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
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11
开课时间2025/01/15 - 2025/07/22
课程周期27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课程在中文专业学生必修课文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儒家美育观念中的文学原理,可以帮助同学们融合知识体系,开阔学术视野,利用美的规律分析文学活动。授课中将儒家美育观念贯穿于文学理论知识中进行讲解,就可以把儒家美学、文学理论等不同门类的知识有机组织起来,使理论之间能够有机融合、合理沟通,这样单门课程的优势就会得到极大提升,会使同学们头脑中有新的收获。

    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上有其独到之处。首先,本着整体融合的原则,课程的设计有整体上的思路,文学理论与美学等知识之间有机统一,不会游离于主旨之外,这就从总体上保证课程的新颖度、高阶性。其次,根据循序渐进的思想,把课程的结构按照学生已有的知识框架设计,这样讲授和学习具备阶段化,使得目标更加得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最后,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以线上实时辅导答疑、线下扩展见面课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的学生水平及学习效率,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性,增强实践能力。

    本课程的优势首先在于这一课程具有扎实的教学基础。本课程以“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西方文论与美学”“美学”等课程群形式在本校汉语言文学及其他相关专业讲授二十余年。近三年来又相继开设了“文学理论流派”“文学理论专题”“中西美学专题”“儒家美学思想研究”等高阶课程,学生涵盖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等各层次,具有广泛而坚实的教学基础。其次,本课程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团队。我们的主讲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且其中不乏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负责人、省级重点教学项目的主持人以及多次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的指导教师。这些教师在学生中均有极高的认同度,受到广泛欢迎。同学们如能积极选课,认真学习,相信会收获颇丰。

    本课程主要是分析儒家美育观念中的文学原理,把儒家美学概念的果实系于文学理论体系这棵树上,使理论观念更清晰得呈现。课程由六部分组成:绪论由课程主持人张明开宗明义,说明课程设想、教学理念;第一章由夏静、张明、霍俊国分别主讲儒家美育观念与文学本质论,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由周维山主讲儒家美育观念与文学创作论,深入文学活动的缘起;第三、五章由马兆杰主讲儒家美育观念与文学作品论、文学源流论,构成课程主体;第四章由孟凡生主讲儒家美育观念与文学接受论,联系拓展广泛的知识体系。

    通过学习本课程,同学们可以从中巩固已经学过的文学理论与古代美学知识,使原来掌握的知识更扎实;还可以在掌握关于审美的基本观念与文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理论范围,按照新的框架进行创新性延展;同时,还能树立和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并将其运用到对文学现象、审美文化甚至社会人生的解读中,结合实际生活问题,进行美育实践。


课程大纲
绪论(主讲人:张明)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1.1“文道”观与文学本质(夏静)
1.2“诗教”说与文学目的(张明)
1.2.1“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人格教育
1.2.2“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文学的审美特征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
1.4“尽善尽美”说与文学价值(霍俊国)
1.5“兴观群怨”说与文学功用(张明)
1.5.1诗可以兴
1.5.2诗可以观、可以群
1.5.3诗可以怨
1.本章作业
1.本章讨论
2.儒家美育观与文学创作论(主讲人:周维山)
2.1“诗言志”说与文学创作观念
2.1.1“诗言志”的内涵
2.1.2“诗言志”与文学创作
2.2“物感”说与文学创作的发生
2.2.1“物感说”的内涵
2.2.2“物感说”与文学创作
2.3“发愤著书”说与文学创作的动机
2.3.1“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2.3.2“发愤著书”说与文学创作
2.4“神思”说与文学创作的构思
2.4.1“神思”的内涵
2.4.2“神思”与文学创作
2.5“文如其人”说与文学风格的形成
2.5.1“文如其人”的内涵
2.5.2“文如其人”与文学创作
2.6“才胆识力”说与文学创作主体的素养
2.6.1“才胆识力”的内涵
2.6.2“才胆识力”与文学创作
2.本章作业
2.本章讨论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3.1“文质彬彬”“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2“意象”“意境”“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3.2.2“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4“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5“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3“怨谱”“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4文之“体制”与文学作品体裁
3.5文之“体性”与文学作品风格
3.6“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3.本章作业
3.本章讨论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4.1接受美学理论与儒家美育观念的融通
4.1.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4.2“以意逆志”说与文学批评方法
4.3“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4.3.2“知音”的实现路径
4.4“诗无达诂”说与文学接受效果
4.4.1“诗无达诂”与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4.4.2王夫之“自得”说与文学接受
4.5“训诂”“涵泳”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1“训诂”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2“涵泳”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本章作业
4.本章讨论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5.1“举重劝力”“祝史陈信”“观物取象”说与文学起源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5.1.3“祝史陈信”说与文学起源
5.1.4“观物取象”说与文学起源
5.2“质文代变”“复古通变”说与文学发展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5.2.3“复古通变”说与文学发展
5.3“因时而兴”说与文学新时代
5.本章作业
5.本章讨论
期末考试(命题人:全体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