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为后续专业课程,例如:汽车改装技术、汽车事故鉴定学、汽车设计基础、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相关专业课的学生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在工程实际中,合理地选用汽车、改装汽车、正确地设计新型汽车、科学有效地试验汽车和道路等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服务对象
主修对象: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辅修对象:机械类专业学生、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汽车企业从事汽车技术开发与管理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社会上广大汽车使用者。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共11章,59个教学微视频,视频总时长达410分钟。主要有十大模块,模块1:汽车使用条件及使用性能指标;模块2:汽车动力性;模块3:汽车使用经济性;模块4:汽车动力装置的参数选择;模块5:汽车行驶安全性;模块6:汽车的公害;模块7:汽车通过性及平顺性;模块8:汽车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模块9:汽车技术状况的变化;模块10:汽车的使用寿命。模块11:课程实验
四、课程学时学分
本课程共40个学时,1.5学分。共有线上习题1000余道,试题50余份。
五、先修课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力学》、《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
六、课程教材
本课程配套线下教材为《汽车运用工程》、《汽车理论》
(1) 许洪国主编:《汽车运用工程》(第五版),人民交通出版社;
(2) 余志生主编:《汽车理论》(第5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七、教学计划如下:
(1) 第1讲:汽车使用条件及使用性能指标, 2学时。
(2) 第2讲:汽车动力性, 6学时。
(3) 第3讲:汽车使用经济性, 4学时。
(4) 第4讲: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择, 2学时。
(5) 第5讲:汽车行驶安全性, 6学时。
(6) 第6讲:汽车的公害, 4学时。
(7) 第7讲:汽车的通过性及平顺性, 4学时。
(8) 第8讲:汽车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 4学时。
(9) 第9讲:汽车技术状况的变化, 2学时。
(10) 第10讲:汽车使用寿命, 2学时。
(11)第11讲:课程实验,4学时。
八、授课方式介绍
授课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在课程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汽车运用工程的兴趣和主动性。
九、成绩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线上评价体系;
线上成绩是以“视频观看时长、完成作业、测试、考试及论坛发帖”之成绩为计算依据,分数占比如下:
(1)视频观看 占 20%
(2)作业成绩 占 20%
(3)测验成绩 占 25%
(4)考试成绩 占 30%
(5)发帖讨论成绩 占 5%
本课程最终成绩 = 线上成绩×50%+线下成绩×50%。
十、本课程知识图谱
https://mooc2-ans.chaoxing.com/topic-ans/knowgraph/index.html#/knowledgeMap/frameKnowledgeGraph?courseid=243823940&clazzid=100107799&cpi=6272754&enc=970b6983f4ed6a723af6f53ea94c4b56&t=1730950715497&modeType=1&topicModelId=0&previewMode=1&ut=t&v=173095074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