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25
开课时间2025/01/31 - 2025/07/31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一、本课程12章共120个教学视频,课程习题200道左右,视频时长约1200分钟。

二、本课程共80个学时,5学分,开课时间分别为秋季和春季。

三、 本课程内容共分为2个模块,第一模块内容为导论、随机过程、信道、模拟调制、数字基带传输和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在秋季开课;第二模块内容为新型带通调制技术、信道编码、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和同步,在春季开课。配套线下教材为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通信原理》第7版。

四、教学计划如下:  

1. 绪论

1.1引言

1.2通信系统的组成

1.3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

1.4信息及其度量

1.5主要性能指标

本章教学共3个学时,视频学习2学时,课堂讨论与小测1学时,课后调研和PPT制作3小时。

  2.信道  

2.1信道的分类

2.2信道模型

2.3恒参/随参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4信道噪声

2.5信道容量

本章教学共3个学时,视频学习2学时,课堂讨论与小测1学时,课后调研和PPT制作4小时。

  3.随机过程            

3.1引言

3.2 随机过程的一般表述

3.3平稳随机过程

3.4平稳随机过程的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

3.5高斯过程

3.6窄带随机过程

3.7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

3.8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本章教学共8个学时,视频学习5学时,课堂讨论与小测3学时,课后习题与探究性学习等5小时。

4.模拟调制系统               

4.1引言

4.2幅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4.3非线性调制(角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4.4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

4.5频分复用(FDM)

本章教学共8个学时,视频学习5学时,课堂讨论与小测3学时,课后习题和探究性学习5小时。

5.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引言

5.2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5.3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干扰

5.5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

5.6部分响应系统

5.7无码间干扰基带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5.8眼图

本章教学共8个学时,视频学习5学时,课堂讨论与小测3学时,课后习题及探究性学习4小时。

6.数字带通传输系统    

6.1引言

6.2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

6.3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4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本章教学共8个学时,视频学习5学时,课堂讨论与小测3学时,课后习题与探究性学习4小时。

7.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7.1 引言

7.2 模拟信号的抽样

7.3 模拟脉冲调制

7.4 抽样信号的量化

7.5 脉冲编码调制

7.6时分复用

本章教学共8个学时,视频学习5学时,课堂讨论与小测3学时,课后习题与探究性学习5小时。

    8.新型数字带通调制技术

8.1 正交振幅调制(QAM)

8.2 最小频移键控(MSK)和高斯最小频移键控(GMAK)

8.3 正交频分复用(OFDM)

本章教学共6个学时,视频学习4学时,课堂讨论与小测2学时,课后习题与探究性学习4小时。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9.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9.1 数字信号接收的统计特性

9.2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9.3 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机及其误码率

9.4 随相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9.5 起伏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9.6 数字信号的匹配滤波接收法

9.7 最佳基带传输系统

本章教学共8学时,视频学习5学时,课堂讨论与小测3学时,课后习题与探究性学习4小时。

    10.差错控制编码

10.1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

10.2 纠错编码的性能

10.3 简单的实用编码

10.4 线性分组码

10.5 循环码

本章教学共8学时,视频学习5学时,课堂答疑、讨论与小测3学时,课后习题与探究性学习3小时。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11.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11.1 正交编码

11.2 伪随机序列

11.3 扩展频谱通信

11.4 伪随机序列的其他应用

本章教学共5个学时,视频学习3学时,课堂答疑、讨论与小测2学时,课后习题与探究性学习3小时。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12.同步原理

12.1 载波同步

12.2 码元同步

12.3 群同步

12.4 网同步

本章教学共5学时,其中视频学习3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课后习题与探究式学习2小时。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五、授课方式介绍

1、线上观看微课,做同步测试题;

2、线下重点、难点释疑,个性化小测、分组讨论与评阅。

六、成绩评价

线上和线下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线上成绩是以“视频观看时长、完成测试、考试、作业情况、笔记及论坛讨论”的成绩为计算依据。

本课程最终成绩 = 线上成绩+线下成绩(含作业、小测验和期末考试),具体如下:

(1)线上成绩约占15%;

(2)线下纸质作业和大作业 约占15%

(3)线下讨论与测验约占20%;

 (4)期末考试成绩占50% 。

课程大纲
第1章 导论
第1讲 通信及其发展历程
第1讲视频--通信及其发展历程
第1讲课件——通信及其发展
第2讲视频-消息、信号与信息
第3讲视频--通信系统
第2讲课件——消息,信号与信息
第4讲视频-通信系统的分类和通信方式
第5讲视频-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第3讲课件-通信系统
第4讲课件——通信系统的分类和通信方式
第5讲课件——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第3章 随机过程
3.1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第1讲视频——什么是随机过程
第2讲视频——与随机有关的一组概念
第3讲视频——随机变量相关知识回顾
第1讲课件 什么是随机过程
第2讲课件——与随机有关的一组概念
第3讲课件——随机变量知识回顾
第4讲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第4讲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3.2 平稳随机过程
第5讲平稳随机过程及其特点
第5讲平稳随机过程及其特点
第6讲平稳随机过程的遍历性
第6讲随机过程的遍历性
第7讲平稳随机过程的自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
第7讲平稳随机过程的自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
3.3高斯随机过程
第8讲高斯随机过程
第8讲高斯随机过程
第9讲高斯随机变量
第9讲高斯随机变量
3.4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第10讲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第10讲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3.5窄带随机过程
第11讲视频窄带随机过程
第11讲课件
3.6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第12讲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第12讲课件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3.7 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
第13讲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
第13讲课件 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
第4章 信道
第6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6.1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第1讲为何要研究数字基带传输
第1讲为何要研究数字基带传输
第2讲 数字基带信号
第2讲数字基带信号
第3讲数字基带信号的表达式
第3讲数字基带信号的表达式
第4讲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第4讲数字基带信号的品偶特性
第5讲基带信号的频谱
第5讲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6.2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第6讲基带传输常用码型——上
第6讲基带传输常用码型--下
第6讲
6.3 数字基带传输与码间串扰
第7讲数字基带信号传输
第7讲数字基带信号传输
第8讲数字基带信号传输的定量分析
第8讲数字基带信号传输的定量分析
6.4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
第9讲无码间 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
第9讲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
第10讲无码间串扰的频域条件
第10讲无码间串扰的频域条件
第11讲无码间串扰传输特性的设计
第11讲
6.5 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第12讲
第12讲
6.6眼图
6.7时域均衡
第5章 模拟调制系统
5.1 幅度调制(线性调制原理)
第1讲什么是调制
第2讲普通调幅
第3讲双边带调制
第1讲什么是调制
第2讲普通调幅
第3讲双边带调制
第4讲 单边带调制
第4讲单边带调制
第5讲残留边带调制
第5讲残留边带调制
第5章6讲包络检波
第7讲线性调制总结
第5章第6讲包络检波
第7讲线性调制总结
5.2 非线性调制——角度调制
第8讲角度调制的原理
第9讲宽带调频与窄带调频
第10讲调频的基本原理及抗噪声分析
第11讲模拟调制总结
第8讲角度调制
第9讲窄带调频与宽带调频
第10讲调频信号的产生、解调及抗噪声分析
第11讲 模拟调制总结
第7章 数字带通传输系统
7.1 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
第1讲 带通调制的基本概念
第2讲 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
第3讲 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的基本原理
第4讲 2FSK的解调及其功率谱分析
第5讲二进制频移键控(2PSK)的原理
第6讲2PSK的解调和功率谱分析
第7讲差分二进制相移键控(2DPSK)的原理
第8讲2DPSK的解调和功率谱分析
第1讲课件
第2讲课件
第3讲课件
第4讲课件
第5讲课件
第6讲课件
第7讲课件
第8讲课件
7.2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第9讲2ASK相干解调抗噪声性能
第10讲2ASK包络检波抗噪声性能
第9讲课件
第10讲
第11讲2FSK 相干解调抗噪声性能
第12讲2FSK包络检波解调抗噪声
第13讲2PSK 相干解调抗噪声性能
第11讲
第12讲
第13讲
7-142DPSK 相干解调抗噪声性能
7-15 2DPSK 差分相干解调抗噪声性能
7-14 2DPSK相干解调抗噪声性能
7-15 2DPSK 差分相干解调抗噪声性能
7.3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7-16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7-16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7.4 总复习用课件
第8章 新型数字带通调制技术
8.1 最小频移键控(MSK)
第1讲 MSK及其最小频率间隔_myself3
第1讲课件-- MSK及其最小频率间隔
第2讲 MSK码元所含波形的周期数
第2讲课件 MSK码元所含波形的周期数
第3讲 MSK信号相位的连续性
第3讲课件——MSK相位的连续性
第4讲 MSK信号的正交性
第4讲课件_MSK的正交性
第5讲MSK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第6讲 MSK典型习题
第5讲课件—MSK的产生与解调
第6讲课件——MSK典型习题讲解
第8章小测验一(MSK部分)
第8章 大作业一 (MSK部分)
8.2 正交振幅调制
第7讲 正交振幅调制(QAM)
第7讲课件——QAM调制
第8讲 QAM信号的产生
第8讲课件——QAM信号的产生
8.3 正交频分复用
第9讲 什么是正交频分复用
第9讲课件什么是OFDM
第10讲OFDM的原理及其实现
第10讲课件 OFDM的原理及其实现
第8章测验二(QAM和OFDM部分)
第8章作业二(QAM和OFDM部分)
第9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9.1 数字信号的统计特性
第1讲 噪声的统计特性
第1讲课件 噪声的统计特性
9.2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第2讲视频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第2讲 课件
9.3 确知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第3讲视频 确知数字信号最佳接收机
第3讲课件 确知数字信号最佳接收机
第4讲视频 确知数字信号最佳接收的误码率
第4讲课件 确知数字信号最佳接收的误码率
9.4 随相信号的最佳接收
第5讲视频—随相信号的最佳接收
第5讲课件——随相信号的最佳接收
9.5 起伏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第6讲视频——起伏信号的最佳接收
第6讲课件——起伏信号的最佳接收
9.6 实际接收机与最佳接收机性能的比较
第7讲视频——最佳接收机与实际接收机性能比较
第7讲课件——实际接收机与最佳接收机性能比较
9.7 数字信号的匹配滤波接收法
第13讲课件——数字信号的匹配滤波接收法
第13讲课件——匹配滤波器设计实例
第10讲匹配滤波接收的性能与应用
第9章 第8讲从频域看匹配滤波器
第9章 第9讲从时域看匹配滤波器
第9章 第10讲匹配滤波器对基带信号的接收
第9章第11讲匹配滤波器用于调制信号的接收
第9章第 12讲 匹配滤波器用于随相信号的接收
9.8 匹配滤波接收的性能与实际应用
第9章第13 讲 匹配滤波器性能与实际应用.mp4
第10章信源编码
10.1 引言
第一讲引言
第10章第1讲
10.2 模拟信号的抽样
第2讲 模拟信号的抽样
第3讲 抽样信号的恢复
第2讲模拟信号的抽样
第3讲抽样信号的恢复
10.3 模拟脉冲调制
第4讲
第4讲
10.4 抽样信号的量化
第5讲 量化的原理
第6讲均匀量化
第7讲非均匀量化
第6讲均匀量化
第7讲非均匀量化
第5讲
10.5 脉冲编码调制
第8讲 脉冲编码调制的基本原理
第9讲常用二进制码
第10讲PCM编码举例
第8讲
第9讲
第10讲
第11讲电话信号的编译器
第12讲PCM系统中噪声的影响
第11讲
第12讲
10.8时分复用
第10章第13讲
第10章第14讲
第13讲
第14讲
10.9 错题讲解
第11章 差错控制编码
11.0 什么是差错控制编码?
第1讲视频_什么是差错控制编码
第1讲课件_什么是差错控制编码课件
11.1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第2讲视频_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第2讲课件_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第3讲视频_最小码距与纠检错能力的关系
第3讲课件_最小码距与纠检错能力的关系
11.2 差错控制编码的性能
第4讲差错编码的性能
第4讲课件_差错控制编码的性能
11.3 常用的简单差错编码
第5讲4种简单的线性分组码
第5讲课件_4种简单的线性分组码
11.4 海明码
第6讲 一种简单的海明码的编码方法
第6讲课件 简单海明码的编码
第7讲 简单海明码的解码
第7讲课件_简单海明码的解码
第8讲 2位错码时,海明码纠检错性能分析
第8讲课件_2位错码海明码的纠检错性能
第9讲 3位错码时,海明码纠检错性能分析
第9讲课件_3位错码海明码的纠检错性能
第10讲 系统码格式的海明码
第10讲课件_系统码格式的海明码
11.5线性分组码
线性分组码
11讲课件_线性分组码
11.6 循环码
(1)  CRC原理
12讲CRC码的基本原理
 (2) CRC编解码
13讲CRC码的编解码
第12章 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12.1 正交编码
  第1讲 什么是正交编码
第1讲课件——什么是正交编码
  第2讲-正交编码的典型应用
第2讲课件——正交编码典型应用
  第3讲-如何生成正交编码
第3讲课件----如何生成正交编码
12.2 伪随机序列
第4讲什么是伪随机序列
第4讲课件——什么是伪随机序列及其应用
第5讲-m序列v1
第5讲课件——m序列及其工作原理
第6讲 m序列的性质
第6讲课件-m序列的性质
第7讲-m序列的设计v1
第7讲课件-如何设计m序列
第13章 同步原理
13.1 同步的概念及其分类
第1讲什么是同步
第1讲什么是同步
13.2 载波同步
第2讲载波同步
第2讲载波同步
13.3 码元同步
第3讲码元同步的重要性
第3讲码元同步的重要性
第4讲码元同步的方法
13.4 群同步
第5讲群同步方法
第13章第5讲
第6讲群同步码的性能
第6讲群同步性能
13.5 网同步
13章第7讲网同步
第7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