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授课,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声乐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歌唱的呼吸、共鸣、音色、润腔、常见的毛病及其纠正方法、嗓音保健等。通过中国民族女高音作品逐首分析讲解并示范,细致全面地剖析作品的相关文化背景、歌唱语言、音准、节奏、情感处理和曲式结构等问题。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表现和诠释。
本课程从全校学生中加强演唱实践教学之后,学生质量提升较快,学生满意度逐年上升。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及网络视频资料的丰富,近两年所使用的绝大多数教学音响资料已由过去的音频文件更换为视频文件,且并入了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等学科的知识元素与知识体系,教学内容逐渐重点突出,凝练清晰,课内外师生讨论交流亦逐渐增加,教师科研成果亦转入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的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趋,学生的学习也用过去的琴房一对一单一的教学模式,改为多元化立体化的学习,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资源合理分配的调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能从该慕课中与其他兄弟院校的较高水准的演唱者进行良好的互动,产生多维化的联系。
随着高校美育的兴起以及每年一度的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推广,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艺术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也使得《声乐》这种从前只用于音乐专业学生的课程逐渐从学科专业的局限中解放出来,成为高校文化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美育课程,加之社会多元化的高速发展,人们开始更多的意识到生活品质的重要,会唱歌唱好歌成为众多人的需求,很多学生在毕业前都愿意尝试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所以高校声乐课程的需求量加大是必然趋势。但教习声乐课程需要专业的老师,如果单纯依靠“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明显满足不了需求量加大的趋势,无疑会对传统的“一对一”的声乐小课模式提出挑战,利用MOOC平台作为能够实现让大量学生同时参与学习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音乐教师依照教学大纲,将本学期所要教授的中国民族女高音曲目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演唱技能录制成微视频,并分集构建中国声乐基础教学视频库,逐步上传到MOOC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在线下、课前先通过视频的观看来了解并学习唱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要领,同时,教师每天安排时间在线上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问。
根据章节要求,本课程在录制教学视频时拟邀请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的声乐演唱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专业音乐团体的歌唱演员作为课堂示范学生进行演唱示范,由本课题组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音乐学专业教师担任主讲,由本课题组声乐教师、各大音乐院校声歌系本科、研究生或专业音乐团体的演员等担任课堂演唱示范。
为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自学时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之后,再安排课程回课,通过直接练声或演唱来汇报线下学习的成果。之前繁琐的、反复的理论讲解已经省略,该部分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安排多人参与演唱,比已有的集体课更节省时间,且效果更佳。总的来说,基于MOOC平台建设的《中国民族女高音作品演唱与赏析》课程是现有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