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
学前教育是指促进幼儿身体成长、认知、情感和性格等身心各方面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的总和。对幼儿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
●1.1学前教育的概念、意义和目标
俗话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的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旨在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对幼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承担着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及面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的双重任务。
-
●1.2不一样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与其他阶段教育存在本质的不同,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和保教性的性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非义务性、保教结合性、启蒙性和直接经验性等方面。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不但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要求,也要结合自身特点,遵循保教结合的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教育的直观性原则、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
●1.3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前教育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代表人物和观点。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孕育和萌芽、形成、发展几个阶段,涌现出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杜威、加德纳等代表人物,体现出尊重儿童等一系列观点。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经历了古代时期、19世纪中叶以后、新中国成立等几个阶段,其中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的学前教育思想对我们实施学前教育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
●1.4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
学前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有着密切联系。社会政治与学前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社会政治能够制约学前教育的性质和领导权。反之,学前教育通过为公民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而影响政治;通过传播思想、影响儿童的思想观念来影响政治。社会经济对学前教育起着决定作用;决定着学前教育的规模与速度;制约学前教育机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能提高儿童的入学率、录取率;减轻父母负担,为提高经济贡献力量。文化与教育是互相包含、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培养规格、学前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反之,学前教育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选择和传播文化以及创新文化的功能。
-
第二章儿童的成长轨迹
学前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儿童的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儿童自身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各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
-
●2.1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学前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学前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心理的发展是指学前儿童的认知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儿童发展普遍表现出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等特点。其中,身体的发展表现出: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发育不平衡、有顺序性和个别差异性等特点。遵循由整体到局部、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无有规律。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儿童的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儿童自身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综合各种有利因素,最大限度的促进儿童的发展。
-
●2.2认识儿童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儿童观。西方儿童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古代儿童观、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20世纪的儿童观和现代儿童观。出现了洛克、卢梭、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杜威等代表人物。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出现了“子子”、中国传统文化以成人为本位、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儿童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儿童是光耀门楣的工具、性别歧视、养子防老等观点。近现代社会提出要尊重与解放儿童。以鲁迅、陶行知、陈鹤琴的儿童观为主要代表。在当代社会有:对《童心论》的批判、对母爱教育的批判、《出身论》和血统论的交锋。通过对儿童观发展演变过程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
第三章怎样做幼儿喜欢的教师?
童年的你,眼中的幼儿园教师是怎么样的呢?幼儿园教师在整个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幼儿园教师的劳动有哪些特点?幼儿园教师的一天究竟有哪些工作?幼儿园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呢?如何建立优质和谐的师幼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本章内容的学习,希望大家对幼儿园教师能有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坚定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理想信念,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
●3.1我是谁?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园教师担负着幼儿启蒙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任。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扮演着更加多元的角色。那幼儿园教师在整个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幼儿园教师如何提升自己以应对当下时代发展的新局面?带者这几个问题,我们一起开启本节内容的学习吧!
-
●3.2全能的幼儿园教师
同学们,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职业素质呢?一起来看一看,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当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哪些基本要求?
-
●3.3如何建立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是学前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因素,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所有环节之中,是幼儿园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核心。师幼关系体现着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也反映出儿童的教师观。师幼关系的内涵是什么?师幼关系的意义有哪些?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带者这几个问题,我们一起开启本节内容的学习吧!
-
第四章如何创设好的幼儿园环境?
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原则。《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创设一个具有充足的、可操作的材料的学习环境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什么样的环境才是适合学前儿童教育的环境?
-
●4.1我们的幼儿园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既然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这么重要,那么什么是幼儿园环境?它包含哪些内容呢?带着这些问题你,我们一起开启本节内容的学习吧!
-
●4.2如何创设好的幼儿园环境?
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因而对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也有相应的特殊要求。我们一起来探究,到底有哪些原则呢?
-
第五章儿童发展,一样都不能少
全面发展教育对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和社会的良性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促进儿童体、智、德、美各方面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学前教育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本章主要从学前儿童的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它们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基本目标和内容,并提供有效的实施策略,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
●5.1全面发展教育概述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概述
-
●5.2学前儿童德育
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学前儿童德育
-
●5.3学前儿童智育
别让智育误入歧途——学前儿童智育
-
●5.4学前儿童体育
体育锻炼少不了——学前儿童体育
-
●5.5学前儿童美育
感知、表达和创造美——学前儿童美育
-
●5.6学前儿童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教"什么——学前儿童劳动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劳动,从娃娃抓起——学前儿童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
第六章幼儿园上“课”吗?
幼儿园教育要实现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幼儿园课程是主要的依托。本章主要介绍幼儿园的“课”,主要包括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内涵、幼儿园课程的特点,以及幼儿园课程的各个要素,即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旨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幼儿园课程理念,形成正确的幼儿园课程观,能够更好地理解与实施幼儿园课程。
-
●6.1幼儿园的“课”
幼儿园的课程也是通过“上课”来实施的吗?这“课”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本节主要介绍幼儿园课程的独特内涵、幼儿园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课程的区别。意在让学生了解幼儿园独特的课程特点,初步理解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
-
●6.2幼儿园的“课”怎么上?
幼儿园的“课”有其独特之处,不仅体现在理念上,还体现在幼儿园课程的各个要素上。本节分别介绍幼儿园课程的几大要素: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与评价。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的途径以及评价的方法。更加全面具体地形成对幼儿园课程的深入理解与认识。
-
第七章幼儿园生活的一天
一日活动是幼儿园实施幼儿教育的主要载体,一日活动的质量决定了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幼儿园要引导幼儿投入本就属于他们的生活中去,帮助他们在活动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
-
●7.1幼儿园生活记录
生活活动包括入园、进餐、午睡、盥洗、离园等环节。合理、有序的生活活动能有效满足幼儿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和习惯,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
●7.2如何组织与指导生活活动?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要潜下心来认真研究幼儿的生活;了解幼儿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实际体验,创设富含教育价值的“生活化”学习环境,支持和帮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获得快乐健康的成长,更好地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
-
第八章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本章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了解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
-
●8.1幼儿园的“玩”
一提到游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一种娱乐,一种无所事事,是闲暇时的一种消遣。那么,游戏到底是怎样的?对幼儿来说,游戏有什么重要意义?游戏都有哪些类别?在本节内容,会一一解说。
-
●8.2如何组织实施幼儿园的“玩”
学前儿童游戏水平的发展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组织与指导,教师对游戏的设计和指导水平直接决定了学前儿童游戏的水平,因此,要想推动学前儿童游戏水平的发展和进步就要提高教师组织和指导游戏的水平。我们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学习幼儿园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
●8.3经久不衰的民间游戏
跟很多文学作品一样,有一些游戏是可以跨越时间的界限,长期陪伴在我们的身边,这些游戏无一例外都成为了我们童年的一部分,这些陪伴我们度过整个童年的游戏也有一个共同的称谓——民间游戏。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民众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称“玩耍”。
-
第九章主题活动还可以这样做
主题活动是指围绕着贴近儿童生活的某一中心内容即主题,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来组织教育教学的活动。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会讨论他们生活中遇到的话题,那我们教师,该如何引导幼儿深入去探索这些话题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围绕儿童的生活去开展主题活动。
-
●9.1主题活动概述
主题活动又称综合主题活动,是指围绕着贴近幼儿生活的某一中心内容,即主题,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来组织教育教学的活动。主题不同于研究性的课题,“主题”是主题活动的核心。它是儿童即将参与的系列活动的导航灯又是教师拟订活动方案的出发点。它是在儿童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事物或幼儿感兴趣、疑惑的问题。那么,是不是所有这样的问题都可以成为主题呢?
-
●9.2主题活动的设计
选定主题活动的主题之后呢,我们呀,还需要一个“指向标”,来指引教师和幼儿参与到主题活动中,这个“指向标”呢,就是主题活动总目标。确定目标之后,和其他活动设计一样,主题活动在设计的时候也要全面考虑目标、内容、方法等。但由于主题活动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设计上也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的时候,就像一名“导演”,从主题网、目标体系到各个活动具体设计,都需要教师统筹兼顾。
-
第十章让区角动起来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区域活动就是在幼儿园的活动室、走廊、寝室、门厅及室外场地划分成一个个区域,在不同的区域开展不同的活动,活动形式以个人和小组活动为主。
-
●10.1区域活动概述
区域活动又被称为区域游戏、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通过主动活动来学习,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活动,区域活动是一种自主的游戏活动。我们走进幼儿园教室,能看到很多有趣的区角:娃娃家、小厨房、小医院等,你喜欢去哪个区玩儿呢?作为幼儿园老师,如何设置幼儿喜欢玩儿的区角呢?
-
●10.2区域环境的创设
一个空荡荡的区角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吗?显然是不能的,真正吸引幼儿的其实是:区角里的玩具,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区域材料的投放。同时要保证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游戏规则,真正实现区域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价值。
-
●10.3区域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了解了区域活动的概述和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我们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个“东风”啊,就是我们的区域活动组织,我们如何利用区域资源,组织好区域活动呢?在组织活动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又该如何掌握区域活动的“避雷”办法呢?
-
第十一章“三位一体”的学前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第三条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看出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在幼儿早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三个方面相互制约、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是学前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渠道。本章分别介绍家园共育、社区学前教育及幼小衔接三个方面,旨在让学生树立幼儿园、家庭、社区共同参与,形成“三位一体”的学前教育大教育观。
-
●11.1“生活即教育”,家园共育少不了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影响其发展最主要的是幼儿园和家庭,而家长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家长虽然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对孩子身体力行地教育和耳濡目染的影响却远胜于老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因此幼儿园、家庭二者要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本节主要介绍家园共育的含义、重要意义、家园共育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家园共育的深刻内涵意义,掌握家园共育的工作方法,树立家园共育的意识。
-
●11.2“社会即学校”,社区是个大学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这表明,学前教育不等于单纯的幼儿园教育,家庭、社区、幼儿园三大环境对幼儿的成长都有影响,只有多方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使幼儿园保教质量进一步提高。本节将围绕“什么是社区学前教育?社区当中蕴含哪些学前教育资源?怎么利用社区资源实施社区学前教育?”等内容展开,意在让学生了解社区学前教育的内涵、意义及方法途径。
-
●11.3令家长闻声色变的“幼小衔接”焦虑症
到了大班,家长、老师、幼儿都纷纷开始焦虑,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幼小衔接。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独立的教育阶段,由于教育任务的不同,因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幼儿的作息时间、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异。从幼儿园到小学,标志者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它包含着一系列的重大转折和变化。到底幼小衔接有什么样的意义?老师和家长应该怎样看待幼小衔接?幼儿园、家庭应该如何配合做好幼小衔接?如何面对“小学化”和“去小学化”?本节我们将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形成正确的幼小衔接态度,掌握合理的幼小衔接方法手段,不再“闻之色变”。


